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停用]教育之窗 > 习作欣赏 >
走过千年的月光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2-05-03 11:01

    初识东坑,是从一个不知名的偏远小村开始。

    单位新来了一位苏姓的同事,我开玩笑说:“你姓苏,或许你是苏东坡的后人呢!”同事神秘地点点头,“听老人说,我的确是苏轼的后人,在我们村还有一个苏氏祠堂呢!”

    我不由得笑了,想起了时下越演越烈的名人故里争夺战,从武大郎、潘金莲到孙悟空、猪八戒,且不管是不是人,只要有名就行。可谓长城内外,抢的都是名人故里;大河上下,写的都是名人文化。而苏轼这样一个逸响千古的文化名人,如果能沾上一点关系,肯定容易成为被代言人,或许这村里是想借东坡的名气搞点乡村旅游吧。同事见我不信,便热情邀我到她家乡走走,于是我来到了这个叫做角社的村庄。

    越过寒溪河的小桥,往右拐进一片杂乱而高耸的出租屋群,再一抬头,竟豁然开朗起来。群山逶迤叠嶂,一片高矮栉比的砖瓦房依山势描绘而下,无声地望着寒溪河水。河边有一棵大榕树,掩映着一栋红岩为座、青瓦为覆的建筑,红色牌匾上书写着金色大字“苏氏宗祠”,在一片青山绿水间,很有些化然世外的感觉。门口那幅“金莲世泽,玉局家声”的楹联更是让人浮想联翩,思绪顿时乘风归去,缅怀起了东坡居士。

    苏轼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赋天才的文学艺术家,其文汪洋恣肆,其诗清新豪健,其词开豪放一派,其书法丰腴跌宕,其绘画形神兼备,在诗、文、词、书、画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而这 “金莲”和“玉局”指的就是苏轼。据《宋史•苏轼传》记载,“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已而命坐赐茶,彻御前金莲烛送归院”。那段时间正是苏轼仕途中最为风光的时候,一年内连升五级,成为翰林学士。一次在宫中值班得到太后和皇帝召见,宋哲宗说:“先帝每诵卿的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苏轼听后,失声痛哭,太后和皇帝也都哭泣起来。太后命座赐茶,还将御花园前的“金莲烛”撤下来,送苏轼回去。苏轼晚年从海南回归中原后,被朝廷封为成都玉局观提举(宋代祠官,“玉局”为掌琢磨之工的官署)。这是苏轼毕生最后的官职,也是朝廷给予苏轼的最后归宿。苏轼因而有玉局老、玉局翁之美称。这些荣耀和经历,对于个人和家族而言,无疑是一种代代传承的家声和美谈。

    门口石柱上还有一副长联“苏氏源出黄帝始祖昆吾世系排行一百三十几代,家族发于高阳三世颛顼时光经历四千五百余年”。苏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其始祖昆吾名樊,是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的后裔。樊在夏朝时被封于昆吾,以封地名称为姓,称昆吾氏,后来,昆吾氏的子孙中又有人别封于苏,其子孙也以封地“苏”为姓,因此苏氏尊昆吾为始祖。

    祠堂始建明朝末年,清朝和民国又进行了维修扩建。2001年又进行了重修。前后有三进,中间两个天井,装修不求豪华夸张,却是别具匠心,两边的墙上篆刻着苏轼的诗词书画,更是透露出文化世家的自豪和雅致。在这岭南一隅,乡村一角,竟然读到了熟悉的《赤壁赋》,抚摸着苏氏的枯枝墨竹,甚至在那重重叠叠的神龛之上,看到了他的牌位,实在让人感慨。这一刻,我己穿过了千年的月光,与东坡居士泛舟这寒溪河上,“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虽然斯人已去,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仍在吟诵着他的千古名句。

    苏轼文采天成,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多次遭到贬谪,用他的诗来说就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他被贬惠州期间,他也与东莞结下了一段善缘。那时,他经常乘坐扁舟到东莞资福寺游览,与方丈谈论佛法,并住宿在寺内,他还应邀为资福寺留下了《五百罗汉阁记》、《舍利铭》等。他流连在莞邑山水之中,欣赏着五百罗汉阁的雄伟瑰丽,吟诵着偈语:“五百大士栖此城,南珠大贝皆东倾。众生回春柏再荣,铁林东来阁乃成。宝骨未到先通灵,赤蛇白璧珠夜明。三十袭吉谁敢争,层檐飞空俯日星。海波不摇飓无声,天风徐来韵流铃。一洗瘴雾冰雪清,人无南北寿且宁”。

