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本土人文 >
少年时代的回忆(2)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22-12-07 11:29
 
     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爱因斯坦

    二、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说罢学校的正常教学及老师之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校内丰富多彩的各种课外活动。这些课外活动可能让学生们更加印象深刻、没齿难忘。说到这个话题,当时没有提到震天价响的“素质教育”高度,但现在回想起来,可以肯定地说这就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全方位素质的培养,绝非停留在嘴上的赶时髦喊口号,而是在认真地做。另一方面,在学生中搞课外活动需要老师引领和辅导,所以这实际上也是在检验老师教书以外的本事和才气,这让我见识了老师们的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当时在校内起码有十几个社团和兴趣小组,每个社团都是由某位老师自告奋勇地组织起来的。

    先说体育。三年“自然灾害”挨饿的时候,学校的体育课就停了。一些学生因营养不良导致浮肿,针对这种情况,市、区政府调集一些带鱼、黄豆等食品,把浮肿的同学组织成小组,由某位同学的家长做熟,集中在一起吃营养餐,对祖国花朵的身体聊补一二。待到国民经济好转,体育课立即恢复并且课时加倍,每周两次体育课,每次两节,并且都是安排在上午进行并不是应付了事。那时中国足球落后(几十年以后仍未好转),就在男少年中重点发展足球。上课时,老师从脚弓、脚面、脚内侧、脚外侧、顶球、运球的正规踢法开始教授,后来还教什么“二过一”等战术。课上练习,课下实战,在高年级组织班级队,每天中午进行比赛,以选拔出校代表队。男孩子哪有不喜欢踢球的,组建班级队就要大家选出参赛队员。我身体不强壮,个子也不高,怎么也不能入选却无可奈何。但又不甘心只当啦啦队,怎么办呢?就利用中队长的身份与队员商量,这一场替一个队员踢一会儿,下一场替另一个队员踢二十分钟过过瘾,这可得领人家老大的人情呢!我们班队水平不行,几轮过后就被淘汰了。但是我们校队却很厉害,为了提高校队水平,由比我们大不了太多的青年教师组成了球队与学生队进行对抗比赛,作为强化训练。比赛时球场周围全是观众,欢声雷动一齐呐喊叫好,就像节日一样。等到正式比赛开始,我校把周边其他校的校队踢得落花流水,得到了区冠军,后来到市里参加比赛,记得是获得了第四名。

    另外,每年区里都要开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各校的学生把体育场坐得满满的观看比赛,比赛结束后由天津队和河北青年队(这都是当时国内顶级足球劲旅)来一场表演赛,放在职业化的现在是不可以想象的。同学们看得如醉如痴,争说几号几号是国家队的队员以显示自己懂行,球踢进了则大喊大叫,我在这种氛围和环境中从小就被培养成了足球迷。后来长大成人在大学教书,学校每年开运动会,万米长跑时为防冷场,要进行足球比赛助兴。尽管我不能上场踢球,但被推为裁判员入场执哨,总算充了一把大头蒜。站在队员面前高喊“报数”,然后抱着足球领着双方球员入场,非常神气。吹哨时出现误判,学生队员就在接受判罚时对我做个鬼脸,于是心中十分得意。再后来因职务所系,还参与了中国职业联赛的天津队(泰达队)的组建,真是与足球缘分不小,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虽然我身体素质不行,但老师喜欢我并且认可我对体育的热情,于是把我招进校乒乓球队,这下我高兴死了!每个周日到校训练极为卖力。练了一阵就出去比赛,记得是五人对抗的赛制,我代表学校出场了。第一次参加比赛好紧张,球都不会打了,不是下网就是出界输了个一塌糊涂,沮丧劲就甭提了。停了两场以后又被派上去打,这次总算争气,为校队拿了一分,但是我们还是被淘汰了。不知当年的队友今安在否?挺怀念他们的。

    除了这些热门项目之外,学校体育教研室还搞了一些前卫的项目,比如手球,这项运动到现在也并不普及;圈篮球(用三根竹竿张开,上面结个网权当篮筐,由一个队员举着,其余队员按篮球规则比赛,往里投球)等等,总之校园里各种体育比赛几乎不间断,用兴趣引导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真是太好了。

