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本土人文 >
八十八岁彭灿晃 东莞经典“讲古”人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08-08-06 10:51

“讲古”如今虽然风光不再   传统艺术有待大力弘扬 

    在东坑彭屋村,有一个在东莞评书界曾经火爆一时的说书艺人(俗称“讲古佬”),他叫彭灿晃,人们都亲切地叫他“灿晃叔”,他现年88高寿了。在我镇几乎所有上了40岁的人都捧过他的场,听过他“讲古”。二十多年的“讲古”生涯,灿晃叔跑遍了东莞各乡镇,为丰富群众文娱生活,在莞邑大地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回忆起当年在东莞各个乡镇巡回“讲古”的火爆场面时,灿晃叔仍然一脸陶醉。他说:“记得有一次在横沥‘讲古’,由于听众太多,后排的群众为了听得更清楚些,就拼命地往前挤,以至木制的听众席承受不住重量整个坍塌下来。”

 

“讲古”老人彭灿晃

    据灿晃叔介绍,“讲古”在上世纪的70年代最为兴盛,那时,群众的娱乐节目很少,听“讲古”是村民们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当时东莞就有几十个“讲古”艺人在各个镇区巡回演出,而他的排档最多,许多演出都要在一个月前预约,而且场场爆满。但是,在电视、上网、旅游等娱乐方式丰富多彩的今天,听评书和讲古的人已经很少了。现在,他也只是偶尔在几个老伴的起哄下,即兴讲上几段,为大家娱乐娱乐一下而已。面对这一窘境,灿晃叔感叹地说:“如果不加以传承,‘讲古’在东莞可能会失传了。”

    他只有小学文化,却成了“讲古”名艺人

    灿晃叔,家就住著名的“彭氏大宗祠”附近,在这座极具文化底蕴的大宗祠的影响下,他一直喜欢看书,并钟情于《三国演义》、《水浒传》、《东周列国志》、《西游记》等中国古代名著,如今他仍能把其中的一写名言警句流利的背诵出来。

    儿时,由于家里条件不好,在读完小学后,灿晃叔就辍学回家务农了,但他一直没有放弃看书,在操劳完一天的农活后,他总是抽时间安静下来,翻阅名著,这为他日后“讲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40岁的那年,他所在的生产队,找人讲古,丰富村民文娱生活。由于讲古一天能赚3工分,比务农赚的工分要多很多,为了养家糊口,灿晃叔便走上了说书舞台,开始了他的“讲古”事业。凭着个人独特的说书技巧,灿晃叔在周边镇区逐渐走红,到了后来,极具人气的他,一个晚上就能赚3元,算是当时的高收入户。然而,随着人气的直线上升,忠实听众的增多,灿晃叔发现,“讲古”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而是一项可以奋斗终身的事业。这一干,他就干了20多年,到了60多岁,年纪大了,而且儿女都不想让他操劳,并且,“讲古”也逐渐淡出群众的文娱生活,就这样灿晃叔退休了。

    但有时,也会看到灿晃叔的精彩演出。灿晃叔天天都会在彭氏大宗祠里料理祠堂内务,在老伴们的起哄下,他也会上演几段,热闹一下。村里年长的群众说,听灿晃叔“讲古”是一件赏心的事,他给了老人和孩子一片快乐的天地。每次大家总觉意犹未尽,在灿晃叔生动的故事里依依不舍地离开。

    采访那天,灿晃叔在记者的盛意邀请下,现场即兴表演了一段诙谐的故事,引得在座的听众捧腹大笑。虽然灿晃叔已是88岁高龄了,但记者发现,他讲起故事来仍不减当年风采,思路清晰、口齿伶俐、眉飞起舞、兴致盎然,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十分精彩。灿晃叔说,现在岁数大了,讲整篇的故事已经非常吃力,所以只能在兴致高时讲些篇幅较短的小故事娱乐大众。由于经常娱乐大众,灿晃叔总保持开朗的心情,因此,虽已年届耄耋,但身体依然健朗,在祠堂讲完故事,他还兴致勃勃地带记者上亭岗岭,感受东坑颇有灵气的地方。听灿晃叔说,远方的客人,来了东坑,上了亭岗岭,回去会升官。

 

灿晃叔带记者上亭岗岭

    忆当年:为听“讲古”,人群挤挤压塌听众席

    灿晃叔告诉记者,在20多年的“讲古”生涯中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70年代一次在横沥镇“讲古”。他说:“当日来听‘讲古’的人挤满了横沥会堂,可算得上是人山人海,人声嘈杂,一些距离讲台远的听众听不到故事内容,于是就蜂拥着往前挤。这一挤可不得了,会堂的听众席整个塌了下来。”那样,“讲古”就没法继续进行下去了,听众们都失望而回了。听众的热切期待,让灿晃叔改变了以往为维持生计而“讲古”的观念,他变得更加热衷于“讲古”事业。就这样,灿晃叔在台上一直讲了二十多年。

    谈“讲古”艺术:要让普通群众听得清、呼得懂

    据灿晃叔介绍,当时来听“讲古”都是普通农民百姓,又不是什么文人,对“之乎者也”一窍不通,照书全搬大家肯定是听不懂的。由于自己过去通读《三国演义》、《水浒传》、《东周列国志》、《西游记》等书,对书里面的人物、情节了如指掌。所以自己深挖书中的人物特点,并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搬上说书舞台,再加上自己的身体语言,这招可顶用,听众听得明白并印象深刻。以至他每次到会堂演出,都是场场爆满,而且,没有一个听众会在中途离场。讲完了, 他们也不愿走,大家都会起哄要求再多讲一点,这就跟现在去听演唱会叫“Encall”一样,这一拖,每次“讲古”都要超过3小时才完场。另外,灿晃叔还特意强调一点,他“讲古”时从不做鬼脸,他觉得那样很低俗。今天,灿晃叔对自己当年所创的顺口溜还记忆犹新,还给记者说了一句关于“武松”的顺口溜。

    对本土历史了如指掌,他是东坑的“活字典”

    灿晃叔对东坑民间传说、历史文化了如指掌。在他口中,记者了解到了东坑的许多民间故事,仙迹传说。他积极配合镇里的文物保护工作,使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流传。每年的七夕,他更会坐镇亭岗古庙,为前来上香的人义务解说签文,讲亭岗古庙的七姐姐故事。另外,他还热心于村里的经济发展建设,经常为村里发展出言献策。灿晃叔在彭屋村,极具名望,深受村民的尊重。

    “讲古”艺术:正面临失传的窘境

    如今高龄的灿晃叔,彭氏大宗祠是他每天必去的地方,而且是上午一次,下午一次。除了义务打扫祠堂,他还在宗祠里看报纸,与老伴们聊天、打打牌,日子过得很舒心。而且,他自己也非常钟情于彭氏大宗祠,以前他都在这里试讲了,再到外面讲。“彭氏大宗祠”可以说是灿晃叔演出的“主场”。

    晚年生活:义务料理祠堂,颐养天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热衷于听“讲古”的人越来越少,从事“讲古佬”事业的人更是屈指可数。灿晃叔说他没收徒弟,自己也年老了,想把自己的顺口溜纪录下来也有力不从心,有些顺口溜也忘记了。

    “讲古佬”以他们独特的语言艺术,在普通百姓中传播经典的历史故事、仙迹传说。他们在传承地方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在,他们已逐渐走出历史的舞台,“讲古”如今风光不再,传统艺术也将濒临失传。(文/图  记者:卢绮云)  

来源:《东坑》周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