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停用]教育之窗 > 习作欣赏 >
我的母亲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2-05-21 10:02

    在母亲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特别怀念她。母亲的勤劳,母亲的亲和,母亲的笑容,不时地在我脑海中闪现。

    母亲生于民国元年即公元一九一二年七月,在外婆家她是老大,还有三个弟弟。外婆给她讲女孩子不缠脚,长大是嫁不出去的,因此把她的脚缠的小小的。当时兵荒马乱,“土匪”经常出没,外婆带着四个孩子东躲西藏,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外婆把小舅送给了古路河老安地的王家,后来搬到龙王庙河脑的冷水川深山居住。母亲舍不得小舅的离开,哭的闹的不行,外婆说儿是娘的心头肉,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活命只能这样。母亲的童年不仅倍受艰辛,而且也饱尝了裹脚之苦,但却磨练出她克服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母亲养育了我们七个儿女(两女五男),由于家境贫寒,为了生计,她总是夜以继日地不停劳作,白天洗衣做饭,晚上织布纺线,八九口人的吃穿全靠她承担。母亲生小弟的当天,她和往常一样,早上起得很早,给我们做饭,吃过饭后大人都干活去了。小弟出生时只有我在跟前,母亲叫我给烧开水。后来有人要抱走,母亲舍不得,说孩子连着我的心,就叫连洲好啦!特别是连阴雨天,母亲要到水泉担水、洗菜,小脚走路十分艰难,我担心把她摔倒,但母亲总是能够很好地把握,不曾有过闪失。母亲的勤劳深深地烙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我从三四岁起就帮母亲洗菜、抬水,下地里找猪草,帮母亲喂猪喂鸡,上山放牛放羊,拾柴割草。母亲常说小孩子不吃三年闲饭,以此来鼓励我们兄弟多做零活。母亲是织布纺线的行家里手,她织的老粗布染成兰色或黑色,往往都是大哥穿了二哥穿,缝缝补补老三老四接着穿。母亲白天的活总是安排得满满的,晚上还在桐油灯前纳鞋底、做针线。我半夜起夜还看见母亲在织布机上,不停地穿梭,她劳作到深夜不是偶尔的一次,而是经常的事。一天,母亲带我到外婆家。外婆家住在腰房,也叫坪里,后来叫王塬,离我们家只不过二三里路。我们樟山凹人家在半山窝,前山脚蹬着后山坡,水泉的水时隐时现,庄稼地挂在山坡上面,地里种的是薯芋、玉米和杂粮。王塬的人家住在平川,前有河流后有坡塬,银花河水哗哗浪翻,庄稼地躺在大河两岸,地里种的是小麦、水稻和玉米。同一片蓝天,不同的村庄,一种爱慕之心油然而生,我爱上王塬但却离不开哪樟凹的家。下午,我们要回家,二妗子送给我一双红套兰白道的机制袜子,我高兴极啦,从来没有穿过这么漂亮的袜子,母亲给我穿在脚上。在回家的路上,我没有让母亲背,一直自己走,眼睛也不停地看脚上的袜子。母亲说要向前看路,走一步要看两步,才不会跌跤。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到外婆家,第一次穿“洋袜子”。母亲讲得“走一步要看两步”是送给我人生道路上的护身符。

    生活的艰辛没有压倒母亲。食堂化和之后的三年自然灾害中,青黄不接、食不裹腹,母亲总是讲有一口饭也要让孩子吃饱。在那生活困难的年月里,用柳树叶、榆树叶、茈节、苦沫菜、拐拐针野菜充饥,吃的稀糊汤,红薯、洋芋是主粮,红薯叶、洋芋叶、萝卜婴子做的酸菜要吃一个冬春,母鸡下的蛋是用来换盐和煤油的,豌豆、黄豆、黑豆磨面做拌汤,煮些红薯、洋芋,放些酸菜,没有盐不行,因此母亲总是把买回来的盐用心保存,慎慎计用,耽怕接不上。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吃上顿白面干饭。由于生活很艰难,吃不饱肚子,母亲总是每次把饭做好后让父亲和我们兄弟先吃,她总是最后才吃饭。原来她是害怕我们兄弟吃不饱才故意这样做的。虽然缺油少盐,但母亲巧用药籽油、蓖麻油、漆籽油炸锅,用花椒叶做调料,总是把饭菜做得很香,我们都很喜欢吃。特别是她调的青辣椒,脆鲜清香,至今我还经常模仿母亲的做法,调一盘青辣椒下饭。1964年7月,因连阴雨致山体滑坡,把我们家的房毁了。我们一家七口人被支部书记安排住在大队的两间公房里,这对我们家来说又是一个打击,困难的生活变得更是雪上加霜。父亲和大哥在生产队做活,人口多劳力少,每年都是缺粮缺钱的救济户,当时我在中学上学,二哥也在中学上学,两个弟弟都在张塬小学上学。二哥和我犹豫啦,有弃学回家劳动挣工分的想法,母亲知道后说,这是毛主席领导的社会好,要是在旧社会只有逃荒要饭了,现在有政府的照顾,你们四个要好好上学,将来要好好报恩政府,支撑我们这个家。知恩图报,这是母亲在最关键时期给我们最重要的嘱咐。

