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本土人文 >
丁屋古围墙怀古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23-04-26 10:25
    一个风和日丽的夏日,我来到东坑丁屋村古围墙,看着残缺不全的围墙旁,有一个水泥碑上刻着: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围墙长1200多米,高5米,宽4米,用青砖、红石砌成,围墙顶上铺着大青砖。眼前的200米围墙,让我想到了当时丁屋村民的聪明与智慧,是多么的了不起。在岁月的洗刷下,大部分古墙身已经面目全非了,有的已是残垣断壁。那些起重要作用的瞭望口和射击口已失去原貌,仅在墙根下能看到后人用大砖堵塞的痕迹,古老的树根与古老的墙根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座浮雕屹立在村间小巷里,别有一番韵味,它隐身在丁屋的古村背,古榕、老树的老根、古围墙斑驳的躯体上盘根错节,翠竹的根针一般伸进古围墙的腹部,树根、竹根把本来坚实无比的围墙撬开了一道道裂痕。不堪重负的古围墙有的倒下了,有的则被树根组成的一张网严严实实地网住了,使断壁残墙更显古朴,尽管古围墙倒塌不少,被拆不少,但还是能显现当时的雄姿,十分坚固,雄伟壮观。此时,让我想起了古村过去的悠悠岁月。

    为了了解更多一些丁屋围墙的故事,我来到了丁氏祠堂,想听听那些住在当地的老人家讲围墙的故事,我走进丁氏祠堂时,一位老人正在里面看报喝茶。我说:“阿伯,我想听听关于围墙的故事。”阿伯就乐呵呵地说:“好啊、好啊,围墙可是古董了啊,有好多的故事呢。”看起来他很是自豪。他就开始给我介绍起围墙来,他告诉我,那时的围墙是东、西、北面都是筑起大围门的,围门之间筑有十三个炮楼,楼内有方形洞口,供瞭望和射击之用。围墙顶上每隔五十米就有一个方形墙台,各墙台可相互呼应的。

    近年来,东坑镇为保护丁屋古围墙,划定墙体外10米范围内为文物单位保护范围,对此文物加以保护。今天的丁屋古围墙周围绿树成荫,与大榕树天然结合,不仅是值得保护的文物古迹,更是东坑一道靓丽的风景,是东坑人民值得骄傲的历史见证。

    丁屋原名琥珀坑,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五日立村,始祖丁雪村。丁雪村自从在此居住后连生5子,后将琥珀坑改名为丁屋。数百年前的洪武年间,琥珀坑有多少人口,由于丁屋村的一部分族谱已失传,而无人知道,数百年后的今天,丁屋村的户籍人口约一千多人。

    我又问起了他,在古代中国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筑墙防御是过去有历史记载以来防敌、御贼的方法之一。但是,古老的城墙、围墙、寨墙是大中华的城市、村寨常见的建筑物。其他地方的围墙的厚度都在50厘米以内,为何丁屋的围墙厚达4米呢?他微笑着说他也说不清楚,文献也没有记载。也许是为了更坚固,更加易守难攻吧。

    明朝初掌权时,根基不稳固、很多贼人、流寇到处打家劫舍,甚至劫村。为保家园,村民只能筑围墙以防守。丁屋也不例外。村民在村之东、西、北三面筑一条坚固的围墙,防止贼人和流寇的抢劫。筑围墙的资金除由村里的公尝支付外,还按人丁摊派,为保家园,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是踊跃。现在总人口才一千多人的丁屋村,试想500多年前有多少人?相信人口不多。但1200多米长、5米高、4米宽的围墙,砖石就24000立方米,若按当时劳动人口是全村人口的1/3计算,每人就需承担80立方米的砖和石,还要付出劳动力,对一个只有数百人的村来说,这是一个何等巨大的工程啊!丁屋人是团结的,不怕困难的,其时,丁屋比较富裕,富人又多,为保家园,大家不遗余力。除公尝和人口摊派外,富裕之家庭每户捐建数丈。当时有户大富人家男当家刚去世不久。大家认为众人多出一点钱和力,不要惊动其遗孀了。可是其遗孀知道后认为,筑围是保卫家园之大事,一定要捐建一段围墙,恐防所捐建之围墙不坚固,她吩咐应捐的那段围墙采用桐油灰砌墙(桐油灰是用桐油和亮灰混合而成的,特别有黏性,过去多为船厂和木匝修补木制品之缝隙而用的,价钱当然比普通砌墙的石灰贵很多)。之后,阿伯兴高采烈地说,走,我带你再去看看那围墙,他就带我去了,再次看到了那段围墙。

