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停用]教育之窗 > 习作欣赏 >
印象东坑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4-07-21 11:33
    说到东莞东坑,是那么熟悉而又陌生。漂在东莞二十年,总在几个“坑”里转来转去。先是住在横坑,后来搬到石龙坑,至于东坑,那是因为坐公交车途经N次,沿东坑大道,初坑、正坑等,去石排,横沥,常平送货,往返穿梭。

    97年,参加了市作协举办的首届文学创作讲习班,认识了李逸江、陈正祥、詹谷丰、方舟等各位老师,其中,历任东坑文化站站长、市文学会会长,时任作协副主席、东莞日报社文艺部主任的李逸江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主讲编者、作者、读者之间的内容,风趣,诙谐,留下了深刻印象。曾经一段时间在《东莞日报》发表几篇拙作,与李老师交往甚密,因此,听闻过一些东坑的故事。李老师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东坑人,后来客居过天津、西北等地,又重返东莞工作,他是我初识东坑的口述者。使我亲耳听到了卖身节的文化背景,听到了东坑的张海迪、身残志坚的卢巧玲励志写作,听到了他的胞弟李逸津从文之道。事有凑巧,几年前我开博时,第一位加我的好友就是迎水道人,即李老师弟弟,他还给我递过纸条,我也看到了他在东坑刊物的文章。

    李逸江老师的文集《尘封的老屋》出版后,他当即签名赠与我一册。在书中篇章,我这个70后读后百感交集,感同身受,文中的苦楚和乐趣,80后90后00后是无法理解的。书中多篇佳作透露着浓厚的地方乡土文化,如《我和东莞木鱼书》《想上茶楼》《醒狮之舞》等。翻开一本书,看到了东莞的历史文化,看到了东坑的民俗文化,给新莞人和旅行者宣讲了地域文明。

    东坑卖身节,是穷人出卖体力,挣钱养家糊口的举措。我们那个年代,有一篇课文《包身工》,夏衍先生大作,讲述的就是卖身工人的遭遇。旧社会的卖身,是当代打工族的前身,但待遇食宿等,无以比拟,不能相提并论。东坑卖身节,源远流长,是史籍记载和民间流传,东莞最早的劳务市场,就象现在的智通人才市场。笔者建言,东坑应在东坑大道与莞樟路交汇口,建一座全市规模最大的劳务市场,彰显东坑的传统文化,作为地方特色产业。该地点位于东坑、大朗、寮步三镇交汇口,车流、人流、物流发达,莞樟路又是东莞跨度镇区最长的干道,附近就有国家级集人才和景观于一体的松山湖产业园。此举非东坑莫属,天时、地利、人和,必将成为支柱产业,名冠珠江三角洲之首。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仅供参考。东莞新火车站就是源于一条微博,考虑改建的哦。君不见,东坑路口,自发形成了一批招工摊位,生意火爆,这在前些年是找不着踪影的。当然,兴许当局正有此意,正着手规划这一宏伟蓝图。东坑卖身节,俨然形成了傣族泼水节,克隆的不错,尤其很受年轻人欢迎。每每节日,男女老少,热情参与,万人空巷,汇聚活动场地。然而,不管是东坑卖身节,还是傣族泼水节,提防邪恶的咸猪手趁机揩油,冲热辣少女们袭胸,因为,确实出现了这类不再是新闻的报道,前车之鉴,后忘之师,还是有备无患的好。

    印象东坑是个有待开发的风水宝地,祝愿东坑早日成为人才济济的浪漫之地!(文 /  陈洪柳)
来源:《东坑》报 编辑:钟少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