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停用]教育之窗 > 习作欣赏 >
甜飘大埔田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09-11-30 09:06

    五十多年前的角社村,因寒溪河河道未疏,地势低洼,虽有上埔、下埔、围仔、白坟前几个基围的千来亩稻田,但也是经常三年两浸,十年九不收。吃饭都解决不了,更不用说种其他农作物了。

    因此,村前村后,大街小巷中,每天都晃动着现在七十来岁的角社人都耳熟能详的卖米根、卖米弟、粜米群、卖油赞这些人的身影。

    》》历史

没油缺糖走街串巷   四季瓜果难觅踪影

    童言无忌。一些童谣往往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新中国成立前,流传在东坑镇的一首童谣,就唱出了那个时候角社村的辛酸往事:

    恶蛇佬,恶蛇公(角社原称恶蛇),

    年年搭蔗搭茅杆(搭是种的意思)。

    罂支卜碌(破瓦煲柄)做蔗桶,

    灯盏煮糖烂臭浓(烧煳的焦味)。

    这五十多年前还有人唱的童谣,现在可能很多人都听不懂了,特别是新莞人。所以需要翻译一下,虽然这样就没了儿歌味:

    角社村的人啊,角社村的人,

    每年种的蔗只有茅杆一样大。

    破瓦煲的柄就够装榨出的蔗水,

    装灯油的浅碟就够用来熬糖。

    因蔗水少很快就烧煳了,

    只留下一股呛鼻的焦味。

    角社村的地理环境,以前是周边汪洋,所谓“地处孤洲四面河”,缺田少地。大多数村民都是靠打鱼网虾、拾螺摸蚬、割草做瓦等工作来维持生活的。因粮食不够吃,每天都有三四个人担着米箩在村中走街串巷地卖米。那时有来亲戚的,都是拿着四季的瓜菜来做手信的,荔枝乌榄成熟时,就揪篮荔枝乌榄来,到斩蔗时候了,就扛半捆甘蔗来。谁家要是遇上这样的好事,那么谁家的孩子就可以炫耀几天了。看着同伴大嚼甘蔗的得意样子,其他的孩子只好眼巴巴地围着看。

    》》巨变

疏河筑壆油糖满缸   鱼米之乡甜源滚滚

    根据角社村年谱的记载,经历了1959年的那场洪水,角社村成了全县的重灾区。1960年在东莞县委的关心和统筹下,疏竣了寒溪河,筑起了大圳埔大基围。1961年,东莞县人民政府又投入8万元资金帮助角社村建立了电动排灌站,1962年角社村就基本上没有了洪灾和内涝。原来上下埔这些旧基围,壆上都植满了果树,旧基围内的水田有些改造成了旱地,千亩稻田上,种满了甘蔗、花生、黄蔴、大豆……

    今年国庆节天安门广场的晚会上,有首男女二重唱的歌曲叫《祖国一片新面貌》,里面有段歌词:

    新修的梯田美如画,

    新挖的水渠环山绕。

    新开的荒山麦浪滚,

    新治的沙滩稻香飘。

    山山水水换新装。

    产量又有新飞跃……

    这既是祖国的新面貌,也是角社村当时的写照。据现在村中的老人回忆,那时农作物的收成,花生亩产量达到6担,甘蔗亩产量5吨多,水稻亩产一造超过1000斤。所种出来的甘蔗,非常粗壮,有条甘蔗王,竟有4米长,手臂粗,托回大队部摆了几天。当时,村民把甘蔗拉到井美村煮糖,出糖率都比其他村高。

    后来,为解决煮糖的问题,1964年角社大队在下埔的基围壆上建起糖寮,买来机器。顿时,角社村的家家户户,谷围稻谷堆得冒尖,糖缸摆满厅下,粮糖油充足,真正成为东坑镇的鱼米之乡。

    回顾四十多年前收获甘蔗的季节时,上下埔的堤壆上,承载着甘蔗的胶轮车来来往往,一家人笑意盈盈,你拉我推,往堆着如山甘蔗的糖寮运去。糖寮里机器轰鸣,烟囱里吐着白烟,一锅锅翻滚着烧开的蔗水,蒸汽弥漫,那股甜甜的香味飘荡在广阔的埔田上。(文/苏广明)

来源:《东坑》周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