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本土人文 >
文化叙事的诗美呈现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09-07-13 15:16

——读刘建中的散文 
 
    若干年前,我从《兰斋小语》开始认识刘建中,觉得他的文字特别适合于在灯下阅读。读着他的《漫川关散记》,那激扬浩荡的舟楫之河、那飞檐翘角苍劲质朴的会馆,画一样呈现在眼前,读来好像在这酷热的夏夜,迎面吹来一阵凉飕飕的晚风,这风吹醒了我渴盼已久的寻觅的眼睛。刘建中的文字显然不是为急功近利的人写的,得静下心来阅读,慢慢地体会,如果你能听到江水浩荡的声音,能听出蝉噪与鸟鸣,那你就能读出刘建中的《兰斋小语》中的这些别出心裁的美丽的文字。也从中看出刘建中对关中风物的迷恋,竹林关、西岭、鸡冠山,以及陕西那种特有的物质:凉拌、羊肉串、炸丸子、饺子。事实上,刘建中就是以他独特的诗意的体验感动了我,他以独到的生动的语言表述了自己散文艺术主张和审美的理趣。

    刘建中首先是个学者、评论家,曾出版过产生广泛影响的专论《契诃夫小说新探》、评论集《人,作品及其它》等书,我跟他在一起时,好几次听他慨叹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走过不少弯路,当从事过多种职业后,他认为自己更适合做学术研究。我想,正因为他刻苦钻研的精神使然,使他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也正因为如此,在他的散文中折射出一种由于深厚的学养而呈现出的别样的光彩。在他的许多散落着诗性文字的散文中,你随处可以感受到他对文化的深刻体悟,并且他还非常注重交错的生命向度的把握与表达,让你不知不觉陶醉于他所营构的如诗如画的散文景观中。比如在《重阳赋》一文中,作家谈古论今,溯源重阳节,随脚出入于《易经》与唐诗之间,纵横论述重阳节的民族传统与南北之异同,读来使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读书琐忆》一文也是洋洋洒洒,分成六章进行,心态自由,思接千载,娓娓道来,描述了他对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的学习历程,体现了作者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表现出不断趋向于生存意义的终极探索,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使人难以释卷。刘建中散文具有文化叙事的特点,其文化情结缘于生命本身,源于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虑和感悟,作家穿透历史的时空探查现实存在的原因,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人文幽香,体现着强烈的现实观照,这也是学者散文的一种典型的写法,放射出优秀散文所独有的魅力与奇美的强力意志。

