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本土人文 >
热心公益事的谢发棠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1-05-09 15:36

    精神矍铄九十多岁的清远婆从我门口经过,使我想起她已故二十多年的丈夫。

    发仔叫谢发棠,新门楼人,木匠出身,从小聪颖,好学技精,心地善良,热心公益,虽然离世二十多年,但他的为人处世,甚得后人称赞。现在讲讲他生前的两个故事。

    一、建个茶亭让人们有个歇脚的地方

    在东坑新门楼常见一个头戴白通帽,身穿大成蓝唐装衬袂,脚穿解放鞋的和蔼长者,几十年来打扮不变的,他就是木匠发仔了。他有一门好手艺,很得雇主欢迎。虽家境清贫,但有大志,希望将来生活会更好。

    这是远在七十年前的事,发仔正当而立之年。有一天,他去大朗办事,回来时路经土地吓(土名),适逢大雨,此地没有避雨的地方,便走到一棵榕树下避雨,在雨中他观察此地地形,这里是黄麻岭、井美、新门楼的邻耕地方。每天有不少人在此耕作、经过,而没有一个地方让他们歇脚休息,他想:“如果在此建个茶亭多好,如果有茶亭我今天就有地方避雨了,我目前没钱不能建,等以后我收入多了,生活好转,我一定在此建茶亭……”这个心愿深深埋在他的心底。他决心一定要实现这个夙愿。

    抗战胜利后,他开了永发隆杉店,请了几个工人和学徒,他成了半商半工的建筑家。生活好转。据当年在他店里当工人的谢汝盆说:“发仔当年有空就经常带工人、学徒去修桥整路。慷慨解囊,热心公益。”这时自然会想起十年前许下自己的心愿。

    为了实现这个许下的心愿,他自己出资,亲身督战,和工人一起,运砖石、木料、各样材料,奋战十多天,一座十二檐水的茶亭终于屹立于土地下的大路边了。在此劳动的人们无不欢喜,他们说:“以后,在茶亭歇脚,方便吃午饭,可以避雨乘凉,多好呀!”建好这座茶亭,谢发棠的高大形象,活在东坑人们的心中。

    二、土专家土法上马建拱桥

    在六十年代,各物奇缺,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自然会使人们对工作因陋就简,土法代替,质量就会打折扣,但当年新门楼建拱桥就出现奇迹,以土法上马建了一座几十年仍牢固的拱桥。

    六十年代时莲塘去大埔要撑渡过海的,交通运输十分不便,尤其是农忙时候出现“争渡喧”的现象。因此在六十年代中期大队决定建桥。初时还请建桥专家来策划,但在资金和物缺的情况下,只好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大队请发仔参加议商,毕竟他是个多年有经验的建筑家,对计算、测量等有丰富的经验,在他的带领下,土法上马建拱桥,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战,拱桥建成了。因为没有正式工程师施工,国家认为“新门楼拱桥”是不合格桥梁,几吨汽车也不敢在桥上经过。这座拱桥,虽其貌不扬,但非常牢固,经受了几十年的考验,十几吨车照样经过,多年的洪水也冲不垮,它牢固地跨越两岸。这说明当年的设计者使得,当中有发仔不少功劳,人们每每从桥上通过都这样称赞。

    谢发棠是个土专家,也是个慈善家,他热爱家乡,热爱公益的精神值得发扬和学习。   (作者:周秀英)

来源:《东坑》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