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本土人文 >
东坑的民风民俗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23-05-17 10:36
    “陕西十八怪,面条像裤带。”“云南十八怪,鸡蛋用草串着卖。”有几次去外省旅游,导游都会职业性地同我们说起些当地的风情民俗。我老家赣北的民风民俗也很多,如除夕夜带上香火炮竹去当年村里逝者的灵位前祭拜,正月耍狮子舞龙灯谢龙灯,端午裹粽子插艾条挂香草赛龙舟等。后来离开内地到广东工作,离开了那一方水土,那些习俗也就逐渐稀释离我们渐行渐远。我读高中的儿子只知道圣诞老人、麦当劳和星巴克,不知道有生辰八字,没见过婚丧嫁娶,没上过八仙桌,没看过社戏。

    我对东莞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很多时候来自那种民风民俗细枝末节的感动。在东坑,我们可以尽享“卖身节”的民俗之美、木鱼歌的古韵之美和阴菜的农耕之美。传统的民风民俗在这里,依然保存着一份质感。

    民俗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东坑的“卖身节”,源于明末清初的“雇长工”,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历经数百年而经久不衰,素以“东莞第一节”而闻名。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开耕节前,一群贫苦农民头戴竹笠,肩披布巾,坐在塘唇围前的围篱下,等待“卖身”受雇。相中者将水洒泼其身,带雇工到茶楼饱餐一顿以示定身,在当地遂约定俗成一种传统,久而久之便形成“卖身节”,并由节成市,小茶摊、小食档随之而设,农具杂物及日常百货也成行成市。加之二月初二龙抬头,家家户户做糖不甩,好不热闹,逐渐形成人气旺盛的墟市。起初,“卖身节”是一个具有悲凉意味的节日,是农耕人自己赶集的墟日,如今已逐渐演变成为集墟市资讯、娱乐交友、文体商贸活动于一身的综合性盛会,成为东坑镇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成为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颇具规模影响力的传统节日,成为“我们的节日”东莞市系列文化活动之一,也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历史学家美誉为中国岭南民间流传最早的“劳务集市”。

    有人说,看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就是看它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性,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有一年,在东坑卖身节上,我亲眼听过东坑木鱼歌代表性传承人李仲球与弟子一起,用纯正的东坑方言,演唱了《亭岗唱晚》《东莞为食歌》等曲目,其独特的唱腔俚语、曲调唱词,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如今木鱼歌已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木鱼歌融入现代说唱,在传承中创新,成为东坑镇文化精品创作在省内外摘金夺银的王牌资源,其中木鱼歌说唱《三个萝卜一个坑》多次斩获文化部群星奖和省群众戏剧曲艺花会曲艺类金奖。