    在刘建中八十年代的散文中,我认为《祭祖母》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散文。作家饱含深情的笔墨回忆祖母的一生,一改一般悼念文章平铺直叙的写法,采用双线结构,在刻画祖母形象的同时,还刻画了朴实忠厚的祖父的形象,写得相当细腻感人。文章从祖母的去世写起,其中有一个细节:“当我的母亲把白孝披戴在我的头上时,我真正地意识到,我再也听不到祖母的声音了,但我必须再看一眼我的祖母。灵柩已经合上,在我的央求下,父亲请村老再次开了棺,好让我看最后一次祖母的容颜。可是此刻,祖母不再是平日的祖母:苍白的脸膛,深凹的双眼,张大着的口,……凄苦酸涩之情注入我的悲痛之中。我的祖母竟然如此清瘦!我只是忍不住地流泪,竟没有想到将衣袋里的糖块放一颗给祖母含着。这种忘记使我至今想起来还是一种内疚。”细节是散文撼人心灵之关键所在,这一细节为整篇文章的悲情色彩奠定了基调。接着由母亲对祖母的成见引起对她一生的回忆,其中文中写到关于他祖父的被捕,入狱,很长时间是个谜,后来找到张爷爷,才真正把谜底揭开,原来大家怀疑因他祖母告密而致祖父于死地的说法,是非常无辜的,他从心底里替祖母抱不平,并极力支持父亲尽快回到故乡,劝说母亲一定要尽量给祖母温暖,让祖母安度晚年。以致后来他大学毕业前夕带着未婚妻回家,祖母逢人就说她的孙子中就数他懂事,说她娃子说了个好媳妇,这是一种福报,使人倍觉亲情的温暖。不仅如此,我觉得他这篇散文最大的价值还在于真实地袒露了美好的崇高的人性。文中提到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的关系,他小时候跟随父母去读书,背井离乡与祖母分居两地,有一个细节也令人记忆犹深,那是写他自己高考完毕后,耐不住对祖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折磨,曾徒步六百里回家乡,此壮举令人肃然起敬,由次可以推知他是性情中人,中华民族传统的孝的思想从他身上得以体现。年少的他曾对祖母说过,将来长大一定要带他出来一起过,说着无意听者有心,不经意的一句话祖母却记住了,及至后来出来工作了,直到祖母去世,他却没有实现自己的承诺,他为此产生一种深深的负疚感,他认为那就是无意中欺哄了祖母,他想哪怕他接祖母和他一块只呆短短的一天,也不至于这样不安!作家祈求长眠在地下的祖母,能原谅他。每当我读到这里时,读不下去了,我的心竟为作家的真情颤动起来,泪水禁不住在眼眶里转动。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1]是“为情而造文”,还是“为文而造情”,这对文学创作来说,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因为“为情而造文”,是有情感积郁于心中,挥之不去,乃至不能自禁,不吐不快,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造文”,必然能传达真实的深刻的动人的情感,《祭祖母》就是一篇这样的好文章,所以具有感人的精神力量,我想每一个阅读过这篇散文的人,都会因此在心底烙上一种情感的痕印,并引发出一种来自遥远时空追思的巨大的情感的震撼。此外,我认为这篇长达8000余字的散文还体现了他文本创新的能力,文章采用了时空交错的复式结构,融会了小说和诗歌的笔法,信息量相当大,既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又有大篇幅的写景与抒情,在写法上是一种突破。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曾旗帜鲜明地打出了“大散文”的理论主张,他认为当时国内的散文界“浮靡甜腻之风”盛行,缺少雄沉之声,而“靡弱之风又必然导致内容琐碎、追求形式,走向唯美” 。[2]贾平凹进而提出:“‘大散文’是一种思维,一种观念,不能简单说成这样写就是‘大散文’,那样写就是‘小散文’,或别的不大不小的散文”。[3]因此,“大散文的观念要注入我们的意识里,深深地注入”。 [4]他还指出,目前的散文作家的队伍过于单一、过于整齐了,应该扩大,散文才不至于走向穷途末路。[5]事实上,散文是一种游离的文体,更多的是主体精神存在的直接现实,它可操作的形式化空间相对较少,其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制,刘建中能扩充其写作的元素,把各种文学体裁的笔法自如地运用于散文中,使之成为一篇大散文,体现了他对散文的有益尝试和非凡的艺术功力。