    母亲有剪纸、绘画、裁衣的才艺。樟山凹十三户人家,五十几口人的穿衣都是她给裁剪的,鞋帮、鞋底、袜子、小姑娘穿的花鞋样样会剪。特别是她剪的花、草、鱼、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窗花、枕头花、门帘花更是她的拿手好戏。每逢年节,她就特别忙碌,都给每户人家剪几副窗花。她不但会画会剪,而且会绣花。我小姐绣花的手艺在当地都是小有名气,就是母亲传给她的。我在七八岁时问过母亲,你没上过学,又不识字,是怎么学来织画裁缝的呢?母亲告诉我是用心学来的。用心做事,这是母亲给我为人处事的良方。       

    母亲明理亲和、尊重孝敬老人。1980年正月,母亲特别高兴。她跑前跑后,忙着给小弟办婚事。她给五个儿子都娶了媳妇、成了家,能看出她内心的喜悦。她把五个媳妇叫到跟前说,现在我已有七个孙子(女),今年又添新口,人丁兴旺。我们这个十九口人的大家庭,靠你们五妯娌当家,你们从不同村子来到我们家就是我的女儿,你们就是姐妹,是姐妹就要相互关心体谅、相互包容谦让。男人和女人要过好你们小家庭的日子,又要关顾大家庭。“两个媳妇一台戏”,你们五个就是一台大戏,要演好自己的角色,演好了就是大团结,就是家和万事兴。母亲的话时刻鞭策着她的儿子和媳妇,妯娌之间如同姐妹,儿子之间同心同德。1983年春节,二十四口人的大家庭聚在一起,十二个孙子(女)围着爷爷奶奶玩耍嬉戏,儿孙绕膝,父母感到了人世间的其乐融融。我记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爷爷腰疼背驼,行走不便,奶奶常年多病。母亲对爷爷奶奶既尊重又孝敬、贤惠,端吃端喝,从来没有给沉过脸。村上一个孤独老人没有后代,生活十分艰难,母亲把他接到我们家,同样孝敬,养老送终。老人过意不去,把他仅有的两颗柿子树送给了我们。母亲对村上的老老少少,不说重话,就是对东来西去、西来东去过路的陌生人到了门前,也让歇歇脚、抽袋烟、喝喝水。母亲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们,父亲性情刚直倔强,可能是受生活困难的压力,常给我们发脾气,甚至打骂,这对母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伤害。母亲是个热心肠,“逢婚姻说成,见官司说散”,这是她恪守的信条。她牵线搭桥,喜结良缘,白头偕老的夫妇,对母亲总是赞不绝口。那家夫妇吵架闹别扭,就去“评理”,用牙和舌头作比方,让消气和好。樟山凹人家,只有结婚的,却没有离婚的,邻里和睦,门不闭户,路不拾遗。在母亲去世的那天,全村人都动了哭声,这是从来没有的。

    我感谢母亲给予我健强的身体,是她改变了我的命运。1966年,我被选飞办公室招收为飞行学员。同时,我感谢母亲,她教给我克服困难和做人做事的经验。我在母亲身边生活的十六七年里,饱尝了生活的艰难,1966年冬天我被下放到陆军锻炼,在安徽省霍邱县城西湖参加“百里百斤一百天”的围湖造田,没有叫苦叫累。1967年4月我还不足十八岁就被党支部接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968年12月我在第三航空学校从锦州市到阜新市“六天七百里”的实战野营拉练中,被挑选在前卫连当排头兵。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四弟给我来信说,母亲看到你的喜报,总是格外的高兴。在我十三年的部队生活和转业到地方的三十一年工作中,母亲的话,母亲的身影,不停地鼓励和鞭策我做好每一件事。尤其是她“做事易,做人难”的教诲,使我终身受益。

    母亲是个寻常的人,也是个不寻常的人。寻常的是她和千万农村妇女一样,疼爱子女,勤俭持家;不寻常的是她明理亲和,织画裁缝,克己惠邻,教育子女做好人,才能做成事。

    在母亲诞辰百年之际,我写这些话,其目的是告诉我的儿女和至亲后代,将母亲的好品德和好作风传承下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儿育女,后继有人。教育子女,重中之重。业精于勤,多做少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人光明,办事认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清正廉明,知足有乐。遇险不惊,处置有序。有错必纠,改过则喜。受功不骄,方能进步。家和业兴,牢记心中。   (作者:刘兴汉)

来源:《东坑》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