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本土人文 >
却金时代的一块石头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21-09-08 11:15
    嘉靖十七年,已经距我有了四百七十五个春秋的漫长时光,即使登上东莞的最高海拔,用高倍的望远镜,也无法眺望到明朝的细节。然而,当我偶尔走过莞城那条狭窄弯曲的光明路,却在一块苍老的石碑上看到了嘉靖年间的场景。历史,它常常以一种智者的姿态隐蔽在古巷的青砖黑瓦上拦截我们。

    那一天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南海知县李恺以广州府命官的身份来到东莞。在平稳的官船上,李知县观赏着河两岸的田园风光,将稻田、鱼塘、蕉林一一收入眼里,心情像清粼平缓的河水一样松弛。例行公事,他早熟已生巧,胸有成竹。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个春风吹拂的日子,会将他的名字,载入线装的史册,他的言行,会雕刻在坚硬的石碑上。

    泰国商人柰治鸦看出现在李恺面前时,经验丰富的李知县一眼就看出了这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这个手持国王文引,随暹罗贡使来华的异国人,早已熟悉中国的国情乃至海关、贸易的行规,他用谦恭的口气同李恺这个把持了进口贸易商品关税大权的官员说话。柰治鸦看所有的谦卑、小心、笑容,都是为了讨得李知县的欢心,从而在明朝腐败的官场上减少一些盘剥,让他的商品一路畅通。

    完成了前期的客套之后,柰治鸦看呈上了他精心准备好的百金巨款。这种在世界各国以及中国其他地方经商贸易中屡试不爽行之有效的方式,让他在李知县面前有了充足的底气与自信。

    然而,柰治鸦看没有在李知县脸上看到应有的笑容,却听到了李大人冰冷严肃的断喝:本官多次上书省府,外商来华贸易,概不得封堵、抽盘,以自报其数而验之,无额取,严禁人役,毋得骚扰。

    发生在明朝嘉靖十七年东莞县衙里的这个故事有着鲜活的情节和丰富的表情,它成为了那个时代东莞家喻户晓的一座口碑。遗憾的是,那个时代的文学不够普及,纪实与影像的光辉没有照临在这个故事以及与这个事件有关的人物身上。历史只是以惜墨如金的简洁记载在弃官回家的刑科给事中莞人王希文撰写的《却金坊记》中。

    今人杨宝霖先生考证历史,严谨细致,他的文字如同信史。在他的《流芳千古却金碑》一文中,知县李恺和泰国商人柰治鸦看的形象有了更多的生动与鲜活。“暹罗来华首领柰治鸦看‘乃以百金’献给李恺,李恺不受,说:‘彼诚夷哉!吾儒有席上之聘,大夫无境外之交,王人耻边氓之德,兹奚其至我?’柰治鸦看一再献金,李恺一再推却。柰治鸦看无奈,于是和暹罗使者柰马的一同到省府有关部门叩见当局,请求用李恺不肯接受的‘百金’在东莞择地建牌坊和却金亭。广东通判侍御王十竹说:‘忠信可以行于蛮貊,而良心之在诸夷,未尝泯也。’就准其请,行文命署东莞令吕琼选址建亭和牌坊。吕琼奏命选在莞城北门外演武场南,建却金亭和却金坊。”

    我在杨宝霖先生信史一般可以考证的文字中,回望到了泰国商人柰治鸦看脸上的惊异。这个见多识广,将无数棘手化为绕指柔的成功生意人,不知用金钱敲开了多少道封闭的大门,却是第一次见到拒绝金钱的中国官吏。柰治鸦看以为李恺知县故作姿态,装点清高,执意要献上百金,不料李恺再三推却,不为所动。泰国商人的金钱在中国知县的意志中遇到了城墙一般的固执,他心中的感动,就在李恺的铁面中一点一点地生长出来。百金,已经不是一笔小数,但是,柰治鸦看也铁了心让这笔巨款留在中国,留在东莞这片让他心中温暖的土地上。用这笔钱,在东莞建一座亭,立一块碑,记载这个却金的故事,一个念头突然在他的心中电光石火般地闪过。心情急迫的商人,立即登上商船,开往广州,他要求见李恺知县的上司,让却金的感动和他立碑的想法在东莞土地上种植。

    泰国商人柰治鸦看这个与经商赚钱无关的建议得到了更高官员的赞同和支持。广东通判侍御王十竹的表态支持了一种官场道德的弘扬。于是,流芳后世的却金亭和却金碑,就在嘉靖十七年这个充满了阳光的日子里奠基了。

    1538年的时候(嘉靖十七年),东莞的商业贸易中心多依靠舟船码头支撑,与珠江支流一箭之隔的东莞莞城北门一带,人流熙攘,市声喧哗。东莞县令选择了热闹的教场街口北侧,用牢固的砖瓦和坚硬的石头,立起了一个让后人永久传颂的故事。

