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今日看点 > 今日要闻 >
大兴水利工程 东坑内涝明显改善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3-08-26 10:31
    8月22日晨,东坑镇文阁路一家老字号商铺。

    店内货架脚下的方砖,高二十公分,颜色斑驳不堪。它与店主一家,经历无数“水起水落”。如今水不再来,店老板谢叔亦未曾想过撤下它们,“不用放水,垫着也可防潮。”
曾经,这里是东坑镇水涝重灾区,商户们最深刻的感触就是“逢大雨暴雨必淹”。所幸的是,这样的记忆在最近几年似乎开始渐渐淡去。

    谢叔回忆,东坑“水浸街”的巅峰时期在2003年到2006年期间,垫高货架的方砖,大大小小的脸盆、水桶,是文阁路每家商户必不可少的防浸排水“利器”,不断地转移商货、堆积沙包、全家出动排水,是商户们唯一能减少损失的方法。每次暴雨来临前,置放在一米以下的商货都被转移至其他地方,来不及搬走的东西,在暴雨侵袭的半个小时后,纷纷浮在水面兀自摇曳。而商户们眼见水位越升越高,忧心忡忡,彻夜不眠,却也只能望着满屋子的积水摇头兴叹。

    而今,几年过去了,这条“逢雨必浸”的“涝街”历经几度改造,水灾涝害似乎悄然逝去,即便是今年8月16日“尤特”带来一天内高达184毫米的降雨量,也没有一家商户再有货物被淹。

    文阁路的变迁,可以说是近年来东坑水利防洪排涝工程发展的一个缩影。

    2006年至今,东坑镇通过内河整治、新建神山新排站、重建炭步水闸、堤围修复等一系列水利工程,一举改变排涝标准低,排涝能力差的局面,实现了全镇灾情零损伤。

    索源

    水利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

    东坑地处寒溪河中下游,地势低洼。每逢汛期,境内河道受寒溪河洪水顶托,内河排水不畅,城区暴雨径流出路受阻,容易形成涝区,水利建设为历代要务。

    《东坑镇志》记载,1959年6月,东坑大雨连续,江水横溢、泛滥成灾。东坑、寮边头、塔岗、坑美、新门楼、彭屋、丁屋、黄屋、凤大、角社均受水浸。彭屋大宗祠可以划船而入,倒塌房屋不计其数,仅角社有450间房屋倒塌,农作物损失惨重。

    水患严重的东坑地区,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便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东坑以筑围、建闸、排灌为主,先后动工兴建了炭步水闸、东坑排站、角社排站及神山排站。

    截至2005年,东坑镇建成机电排灌站5座;防洪堤围7条(原11条,后因建设发展征用土地减至7条),堤长12.3公里,其中5条达20年一遇标准,2条为5年一遇标准。

    遗憾的是,水利工程这样的建设速度,与东坑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短短三十年间,东坑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型走向工业社会,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延伸开来,天然的排水系统被破坏,城市不透水性地面面积急剧增加,对水利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不论是从东坑还是从全国来看,水利建设都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

    在2006年一系列水利工程动工之前,东坑防御东引运河、寒溪河的大部分堤围仅为10—20年一遇标准,且水利设施陈旧,部分排站甚至达不到10年一遇一天排干标准。

    回顾 商铺农田常遭殃

    “那些年,整条街被淹是常有的事儿。”谢叔十几年前就在文阁路做小生意,目睹了周边街巷在岁月中的变迁。


    早在2003年,“水浸街”的现象在东坑便十分严重。该年9月2日东坑迎来的第一场暴雨,便带来了“灭顶之灾”:镇内8间临时商铺的屋顶被掀翻,倒塌的工棚达62间,农田受灾面积3700亩。12天后,24小时降雨总量达220.6毫米的大暴雨再次侵袭东坑,横东公路漫顶,横东围内2441亩菜地受淹,新门楼、凤大村的厂房基本受浸,全镇直接经济损失834.23万元。

