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今日看点 > 今日要闻 >
积极应变、善谋转型全攻略(十二)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09-11-10 10:58

    新门楼五金塑料厂是东坑镇第一家“三来一补”加工厂,

    30年来,该厂创办人谢文立见证了东坑镇农村工业化的巨变——

30年前:从“无路、无车、无楼”地带拓荒

 30年后:从“加工、研发、品牌”着手转型

    1979年底,新门楼五金塑料厂——东坑镇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由香港文华金属制品厂谢文立投资。

    从此以后,拉开了东坑镇工业发展的序幕。借此,东坑镇定下了“工业立镇”的发展目标,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目前,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优势。

    历经三十多年,东坑辉煌的背后,无疑凝聚着无数企业家们的辛勤汗水,甚至是说不出口的无奈。他们为东坑镇的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坑这片土地上,他们默默地耕耘着,挥洒着青春。

谢文立见证东坑的发展

    谢文立,可以算得上是东坑镇工业发展的拓荒者之一,他选择东坑这片热土作为开荒地,究竟东坑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他?而在这三十多年创业之途中,又有多少荆棘展现在他面前?他又是如何克服的?现在的谢文立把五金塑料厂打造成怎么样了?带着疑问,记者近日走访了谢文立老先生。

    》》创业之初

“当时真是冒险啊!”

    “初时很困难啊,水电都不是很方便,交通又不方便,不过经过这么多年,始终被我们克服了”,谢文立回忆说。

早期的新门楼五金塑料厂只有几台简陋的机器

    1979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东坑镇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开始对外招商引资,原籍东坑的港商是其中最积极的参与者之一。谢文立等一批在香港的企业家纷纷筹备回家乡闯一番新天地。1979年,谢文立毅然回到家乡,设立东坑新门楼五金塑料厂,成为东坑这片土地上的第一家“三来一补”加工厂。

    “其实一开始我的信心也不是很足啊,但是很多朋友都让我试试,所以就回来了。”谢文立先生在东坑镇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大部分认识他的人都会尊称他为“文立叔”。文立叔告诉记者,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东坑镇以发展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电力、交通、工业厂房等工业条件落后,生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欠缺,在东坑设厂是机遇但更多的是在冒险!“那时候,大家连要去工厂做什么都不知道,根本没有当工人的意识。”文立叔说,在开始设置工厂的时候,招工是很大的问题,“不是没有人愿意尝试,而是当时家家户户都是世代从事农业劳动的,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突然间说去做工人,有制度,被人管,还要有技术,大家都很不习惯。很困难地招好工后,我们还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终于把他们训练出来可以上岗。”

谢文立与员工一起工作

    要发展就先要有路,当时东坑的路,也让文立叔“很头痛”。“刚开始的时候,东坑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啊!”文立叔感叹地说,“你根本很难想象当时的情况,路都是弯弯曲曲,路面全是坑坑洼洼。”东坑新门楼五金塑料厂刚成立的时候,政府非常重视,也为文立叔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还发了专牌给文立叔的货车可以直接通行。“当时从香港回来东坑,最少也要5个小时,你想想那是什么概念,整个东坑就是‘三无’地带,‘无路、无车、无楼’,呵呵……”当年创业的艰辛,文立叔用笑声带过。“那时一天只有一班火车,我们回来都是从深圳坐自己的货车,顺利都要5个钟,遇上一点小问题可能就要8个钟,路又不好,就像坐越野车一样”,这时一直在旁边陪同文立叔的大儿子谢秉权笑着插了一句话,“现在回来最多需要2个半小时,而且路很好,很舒适、方便。”

    》》发展升级

“就地转型, 积极善变,才是出路”

    在决定回家乡设厂之前,文立叔曾经跟大舅子上过北京,受到当时中央领导热情接见,领导们对港商外资的重视、对发展工业的坚定,大大增加了文立叔对内地投资建设的信心。

    从52岁回来投资设厂,兢兢业业辛劳30年,见证东坑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文立叔认为自己只能算是“小有成就”。从最初十几个人的小厂,到现在拥有三四百人的大企业,其中经历多少汗水与辛劳,只有文立叔体会最深刻。“人家做不到的,我们做得到,我们肯做肯挨,做出来的东西,现在都是出口美国、日本、非洲、欧洲(等),全世界都有(销售)。”文立叔自豪地说。

    当记者问到一个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什么,文立叔毫不犹豫地说:“处理好与工人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文立叔说每年过年前他都会包车把工人送回家过节,平常尽量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有些车间的领导都买车买楼,也有些老员工从建厂初就一直在这里做事到现在都没有走。”

崭新的文华金属制品厂厂房

    创业难,守业更难!文立叔经过多年的奋斗,赢得了今天的成就和赞扬,随着年龄的增加,文立叔逐渐把工作转交到两个儿子手上。大儿子谢秉权现任东坑新门楼五金塑料厂总经理、小儿子谢嘉鸿是东坑港商协会的理事,也许是从小亲眼目睹父亲创业的艰辛,他们并没有富二代的骄傲和任性,有的只是商人的自信和踏实。文立叔的两个儿子深知肩上担子的重量,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产品逐步升级,取得了市场的主动权。从原来单纯的来料五金加工厂到现在集研发、加工、手袋制作于一体的大企业,多方拓展,还在广州设立门市部门,主要接美、日等地的订单,目前正努力打开国内市场,从出口转内销。谢秉权向记者介绍,从2002年起,他们的企业申请了“个体工商”的营业执照,开发内销牌,可以降低成本,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现在我们有‘个体工商’和‘来料加工’两个牌,产品从单一的加工增加了自行研发,自产自销,抓住主动权,在保留原来企业规模的基础上又扩大了生产,就地转型,积极善变,才是出路”,谢秉权说。

    》》薪火相传

“因为东坑是我的家乡”

    在文立叔的牵线下,东坑镇先后引进了东坑新门楼港浙制衣厂(观奇洋服前身),新门楼东亚鞋厂等,随后又陆续引进了一批港资企业,一家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东坑崛起。“我(的企业)做的好,给了他们信心”,文立先生笑呵呵地说。

    东坑中学、东坑中心小学、东坑医院……文立叔等一批热心侨胞还纷纷捐资兴建路网、学校等。随着投资环境逐步完善,东坑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到2008年止,30年来,东坑镇共引进外资企业539家,累计引进投资金额91932万美元(含增资)。为东坑的发展出钱出力,文立叔从不计较得失也不求回报,与他当初回家乡投资设厂目的一样,希望能回报家乡,为东坑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虽然东坑的条件不是很好,但她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东坑是我的家乡!”文立叔坚定地说,一如当年,不改初衷。

谢文立儿子谢秉权接受记者采访

    结束文立叔的采访后,记者提出到文立叔的厂参观,这时天下起小雨,文立叔坚持要送记者出门。拜别了文立叔,记者随文立叔的儿子谢秉权和谢嘉鸿来到他们的工厂。“这已经是我们的第三间厂房啦”,谢嘉鸿告诉记者,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厂房就要建大,所以已经搬了3次,但每次都选择在原址不远的地方。在参观时记者问谢秉权先生,有没有想过东坑会有这样的变化,“绝对想不到30年变化这么大,我想连经济学家都想不到吧!”谢秉权笑着说,“改革开放以来,东坑发展得非常快,从开始只有我们这样十几个人的来料加工小工厂,到现在拥有很多几千人的大工厂,我相信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东坑还会有另一番更大的作为!”

    听着机器的隆隆响声,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记者也深信在一代代勇于尝试、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东坑人奋斗下,东坑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编辑:钟少珍)

来源:《东坑》周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