    转瞬间过了一个甲子,有一次曾路经母校想进去看看,回味一下当年的学生生活,但门卫说什么也不让进,跟校长商量也没用。失望之余只能从外面瞥了一眼,只见校园里地面上都铺上了水泥砖,看似整齐了,但当年引起童趣、热火朝天的体育活动还能再现吗?天知道。

    说罢体育再说音乐。母校的音乐教育在当时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极具特色的。前面说过学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与教学楼遥遥相望,使得上音乐课不干扰其他课程的教学。教室中配备钢琴、脚踏风琴,还有一套电唱机可以放音乐唱片。这些设备现在看不算什么,但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一所小学有这样的装备可以说是相当先进了。不过仅有设备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人,要有合格的并有责任心的教师才行。当年把学校的音乐教育搞得有声有色,完全得益于我们的音乐老师杨延龄先生。杨老师是归国华侨,虽然只是个小学教师,但毕生热爱音乐,自视甚高,也是个作曲家。对启蒙孩子们的音乐潜质,让音乐从小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热情,音乐教室就是他的阵地。在教室正面挂领袖像自不待言,但背面墙上则挂着一个抽象化的竖琴模型做装饰,两边是中国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的画像,使每个进入教室的学生都能受到强烈的音乐艺术氛围和熏陶。

    上世纪50、60年代,中国南方每年有“上海之春”音乐会,北方有“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都是专业的,而天津则有“夏季露天音乐会”,是群众性业余的。杨老师组织我校合唱团每年积极参加,到会献艺,合唱水平令市里的组织者刮目相看。有一次在报纸上还登出了杨老师指挥我校合唱团演出的照片,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的热情,从此合唱团就成了校内的第一社团和一个亮点。可惜那时候我才一、二年级,没有资格参加。

    等我升到高年级,合唱团的水平更加了得。除了上百人的大团之外,杨老师还组织了一个十几人的小团,由他亲自编排、二度创作,对全社会都熟知的歌曲《浏阳河》搞了一个小合唱,其中有齐唱、合声、变调,并加入一些自创的旋律等等,把这个歌唱得面目全新,全部唱完要十几分钟。我有幸参与其中,每次练习大家都将华丽的曲调唱得字正腔圆,结果惊动了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我们到电台录音。记得一辆中吉普拉着我们到位于七里台的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室,大家的好奇和高兴劲就甭提了,感觉一切都非常新鲜。踏进橡胶地板的录音室,不由得屏住了呼吸,工作人员给我们讲解了一些注意事项后,等到红灯一亮我们就尽情高歌。记得是录了两遍,录完之后放给我们听,每个人都努力想听到自己的声音,有一个同学声音独特有点不好意思,一个劲地捂脸。从此我们就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结缘了,去过很多次。比如电台要普及一首新歌曲,就由我们充当学唱,再如杨老师有了新创作的歌曲,发表之余也把全合唱团拉到电台录音,然后在电台播放,这不啻是一种极大的荣誉。还记得为了增加合唱的效果,校方出面联系了恒源纱厂的工人管乐队为我们伴奏,各种铜管乐器吹奏起来震天价响,小学生们哪见过这种阵势啊!练习中间休息时一个吹大号的工人叔叔来点儿小调皮,点燃一支香烟,让青烟从喇叭中冒出来惹得同学们大笑。这一切美好的回忆就像发生在昨天。

    几十年后,我曾经邀请杨老师和他不同年代的学生到家中做客,我弹起钢琴奏出杨老师的作品前奏,当年的合唱团同学立即唱了起来——“辽阔的土地,无边的大海……”一点也不陌生,杨老师会心地笑了,虽然他自己已经记不清自己的作品了。