    在谢叔的记忆中,文阁路最严重的“水浸街”发生在2006年8月16日,连日的暴雨强度持续加大,积水沿沿河路涌向文阁路的商铺。因有长期“抗战”经验,谢叔和两个儿子早已备好的十几袋的沙包,计划积水一旦超过人行道,就用沙包堵住。当晚守到凌晨四点的谢叔发现雨越下越大,大水很快漫过人行道,直逼店铺。谢叔赶忙叫醒妻子儿女,叠沙袋墙、转移低处货物,彻夜与洪水抗战。然而,积水越来越多,没过多久便漫过沙袋墙,冲入店内。谢叔回忆说,那场大水远远在他的预料之外,即便一家五口人急忙转移货物,但店内仍然有不少的货物被大水浸泡。“这条街几乎所有的商铺都遭殃。”

    新门楼牌坊附近的商铺似乎更“悲剧”。“屋外大喷泉,屋内小喷泉。” 机电配件店邓老板至今忘不了那股恶臭味:门口的下水道排水口变成了出水口,屋内的厕所也像喷泉般不停的喷出恶臭的水,店内的水位不会儿就超过一米,屋内更是充斥着一个浓浓的异味。

    东坑村的抗洪情景则大为惊险。2006年8月16日下午5点,瓢泼暴雨淹没了整条耀西街,东坑市场片区仍然有近一米深的水浸情况,40多名危难群众未及时转移,而该片区的房屋较为破旧,房屋基础薄弱,随时有倒塌的可能。东坑组织抢险救灾队伍接报后,立即在大雨中驾驶冲锋橡艇靠近被困群众,终于在傍晚七点前将该片区40名危难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至17日凌晨,东坑近200多位危难人员被转移、疏散。

    面对多场暴雨的袭击,东坑党委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镇主要领导亲自靠前一线指挥,多次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防洪工作,要求政府机关、各村干部全部坚守岗位,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并组织人员对堤坝进行巡查,全力展开抗洪抢险工作,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全力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改造  5年投1.15亿 排涝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

    痛定思痛。近年来,“治内涝”被列入东坑镇“民生工程”的重点。2005年至2010年,东坑陆续投入近1.15亿元,启动了13宗各类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其中包括3项市防灾减灾工程(神山新排站工程、神山新排站进水池工程、炭步水闸工程)、5项面上水利工程及5项水毁修护工程。

河道硬底化加快水流速度

    《东莞市东坑镇防洪排涝专项规划(2007-2020)》分析,东坑镇内没有水库滞洪泄洪,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为“外挡内排”形式:寒溪水、东引运河南北岸东坑段堤围及沿线水闸抗御外江洪水;东坑内河、横东围滞洪区蓄滞洪水;神山新排站、横东排站等强排内涝水。

    由此,规划按保护范围分类,将东坑划分为三个防洪区:角社防洪区、城区防洪区、西溪河防洪区;并确定东引运河、寒溪水东坑河段、东坑内河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一天排出。

    2006年,在财政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东坑自筹2759万(市投资2400万),正式开工启动了神山新排站工程。随后,为解决新排站进水问题,2007年东坑再次自筹528万(市投资360万),拆除神山旧排站,并扩宽扩深新排站进水闸上游的300米河段,建立了新排站的进水池和容水区。神山新排站建成,东坑的排涝标准由原来的“十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两天排干”提高到“二十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一天排干”,这为东坑在2008年赢得抗洪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镇委书记、镇人大主席黄为国曾称赞说,兴建神山新排站是东坑水利发展史上光辉的一笔,应永载东坑史册。同样该注入东坑水利发展史册的,当属内河整治工程。2007年11月至2008年4月,东坑第一期便投入1352.13万元,对内河下游段(新门楼桥至丁屋桥,长1800米)实施清淤深挖、河道裁弯取直等工程;2009年上半年,东坑再次投入123.19万元,借鉴香港河道硬地化的成功经验,对内河上游段(黄麻岭村至新门楼桥,长3000米)实施疏浚清淤、河道硬底化等工程。

    排站、堤围、排渠,是防洪排涝工程的三项基本内容。五年来,东坑先后投资共401万元,实施了彭屋莲塘围加固工程、凤大神山排站排渠工程、杨梅岭村排渠工程等5项排渠工程。在堤围险情下,东坑亦当机立断投资353.1万元,实施了横东围修复工程、石氹塘围修复工程、新基围修复工程等5项水毁修复工程。

    成果 2008年暴雨 东坑成全市受浸损失最小的镇

    2008年6月13日,一场特大暴雨侵袭东莞,东莞多个镇街不少低洼地区、中心地段、民居、学校惨遭水浸,多个镇街宛如水城,其中常平镇与长安镇受灾最严重。常平受灾人数达到22万,倒塌房屋147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亿5400万元。长安受灾人数则达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2亿元。