    刘建中的散文趋于纪实,善于将世态民情与哲理思考熔于一炉,显得情趣盎然。他渊博的学识,使他笔下的风景不再是风花雪月,在冷静的叙述中,多了一份厚重的生命质感。刘建中是《大岭山报》主要的创刊者之一,第一任主编,现为东莞市委党校文化科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写下了许多散文和报告文学,有散文集《大岭山上荔枝红》和《兰斋小语》等。尽管在刘建中早期散文中可圈可点的篇章并不多,但我认为他写的最好的还是他写老家亲朋好友以及关中系列的散文。相比之下,在《大岭山上荔枝红》和《兰斋小语》中所收入的一些他初到东莞时所写的篇章,写得稍欠火候。我一直以为,散文是滞后的一种情感外露,是遗忘很久之后剩下的一些温暖的记忆。事实上,应景之作往往由于太急于表达,缺乏深厚的生活沉淀,以致艺术价值不高。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刘建中的散文呈现出一派全新的气象,其中我最欣赏的是他带有游记性质的那类文化散文,可谓接近了郁达夫所说的“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境界,有令耳目一新之感。比如《北隅记事》中,刘建中考证了明代时的东莞已是外商做生意的闹市,商贾云集、商船络绎。作者还通过对旨亭街和却金亭的考察和探究,记述了由于孩子同太子争执,为了献媚居然把自己儿子踢死的的奴官林蒲、不贪财物的清官李恺和文字学家容庚这三个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告诫世人:“当官者不要像林蒲那样——升官靠献媚是靠不住的,还是为民多干点实事好;当官应学李恺——尽自己当尽的责任,外财不可贪。李恺的美名是百金买不来的,如果李恺随世俗和大流的话,也就没有后来的却金亭和却金碑了;当官立身,经商立人,不如文化立身,像容庚那样,有文化,才有成就一切事业的灵魂!”文章谈古论今,行文自然见解精辟。从刘建中近年的散文文本来看,也许他正寻找一种更多可能性的人文、情感、历史和现实变化,也企盼从这些流动的物事当中,发现他自己的精神道路和书写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通过寻找精神家园来消解这种痛苦。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而明了家园之所在时,也便获得了自由,变成了“诗性的存在”,也即是到达了与庸常的社会相对性的“神性世界”。[6]在现代生活里,文化功能的弱化,社会几乎变异成为单向度的社会,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也失去了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而几乎异化为一种单向度的人。从某种意义而言,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文学精神正被商业消费性质的快餐文化不断地稀释,因此大众文化诗性的缺失已是不争之事实。刘建中的散文,文化叙事的背后却渗透着浓郁的诗意,他以自己独特的文本方式,捍卫着个人的价值,也捍卫着这个时代的文学尊严。在他近期众多的散文中,我认为《南社访古》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在这篇近5000字的大散文中,他将南社的美丽风物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出来:“走进南社,来到村委会门前,映现眼前的是一片长条形水塘,水面从西向东,将村子一分为二。南北凭三道拱桥联接。从西头东望,桥头两三棵巨伞般的古榕绿荫浓浓,与石桥、水塘以及阳光下倒影于水面的两岸古建筑还有几处新建的楼房交相辉映,宛若一副美妙的图画。”文章起承转合自然,这个七百年古村在他笔下慢慢地舒张开来,西门塘、百岁塘、祠堂塘和肚蔗塘……随着内容的拓展,渐渐地凸现了南社恍如江南小镇一般的那种特有的质感,使人领略到谢氏大宗祠、任天公祠、百岁祠、简斋公祠、樵谷公祠、百岁坊、照南公祠和南岸的社田公祠、少简公祠、晚翠公祠等这些岭南文化遗存中独特的人文景观。于是散文便有了文化的特质,在这个著名的进士村,那些琐碎的事物,一些小感觉,就人文精神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之所以成为东莞古代人文缩影的根本所在。刘建中在南社不辞劳苦考察了两天,从南社历史人文、民居建筑、岭南审美意识以及民族风俗传承等方面逐层展开,他的知识层面和认知的程度是广博而扎实的,文章纵横千古,旁征博引,大气而充满诗意,气势恢弘而不张扬,淳朴而不落俗套,一一彰显得淋漓尽致,使人陶醉在他笔下古村的醉人的古风遗韵之中。

    近年来,我越来越觉得刘建中已经走出了《大岭山上荔枝红》的那种旧模式,把散文侍弄得相当纯熟,常给人以行云水一样的悠悠惬意与陈年老酒般的缕缕醇香的感觉,让人在庸常的生活中,在浮躁的当下,平添几分睿智与宁静。当然,我并不认为他的散文已经炉火纯青,我更希望他在文化叙事与诗意之间找到更完美的平衡点,日臻散文魔法师之境。(作者:曾海津)
  
注释:
[1] 刘勰:《文心雕龙》,华文出版社 ,2007年12月1日。 
[2] 贾平凹:《弘扬“大散文”》,《美文》1994年第9期。
[3] 贾平凹:《美文三年》,《美文》1996年第1期。
[4] 贾平凹:《〈美文〉四年编辑部午餐桌上的谈话》,《美文》1996年第9期。
[5] 贾平凹:《弘扬“大散文”》,《美文》1994年第9期。
[6]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12月。

来源:《东坑》周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