    说罢音、体,该说美了。记得学校里只有一个教全校图画课的姜老师。提起当年学生的美术课可不是可有可无,课时不会随便被什么主课占去,也不是应付应付让学生们任意涂鸦。我记得清清楚楚,老师曾认真地教了我们平面透视法,即如何在平面上表现立体图像。尽管一知半解,但也记住了画房屋、桌椅等立体图像时,在纸上要有一条虚的中心线,两端要有一个消失点,立体的物体在平面上的各个角度向消失点看齐,如此画来则可以准确地表现立体画面而不失真。请注意,这是小学的美术课啊!此外还教过我们用水彩画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图案,这又相当于工艺美术基础了。当然学生中对美术感兴趣的不很多,但毕竟还有一些,于是就有美术课余小组,由姜老师带着发展兴趣,学校的黑板报就是他们的阵地。老师如何带他们活动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到要求很严。有时我看他们画板报,认为已经画得很好了,但老师看后并不满意,于是给予指导后擦掉重来,直到达标为止。再有就是各班的教室总要布置一下,领袖像两旁有剪贴的美术字“为革命而学习”,于是老师就以此为基准教同学们学写宋体美术字,有心的同学肯定能学到一些基本方法。顺便说一句,若干年后在农场务农,有些场合也需要写一些标语之类。于是我就上去逞能,以小学学到的那点儿基础,让人把纸贴在墙上,用排笔直接写上“吃饱饭不死人,苦干大干一冬春”等方块字,好在没人笑话,总算没给老师丢人。

    至于其他各个社团小组的成立,要同学们自愿报名参加,比如话剧组。小组曾诚邀我参加,当时排练的第一个话剧是《小马克捡了个钱包》。内容是美国黑孩子马克,品行端正,为人诚实,捡到一个钱包想归还给失主,但是因为他的肤色,受到歧视,丢失钱包的白人面对完璧归赵的失物,非但不感谢,反而诬陷马克偷了他的东西。周围没人帮马克说话,于是酿成了一个悲剧,这是一个反对种族歧视的作品。可惜我要参加合唱团就没能参与排演话剧。

    另一个同学们踊跃参加的社团是鼓队。我们学校的鼓队是很有名气的,记得学校购置了一套鼓乐,几十个小鼓两个大鼓和铜镲,只可惜没有小铜号。由辅导老师编排了四套打法,敲起来节奏鲜明,还有些花样,并且经过训练可以步伐整齐地在行进中边敲边走。每逢区里搞什么活动,鼓队是必去渲染气氛的。队员们白衫衣、蓝裤子、白球鞋,佩戴红领巾,排着队背着鼓一路走向会场,不时地敲一阵,非常神气。特别是完成任务后回校时,一进入学校的街道,立即精神抖擞,鼓乐敲得格外响亮和整齐,由一个大队长在前面引领,气宇轩昂地回到学校,引得路人侧目驻足。关于鼓队有一个小花絮:我们班里参加鼓队的有好几名同学,不时技痒。于是就趁少先队过队日的机会把鼓借来,郑重其事地首先由班里的旗手打着队旗,边上有两个护旗手很正规地出旗,鼓手则随着队旗敲打一番以示隆重,直至出旗完毕才停下,其实是想趁机过过敲鼓的瘾。

    学校里还有一个航模队,由老师带领着做飞机模型。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允许,学校不能提供正规的材料,就由参加航模队的同学自己寻找木材,简易工具就是锯条、锉刀和砂纸,做成的飞机模型在学校操场上用橡皮筋弹射,很多同学在旁边观看,但是飞不了几秒钟就掉下来,一片惋惜声。后来经过改进能盘旋一会儿了。后来不知是什么缘由,可能是受到奖励得到的奖品吧,航模队得到了一些正规材料,摆脱了只做小飞机的限制,可以先做出航模骨架,再用毛边纸和胶水粘合成机身和翅膀,做比较大的飞机模型,用手举着放飞滑翔。

    还有其他社团就不一一列举了,凭记忆还可以举出游泳队、田径队等等,我的大姐就是游泳队的,据说还练得不错,达到三级运动员水平。总之那时候上学是很快乐的,课程深度不如现在,但是学到的知识是扎实的。

    本人到了晚年回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深深感到孩子进入学校,是进入社会的开端,就像一张白纸,染上什么颜色、画上什么内容,就成为日后的基本色彩和色调,因此学校和老师最重要。正规的学校教育开启学生的智力自不待言,但是不能片面地把学生变成追逐分数的书呆子,尤其小学阶段应该是在无忧无虑、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而不能让孩子在考试的压迫下变成分数的奴隶,从小产生厌学的情绪。培养德才兼备、体魄健全的人才,才是教育的本质。(文 / 王恺)
来源:《东坑》报 编辑:李晓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