    “6.13”特大暴雨同样为东坑带来20小时285.5毫米的降雨量,是东坑历史上第三大暴雨,超50年一遇。这对该年4月28日刚建成投入的神山新排站提出了巨大的考验。

    东坑神山新排站建成后与横东排站联合,使东坑镇中心区的排涝流量达到78立方米/秒,远大于原来的28立方米/秒。排涝能力的提高使东坑在“6•13暴雨”中成为全市受浸最小的一个镇,市水利部门当时便表示将在全市推广与神山新排站同类型的排站。而抗洪抢险过程中,东坑亦做到人员零伤亡,最大限度地维护了群众的生命财政安全。

    时任东坑水利管理所所长陈进良在2010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东坑的排涝能力大大增强,这两年基本没有出现水浸街现象,可以说内涝的局面基本扭转过来。”

    确实。如今5个排站投入使用,镇中心区及凤大、黄屋等周边村的水浸基本得到解决。水浸“重灾区”新门楼、角社、东坑、黄麻岭等村的水浸也大大缓解。

    “这几年水浸的情况明显少很多,也没有以前严重。”谢叔说,经过政府对河道的整治,文阁路“水浸街”的现象已然绝迹,8月16日的大暴雨,也只是低洼地方出现短时积水。在东兴中路开小餐馆的阿英亦发现,在近几年的几场大雨中,东兴中路两边的店铺都没有受影响。

    “从工程投入使用以来的暴雨排水情况来看,效果比较理想。”东坑水利管理所副所长谢俊杰告诉记者,“今年8月17日凌晨3时至6时的降雨量达113毫米,暴雨强度大、降雨集中,文阁路公安分局、乐然街供销社市场段等路段因内河水位高涨、下水道倒灌而浸水,但50分钟左右路面水便退去。”

    成功抵御二十年一遇的大暴雨,再次体现了东坑近几年水利建设的成果。

    近期工程

    加快月明湖建设 建黄麻岭排渠

    对于接下来如何更好地巩固东坑的防洪系统,黄为国表示:“今年‘8•16’暴雨来袭,东坑镇能快速泄洪,充分体现了这几年水利建设的成果,特别是横东大堤和彭屋堤围的路堤工程建设,使得这段堤围得到了稳固,防洪能力更加强化。接下来,东坑镇将在继续完善横东大堤和彭屋堤围路堤结合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大镇内融水区建设以及月明湖建设,真正做到三水合一,科学化、规范化整个水利系统。”没有水库滞洪泄洪,东坑唯有想方设法建设一个调蓄湖,月明湖建设工程应运而生。

神山新排站大大提高东坑镇排涝标准

    东坑计划,首先将彭屋排涝区内低洼农田、鱼塘及丁屋、黄屋部分鱼塘打通改造为调蓄湖,形成一个300亩左右的融水区。随后沿丁屋振兴路设置箱涵,将东坑内河与彭屋调蓄湖连通,实现东坑内河排涝区、东兴排涝区与彭屋排涝区联合调度。届时,神山排站、横东排站、彭屋排站在担任20年一遇排涝任务的同时,还可承担内河50年一遇的排洪任务。

    下来,东坑镇将全面加快月明湖建设。目前,东坑正在完善设计,规划完善后便将开工。届时,彭屋、黄屋、丁屋等村的水浸问题基本可得到解决。

    近期东坑镇在防灾减灾建设工程上的另一大动作是东坑内河整治黄麻岭至大朗竹山河段整治工程。目前黄麻岭箱涵和黄麻岭桥拆旧重建工程已完工,黄麻岭排渠建设也将在汛期后进行。该排渠整治后全长780米,渠道出口扩箱涵5米。投入使用后,黄麻岭村的水浸问题将得到好转。

    此外,东坑镇加快推进环保截污主干管道建设。全镇管道建设共19.37公里,目前,已验收移交养护13.19公里,完工待检测验收6.14公里,而剩余的32米亦在施工中。

    东坑水利工程建设,依旧加速前行。相信在破解全镇内涝顽疾的道路上,东坑将走得更顺更远。
来源:《东坑》报 编辑:李晓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