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三古”文化 > 古韵人文 >
大美亭岗岭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8-06-06 10:57
    微雨中的亭岗岭就像一幅长卷水墨中国画,古庙、古树、怪石、“之”字小路,古色古香的线条浸泡得柔软而模糊。繁华的岭南小镇,现代工业生产出的颜色被悄然冲刷着,瞬间褪去鲜亮的表层。在连绵的雨丝中,愈加清晰美丽的永远是那苍翠的绿色,还有涂满水墨的黑白相间的院墙,勾勒画面中轴的屋檐,描摹红尘浊世的鸟雀,演绎着六道轮回的众生,更有那点染天上人间划分凡圣界限的袅袅香烟。

    当参访的心渐趋平静,七仙圣泉的潺潺流水和飘落的雨丝恍如天籁之音。移步换景,眼前的水墨古画渐渐明朗,古朴的轮廓雕刻着仙佛的威仪,苍莽的山间,隐藏着香客多少世态炎凉故事,一幕幕人世间的悲悲喜喜从心头掠过。仿佛大金钟戏台上演出的戏剧,轮番上演着一出出如泣如诉的历史悲歌。而这方舞台,是这座静穆的亭岗岭。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根,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民俗就如同这雨中凄凄芳草,倔强而顽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地域文化符号最具象征性意义,或隐或显地传达着深层的人文意识。东坑,作为东莞为数不多的古镇之一,在八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绚丽多姿的文化记忆,24.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却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鱼歌,省级“非遗”——“卖身节”,市级“非遗”东坑阴菜、糖不甩、喊惊等近10项,拥有丁氏祠堂,彭氏大宗祠,塔岗李氏宗祠等市、镇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不可移动文物共26个。古迹中,以彭屋亭岗古庙最著名,因其承载了东坑农耕时代的辉煌和民俗文化信仰,可谓东坑地方民俗的活化石。

    亭岗岭海拔高度为74米,是东坑镇地理最高点。据《广东省东莞市地名志》(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记载,“亭岗:在莞城镇东南19公里处,属东坑镇。明朝由彭屋人分居立村,地处亭岗岭得名。”亭岗岭,据悉古代曾名田岗岭,因其山岗有亭子,后又改称亭岗岭。亭岗岭有一座远近闻名的七娘庙,以七姐为依托,历史悠久,香烟袅袅,灵光所聚,秀气所钟,仙气氤氲,声名远播。该庙建于明嘉靖(1521-1566)年间,已有四百年历史。文革期间,左祸横流,在“破四旧”的喧嚣中,多次人为拆毁,数百年的文物古迹,毁于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1990年,曾重建此庙,虽非原貌,但也很壮观,尽管所存文物不多,却风韵犹存。

    对于亭岗岭,莞邑文化名人、清探花陈伯陶编《东莞县志》卷九十八有记载:“亭岗:在城东南三十里,旧有瑞石庵,明邑人黄天胤建,今圮,另有七娘庙,香火颇盛,秋节诸乡往祀,士女如云”。陈探花寥寥数语,却真实地记录了亭岗岭昔日的辉煌,据此可知“瑞石庵”和“七娘庙”是亭岗岭无可争议的主轴景观。

