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今日看点 > 东坑时评 >
他山之石:关于技术创新瓶颈突破的两大问题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08-10-28 10:27

    产业调整升级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产业转型,从根本上说是要向技术创新转变,本文着重谈如何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和加大人才聚集力度这两大问题。

    技术创新平台,一是人才因素,二是资金因素。从区域位置上来看,东莞夹在广州、深圳和香港之间,受到了三个城市的强大吸引力,东莞与它们竞争处于弱势;从硬软件设施来看,东莞文化底蕴不够深厚,高等教育基础也很薄弱,加上人才、研究设施等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东莞人才聚集功能比较弱,留不住问题比引进问题更为严重。资金因素,从东莞的实际来看,在很大程度上说是观念因素。一方面,尽管东莞富可敌省,但物业、租赁经济的路径依赖很难短时间内改变,企业很少也不愿意拿大笔资金用在研发、技术和专利保护等方面,尤其是投资长、风险大、见效慢的企业自我研发;另一方面,东莞属于典型的“大资金、小金融”城市,“怕分钱”的落后观念致使东莞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研发投入,这对风险型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东莞技术创新,靠企业自我搞研发很难行得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也就是借助外界的力量搞技术创新,也许是最明智的选择。

    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至少需要10—15年时间。尽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产学研合作不失为解决东莞目前技术创新的一条捷径,这一点可以从东莞过去几年的技术创新实践来证实。以2006年为例,在东莞10大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经验交流会上,其中有9个企业反映,它们主要靠与以清华、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国内高校搞技术合作。它们普遍反映:产学研合作不失为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创新平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好,技术创新也罢,都离不开一个平台。搭建平台,政府是关键,建议市政府成立一个由主要市领导挂帅的技术创新协调机构,帮助企业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

    至于人才瓶颈问题,东莞短期内很难打造自己的科研团队。目前,不管是人才政策,还是人才集聚的硬软环境,东莞都处在“洼地”。我认为,要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才能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吸附力度。

    一方面,制定管用的优惠政策。针对东莞生活成本高,特别是住房等问题,建议市、镇两级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比如为高层次人才专门建人才公寓、对一些有贡献的科技创新,包括服务业的创新人才给予奖励等等;另一方面,营造好的创业环境。创业环境包括创业平台、创业带头人(团队)和创业机制等三方面。首先,是创业平台。创业平台是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真正的人才,最看重的就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能不能给自己的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吸引人才首要的问题还是把条件搞好把平台搭好;其次,是要有创业的带头人(团队)。一个城市、一个产业、一个学科要能招徕人才,还须有优秀的带头人。笔者在接触一些人才引进工作时,常常听到一些人才在讲起应聘感受时都会说“慕名而来”。这个名除了地方或者单位的名气外,还有就是其所选择的职位的带头人(团队)的影响;再次,要有创业的发展机制。过去人们都说广东是创业的热土,“孔雀东南飞”,人才看中的不仅是南粤丰厚的经济条件,还包括改革前沿地带的充满活力的发展机制和充满机会的创业环境。

    当然,在刚性引进人才通道受阻的前提下,“柔性引进人才”——在不改变户籍和人事关系的前提下引进人才智力,也不失为东莞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可行性举措,有无锡、苏州、宁波等二线城市的经验为鉴。  (作者:何清——中共东莞市委党校讲师、经济学硕士)

来源:东坑周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