    历经了500多年风雨、战火和人为破坏后,全长1200米的大围墙,如今,只剩下约200米左右,而这200米中,最完整的部分,就是当年那个寡妇认捐的那一段,阿伯说:“可能是用桐油灰砌的墙,墙体非常坚固,即使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次大规模的拆围墙运动中人们撬不动它。因此,这段围墙于今仍保存完好。”至此,阿伯补充说,建此围墙所用的青砖都是村民自烧的。市电影院经理丁满光(丁屋人)则说,烧这些青砖的砖窑就在现在村办公大楼的后面,不过现在由于建设之需,当年烧砖的痕迹已荡然无存。明朝末年,社会很乱,贼人横行。打家劫舍,甚至村庄被洗劫之事时有发生。丁屋就曾被贼人围攻三个月。当年李孟仁、卢高彼两路贼匪在东坑一带非常猖狂。他们得知丁屋屡出名人,是个富裕之村,于是率一众贼人欲洗劫丁屋。村民闻此消息后把围门关严,日夜派人把守。因丁屋的围墙坚固,贼人无法攻入,但又不甘心,更不想空手离去。为达到抢劫目的,狂妄的贼人干脆屯兵丁屋村旁的天马山,围困丁屋,时间长达三个月。三个月,近百天啊,村民家里的粮食都快吃完了,贼人仍无退去之意,怎么办呢?为了退敌,村民想,贼是不会带着粮食来打劫的。我们没有粮食,贼人更没有粮食。于是用起假粮退兵之计。其时家家户户用石灰拌大糠假作米粉晒于屋背上,以示丁屋村的粮食很充裕,以迷惑贼人。此招果然奏效,见丁屋村的屋背晒满“米粉”,村民的粮食还很多,贼人见此情景,只好退兵。后来朝廷发兵赶到,将贼人捉拿归案。这个故事除显示了丁屋围墙的坚不可摧之外,更彰显了丁屋人民的智慧。故事虽过去数百年,但是仍在东坑一代代流传下来。

    在攀附于古围墙数百年的古榕树下,阿伯指着残存的墙体,忆起了60多年前他看到的古围墙。丁屋围墙,也叫马坑城,全长1200多米,有13座炮楼。他记得1949年前还有6座炮楼,丁屋小学附近那座最高,名字叫“正斗”。为何叫“正斗”?阿伯解释说:“过去,东坑、横沥、常平、大朗、寮步、茶山等地的人,都称高而小的楼阁为‘楼斗’。估计是基于这个原因,加上丁屋小学附近这座炮楼又居围墙之正中,故就叫‘正斗’。”围墙有三个门,分别是东门、北门和西门。由于时间的久远,东门和北门都不知何时拆了,现在只剩下西门。西门处如今还有两个门楼,都是粉红石和青砖砌的。一个叫“光胎门”,门上有副有趣的对联,上联是:“林林总总”,下联是“荡荡平平”。“这是什么意思?”我问,阿伯说:“林林总总”是包罗万有,即是说兴旺发达之意;而下联则是“君子坦荡荡之意,即丁屋人都很坦然对一切事物,胸襟比较宽广”。西门亦有一副对联,上联“人居共乐”,下联“寿宇同登”。阿伯说:“即是丁屋人寄望和谐共处,能健康长寿。”北门的对联是:“荣封高北极;禄位颂南山。”东门也有一对联的,阿伯停顿了好久说:可惜记不起来了。

    从西门入去不远,还有一座“魁星楼”。魁星楼的那个圆窗的周围有两句类似对联的话:“大魁星当头一点,天马峰拂面而来。”阿伯说:“古围墙就从这魁星楼开始建起,一路往东伸延。魁星楼上有瞭望孔,还有枪、炮孔。”民国期间,丁老师就曾在这里看到“大杰”和“漏底箱同”(大杰、漏底箱同均是长枪);有7-8门炮,这些炮都是村里买回来守卫的,其中有一门特别大的炮,村民叫“将军炮”。相传过去丁屋有人在外地做大官,在他管辖的地方有村与村发生械斗,动用了大炮,后来官府平息了械斗,缴各村的武器,其中一门大炮就被运回丁屋放置,以备不时之需。

    1949年以后,曾有一次运动是清缴武器的,那时,县里来人把所有枪支、大炮都运到县城了。阿伯还介绍,他懂事后看到的围墙已经多处倒塌了,炮楼还剩6座。但破坏最严重的要数从“大跃进”年代开始,大炼钢铁,“破旧立新”的运动,就大肆地拆围墙,他说村前面的那间食堂又叫会堂就是拆围墙的砖和石建的。不但集体拆围墙,在“文化大革命”以后,村民建猪栏、牛栏、打灶,甚至建房,都会去拆围墙,把砖、石等都搬回家用。我又问了阿伯,当时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丁屋村民,都愿意拆这围墙吗?阿伯有些激动地说:那可由不得你,不拆也得拆。不拆就得“批斗”你全家,谁敢不拆啊?这几十年,由于人为的拆毁,围墙如今已面目全非了。

    虽然丁屋古围墙已经破败不堪,但所幸是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古建筑得到了更好的保护。至今,古围墙仍留给东坑人很多的记忆,“贼人围攻三个月仍攻不入”等围墙逸事,仍然是大家茶余饭后的美谈。(文 / 王建强)
来源:《东坑》报 编辑:李晓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