    瑞石庵是亭岗岭的一处寺院,为明代隐士黄天胤(石印)所建。对于瑞石庵,除了陈伯陶编《东莞县志》有记载外,最早见于明朝崇祯年间编的《东莞县志·外志·寺》,可见其历史之悠久。清朝《东莞县志》也有记载:“李万荣围攻琥珀乡,乡人黄云灿,黄石印御却之。”据《黄氏族谱》载:“黄石印:道士,黄屋村人,他素来有大志,熟读兵书,精通策略,生于明代,因见袁崇祯遭崇祯冤杀,无心出仕,蛰伏乡间,以诗酒自娱,隐居亭岗岭。”据传,此寺代有奇人,除了第一代寺主王石印之外,清末有一个姓袁住持武功也很了得。据彭灿晃说,太平天国起义在清朝同治年间失败后,一些豪杰纷纷隐入山林。清朝光绪时期,瑞石庵住进了一位自称姓袁的老人。老人较少主动和村中的人来往,不过,有人看过他闲时在林外舒拳展腿,练练武功;有时还在树上攀腾跳跃,玩起来呼呼生风,身手矫健,完全不是一个老人的姿势。村中一些顽童常来找他,叫他露几下散手,他曾偶然和孩子们来一些手指拔河,即两手指捏一叠铜钱,指间穿一根绳子让大家拔河捏碎山石的表演。渐渐地,村中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有功夫的人,就称他为袁师傅,但平时却从不露声色,曾有一个江湖卖艺的人找他,花拳绣腿在袁师傅面前不断晃动,要求切磋切磋武艺,袁师傅一边后退,一边说自己不会武功。但武生不听,挥拳向袁师傅面门击来。袁师傅退到屋角,无路可走了,又看他举止轻浮,说声“不闪开对不起啦!”暗自运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掌,“啪”一下拍在武生的胸口上。这一掌虽留了力,但也拍得不轻,武生整个“狗啃泥”式跌出两丈多远。武生满面愧色,知道袁师傅手下留情,便认了输,双手抱拳对袁师傅说:“自己练了十几年,没逢什么挫折,现在碰上了您老人家,才知学艺不精,只好服输。”从此,袁师傅名声大噪。村中有一帮不务正业的无赖,想花重金拜师习武,袁师傅坚守德行不授,被纠缠得不耐烦了,就拿出一根筷子提出条件,说吃苦是学习武术的先决条件,要以这根筷子放在手臂上搓挪,如果谁能耐到挪断就收为徒弟。为首者自告奋勇,没几下无赖的手臂皮破肉红,只好大叫不学了,众无赖敬而远之,纷纷告退。由于泄了“天机”,有违自己隐居的初衷,袁师傅深知日后必将失去往日的宁静,便只可选择离开,后不知所终。

    至于亭岗“七姐庙”,据村中百岁老人彭灿晃介绍,古代亭岗岭,最著名的是七月初七“七姐诞”和八月十五“大金钟戏会”两大节日。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姐诞”,初六为“迎圣夜”,据传该晚红男绿女络绎不绝,前来迎圣、祈求阖家平安、婚姻如意,人群云集,通宵达旦;八月十五中秋更为隆重,这天是一年一度的“大金钟戏会”,请来省港粤剧名班连演九本,轰动四方。港、澳、星州以及周边各镇民众由水陆两路纷至沓来。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千帆万桨充塞青鹤湾,人声鼎沸,声闻数里,当时之盛,难言其状,这是前世的亭岗岭。

    前世的亭岗岭,雍容华贵地生活着。金光闪闪的光辉笼罩着气派的门庭,车水马龙的庙会宣告着曾经的辉煌,神佛的圣象被高高地供奉,那连绵的寺院大殿、侧厢、阁楼,一进进地衍生开去,仿佛源远流长的繁衍的宗教和深不可测的秘史。

    可惜,“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亭岗岭的命运也像飘零的枫叶一样,在历史的烽烟中无奈地翻转、归于寂静、归于尘土。随着时代的变迁,亭岗往昔的辉煌成了遥远的绝响,如今只存在史书的记载中,和个别乡村老人口耳相传的记忆里。

    今生的亭岗岭,就像生活在平凡人世间,门庭冷落,车马人稀,记录历史的遗迹,讲述盛衰的往事。作为一座仙山,亭岗岭精神不灭。厚重的亭岗岭是用一层层的青砖绿瓦搭起来的,当精细雕饰的花纹在风尘中渐渐面目全非,布满皱纹的历史陈迹沉默在风中,犹如脚下厚重的土地。源自心灵的秉性,永不磨灭的信念、以慈悲为怀、神秘里充满浪漫的想象。

    大美亭岗岭,如凝固的音乐,亦如流动的诗,在这心灵的净土驻足,瞬间即是永恒。(文 / 谷雨)
来源:《东坑》报 编辑:钟少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