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停用]教育之窗 > 习作欣赏 >
小记亭岗虾笼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0-10-25 14:40

    在还没走进彭屋亭岗之前,远远就可以看到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小河环绕村子而过。走近村庄,只见不少朴实的老人坐在树荫下摇着蒲扇乘凉,小孩子们跑来跑去玩耍,你越发会发觉亭岗少了一份欢声多了一份宁静,一份属于自然的宁静美。

    踏入亭岗村,笔者发现这里的村民几乎每家每户门前都堆放着竹子和竹篾编织“虾笼”,一路走来,就能很清楚的感受到一种大自然的味道,是如此的清新、舒适。鸟儿偶尔的叽叽喳喳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亭岗虾笼远近闻名

    据说,以前在彭屋亭岗,不仅大人们要上阵编织就连小孩们都要参与进去。大人们主要负责削竹,而小孩们则是编织。“以前穷,没法子,白天下田,晚上回家织,织好的虾笼第二天还要赶着拿去镇上去卖。”采访中,尾婆淡淡地说,只见她眼角湿湿的,看着就让人酸。她接着说:“有时为了能赶在赶集拿上去卖,通宵赶工也成平常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编织虾笼已经不是出于生活的需要,更多出于一种怀旧情结,出于一种对生活的寄托。

    每逢赶集的时候到了,大家还没等天亮就背上织好的虾笼便起程,一路上累啊,渴啊,谁都不敢作声,为了就是能早点到达,挣多点钱。没自行车,走十几里的路赶去企石、横沥等周边地方去卖便成平常事。久而久之,由于亭岗编织的虾笼坚固耐用,所以远至南海、四会的渔民都会前来收购。

    有十几年捕鱼经验的辉叔是一名南海的老渔夫,他对选取虾笼的挑剔用“鸡蛋里挑骨头”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质量不好的虾笼不用,间距时疏时密不用,重量偏重的不用,要想挑个合心意的可不容易。亭岗虾笼却让辉叔捡到宝似的,尤为钟爱。辉叔经常大赞亭岗虾笼质量既好又耐用,深得渔民的喜爱。

编织虾笼技艺超群

    “我这边织的虾笼好,来我这看就对了。”六婆笑呵呵地接待我们。别以为“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不好,这位黄婆卖得瓜可是好得不得了的。随手拿起一个完整的虾笼细细观看,都知道这是一门很考手艺的功夫,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是编织不出来这么好的。

    “20多岁的时候我就嫁过来了,还记得一入门婆家就教我编织虾笼,这一织就六十多年了,风雨无阻。”六婆一边轻松地聊着,一边麻利地削着竹子。一条又一条细长的竹篾便如艺术品般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走进一看,一条条细长的竹篾的长度、宽度、厚度几乎是一模一样,可见功夫还真不一般。一个称得上好的虾笼除质量过硬外还要有速度,要眼明手快,手脚的灵活配合是编织过程中的主导线,一横一竖地交替着,胆大心细,不能有一点的粗心大意,否则前功尽弃。不但有了得的编织手艺,还能把洗衣做饭的家务活打理得井井有序,那可不是一般的媳妇能胜任,六婆就是其中之一的佼佼者。

织虾笼出于怀旧

    眨眼间60年过去了,虾笼从以前的两毛一个变成五块一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编织虾笼已经不是出于生活的需要,更多出于一种怀旧情结,出于一种对生活的寄托。

    采访中,笔者获悉,六婆有四个儿女,他们有的在外面打工、有的在外面已经成家立室了,老家只剩她孤零零一人,但她总是笑着说:“好在有编织活干干不然都快闷坏了,干了几十年了,习惯了自然的味道,要我真放下手中的刀不干,我还真做不到呢!”大家都乐笑了。

    依然静静地坐在自家门口编织着,把思念都寄托在虾笼身上,希望在外工作的儿女们见到虾笼会想起有一位辛勤的母亲在永远的等着他们。(作者:黄文思)

来源:《东坑》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