    每次去东坑,都会喝到一种原汁原味的荫菜牛展汤。东坑的荫菜名闻遐迩,百里飘香。据了解,荫菜是用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耙齿菜”的萝卜,采用阴干的方法制成的一种驰名特产,是极补之物,素有“东坑人参”美誉。东坑人将收获的耙齿菜先在阳光下暴晒两三日去其水分,后转吊挂于屋檐下阴干,使其内在的营养精华浓缩存储下来,保存得当存贮可达数十年之久,其药用和营养价值也日臻攀升,价钱愈高。荫菜种植和制作技艺沿袭数百年,经历代东坑人传承新变,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坑荫菜种植面积锐减,从事荫菜种植和加工的村民已寥寥无几,这一民间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对荫菜的种植和制作传统技艺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刻不容缓。目前东坑荫菜已被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列入东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风民俗最能体现一个地方文化本质,也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汉书·王吉传》一书中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对于传统民俗,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丧失其清晰的概念。我认为,中国人的民族性情,不是表现在街长楼高的宏大叙事上,而恰恰是深邃地表现在春节清明中秋等民俗节庆的情感中。现今很多城市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城市雕塑、景观大道、企业总部与城市 CBD、城市主题公园等,越来越多符合地域风土人情、地理气候居住形式的建筑被各式各样现代后现代建筑蚕食,日益逼迫着部分古镇、古村落的生存消亡。城市景观变得主观、生硬、浅薄和单调,削弱了城市的文化身份和特征,让人们感觉不到这座城市是从历史中走来,而是在邯郸学步中陌生得让人频生忧虑。城市文化传统失落,人情文脉割裂,城市记忆消失。试想,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代将找不到城市的根脉,找不到自我的历史与文化凭借,当他们知道这是我们亲手把一个个沉甸甸深厚的城市生命,变成面目全非的失忆者,一定会斥骂我们这一代人的无知和愚昧。其实,传统文化的力量有多大,看看每年春节归心似箭赶回老家团聚、挤破头皮拥挤的火车和高速路上的汽车长龙,即可作为明证。在我的童年时代,村里民风淳朴,人们身心安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而我现在居住的小区,家家户户将自己闭锁在一道道铁门铁栏内,衣食住行日常生活潜伏着诸多不安全感,这是多么大的反差。人类的文明由远古到今天,经历了两次“转型”。一次是由渔猎文明转为农耕文明,一次就是近一个世纪来由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化。在文明转型期间,新旧事物的更迭非常无情,而且人们不是很快就能看到正在逝去的事物内在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我们痛心地看到,很多文化遗产正是在这种“物换星移”的时候走向消亡。因此说,谁提早认识到民俗文化的价值,谁就能将珍贵的文化遗存留住。从这一层意义上讲,东坑对“卖身节”、木鱼歌和阴菜等传统民俗的保护传承无遗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视野。

    在农耕社会里,我们缤纷而博大的民间文化,都是以某种细节的方式,千丝万缕地传承下来。每年临近过年,大街小巷都充斥着许多卖对联的摊档,看到那鲜有个性散发着机器油墨味的对联,我经常想起我早年在村里被乡亲们抬举为“秀才”帮家家户户写对联的情景。应该说,对联门神本身是物质性的,但是帮邻里乡亲书写对联的融融情意和氛围却是非物质的,是纯民俗的,如果这种情意和氛围没有了,这种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人情味没了,这种乡帮文化美没有了,剩下的却只有生硬的印刷品,它活态的生命便不复存在。据说,在所有民间文化中,民间文学消失得最快,也最彻底。前段时间,在媒体上看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用三年时间成功破译出版流传三千年的古老而濒危的口传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很是振奋,这部用心灵记录、由口头传唱的民族历史记忆经典作品,诗化而生动地讲述了西部苗人的由来与波澜壮阔的迁徙场景,是反映古代亚鲁王国苗族社会生产生活的壮丽史诗和历史画卷,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基本元素维护、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弘扬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文化价值堪比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它的发现和出版,是当代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抢救的重大成果,其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文学的研究价值无可估量。

    民俗的内涵深厚丰赡,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所言及的民间戏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民间技艺,还包括人们生产生活、婚丧嫁娶、起居饮食、商贸节日以及宗教信仰等民俗,也包括类似神话、故事、谚语、歌谣之类的口头文化。被称为“民间文化守望者”的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强调过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他曾说到他第一次到浙江嘉兴西塘时偶遇的一个细节:“我去年第一次到西塘,镇长陪我在岸边走,走着走着天有些凉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正把支窗户的棍子拿起来关窗户,同时把一盆窗外的花拿进去。我注意到当时花盆上落了一只蝴蝶,老太太拿起花盆,轻轻一抖,蝴蝶飞走了。西塘连生活的诗意都保存下来了,这种和谐让我感动。”冯骥才认为西塘的经验是一种生态的保护方式,它延续了当地人人情生活的原态。而民风民俗里的东坑,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情生活的原态和历史文化的呈现呢,不信,你去东莞东坑走一走,看一看。(文 / 胡磊)
来源:《东坑》报 编辑:李晓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