    四百七十五年之后,当一个籍贯江西的新莞人来到当年的教场街口时,却金坊已经湮没在了岁月和时光中,只有却金碑,以它石头的坚硬和文字的质朴,依然正直顽强地立在阳光下。此刻,四百七十多年的感动,如一股泉水般流过我的身体。明朝的声音,从遥远的岁月深处隐隐传来,渔歌一般悠扬和亲切,二十年来那些难懂的粤语,突然就让我明白了它的动听和美丽。

    我看到的却金碑,全名应为《却金亭碑记》,莞人王希文撰。这块让一个异乡人心生敬意的不朽石头,经工匠打磨之后隐去了原始形态而修饰成碑状,高180厘米,宽98厘米,碑上文字楷书,字字坚硬入石,正直清晰。可以看到与时代有关的“赐进士第六林郎巡按广东监察御史莆田泽山姚虞宗舜撰文,赐进士第翰林院编修潮郡磨汀郑一统篆额,赐进士第礼部员外郎闽山少峰林应亮书丹”等字迹。

    经商贸易,历朝历代,都是东莞的一个传统。金银钱币,则是商品交换的一种替代媒介,也是商人迫逐的目标。却金的故事,为何只在东莞的土地上萌芽,生长,开花,结果,让人生长许多费解,似乎只有通过商业之外的道德、诚信、善良、道义等汉字才能找到解惑的答案。

    离莞城却金亭不远的东城温塘,也有一座被命名为“还金亭”的茶亭。还金亭和却金亭生长于同一个王朝,但还金亭的年齿,却比却金亭更加古老。还金亭落成于明朝洪武年间,比嘉靖年间的却金亭早了二百多年。

    还金亭和却金亭,是东莞大地上的一对兄弟,它们用共同的诚信和道德,支撑起了东莞作为一座城市的盛世口碑。如果说,却金亭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是来自官府和衙门,它的人物背景,有着国家和政权的色彩,那么,还金的故事,则纯粹是乡间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人物,还金的主人公,是一个乡野之人,他的行为,张扬的是东莞民间的一种价值观念和人生准则,具有更多的普遍性和草根性。

    朱元璋时代的东莞人袁友信,是一个在乡间古道上开凉亭卖茶水为生的山野之人。一个不知姓名的陌生过路人在他的茶亭里遗落了三百两银子。为了做人的良心,袁友信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保管那个沉重的包袱,等待那个杳无音讯的过路人。这个故事的因果造就了一系列美丽动人的情节,最终,过路客人重返东莞,袁友信归还了那个山一样背在他心上的沉重包袱。

    信仰是一根道德理想的青藤,它从东莞东城的温塘萌芽,两百多年后,它茂盛的枝蔓牵延到了东莞莞城的教场街。还金亭和却金亭,在明朝的阳光里隔着水田和鱼塘相望,它们的视线穿过累累的荔枝和芒果,它们的身姿,挺立成了古老东莞的最高海拔,它们用共同的血缘,诠释了人类与金钱的和谐关系。

    还金的故事,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蔓延到了四面八方。五百多年来,还金的古藤上,不知结出了多少果实。温塘往东,就是东莞另外一个镇的地界。这个名叫寮步以莞香闻名的小镇,几年前出了一个“包子嫂”。这个在寮步镇一个工业区里以卖包子为生的外地女人,拾到了一个客人遗失在她店里的一包巨款。包子嫂是一个最需要金钱的体力谋生者,但她在金钱面前毫不动心,她用做人的良心,延续了一个五百年前的故事。包子嫂的故事通过现代媒介传遍了东莞。包子嫂的名字虽然没有刻录在坚硬的石头上,但她的故事却留在了许多人柔软的心里。一个人的心,就是一块不朽的纪念碑。用心灵和温度滋养的文字,已经超越了石头的坚硬。

    却金时代的人们,直接使用黄金白银作为商品交换的有效媒介,而如今的我们,则使用纸质的货币,在市场上更加便捷和轻松。却金和还金的故事,在我们这个时代依然顽强生长,但是,由于金银转化为纸质之后注入了隐蔽的特点,反而让人不易察觉,社会也难以流传,广袤的大地上,更不容易立起道德、诚信、善良的纪念碑,人们的脑子里,记忆更深的则是,官员的贪腐,商人的贿赂,拾金成为了私产,公款装入了私囊。

    坚硬的石头,五百多年前用来记录却金、还金的光荣和道德,它让我们记住了李恺、袁友信。而如今的石头,却刻着一些贪官的名字,它们成了一个时代的耻辱。

    石头是地球上最坚硬的物质,它可以让一些感动过时代的故事千年不朽,也可以让贪欲和卑鄙遗臭万年。前朝的石头,在岁月时光中磨成了镜子,照见了后世的人心,成了后人的借鉴。(文/詹谷丰)

    (注:原发《散文百家》2014年第10期,收入《2014年中国散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收入《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4》贵州人民出版社)
来源:《东坑》报 编辑:李晓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