    这个时候,他可否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人也会来到这南越之地,在祖先曾经驻足的地方生根发芽,种下了东坡长啖而不腻的荔枝,做起了地道的岭南人。

    我翻开了角社村的苏氏族谱,细细地翻看这一家族的历史,似乎也翻开了整个民族的历史。族谱上记载,他们来自于番禺韦涌南边坊,这一系的始祖叫苏鼎,又叫苏昞,这个苏鼎其实就是苏轼的第二个儿子苏迨,族谱对于这个问题也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论述。虽然,清朝编写的《角社苏氏族谱》在文革中失传,据多次看过那本《角社苏氏族谱》的杨宝霖先生证实,族谱清楚记载着眉山苏氏的传承,并由苏东坡排头。目前有学术界人士对这一点仍然存疑。他们认为苏步青所编的《苏氏族谱》中记载,苏迨的妻子是欧阳氏,而番禺苏氏族谱记载苏迨的妻子为吴氏,而且史料没有关于苏迨过多的记载,所以难以确认。

    我又查阅了番禺韦涌南边坊的族谱,历史的脉络这才逐渐清晰起来。眉山苏氏在番禺的始祖苏迨,也就是苏轼的次子,系苏轼的第二个妻子王闰之所出,生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终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年五十七岁。苏迨娶欧阳修孙女为妻,生下箕、筌、筹。番禺族谱的记载正好可以在清代眉山族谱上得到印证,清代眉山族谱上写明:坡公十二孙簟、符、箕、籥、筌、筹、籍、節、笈、筚、篴、箾。元佑八年(1093年)欧阳氏病逝,苏迨续娶了大埔籍吴氏夫人,生了一子名瑜。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往惠州,而苏迨当时遵照父亲之命,从姑熟赶往阳羡参加科举考试。为免遭牵连,便以苏昞之名赴试,中绍圣元年甲戌科连捷进士,授朝议大夫。后来因为元佑党争株连,被贬广东岭南省佐,宦游入粤。后来因为父亲事情受到牵连,便和妻子来到韦涌之南边滩涂处,选择高地作室,以苏鼎之名隐匿潜踪。至四十二岁时,由于朝廷对苏轼的所谓罪过给予平反,并且加以封赠,苏鼎才开始以苏迨的名字为官,到武昌当管理仓库的职事,但在一上任之后又离职而去,继续以苏鼎的名字归隐,成为南边坊的开村始祖。

    苏迨的七世孙苏爱,号可仁,于元朝中期搬迁到了东莞的角蛇乡,也就是现在的角社,在这里开村建社,繁衍生息。族谱上记载,“立村创始是可仁,奉步搭寮牧鸭群。选址角社开族史,子孙世代永繁荣”。虽然,他们默默生活在偏远的角落,却始终铭记着家族的传承和荣光。在正堂瓦下悬挂着“爱著堂”的牌匾,就是为了纪念立村创始人苏爱。两边有一对大灯笼,分别写着“蘇”和“朝议大夫”,朝议大夫就是苏迨最初的官职。在族人办喜事的时候,就用这对灯笼作迎亲之用。据族谱记载,解放前,该村男性村民头戴的竹油帽上都写着“眉山”二字。

    其实,历史甚至不需要去过多的证明,它就深深烙印在我们的生活和习俗中。尼采在《历史对人生的利弊》中说“看看那些吃着草走过的牧群,它们并不知道昨天或今天的意义。它们没有记忆,只是非历史地活着”。而我们人类之所以这样卓越,因为我们活在历史之中,有着长远的悲欢离合的历史。为什么中国人如此崇敬祖先,看重宗族,看重家声,其实这就是一种自觉的历史和文化的传承。现在每逢清明和重阳,角社村民都会自发组织起来,集体到南边坊拜祭祖先。这些内生于心的文化自觉,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传闻可以养成,而是长久涌动在血液里的精神和传统。

    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曾经也饱受摧残,在“五四”民主自由的口号中被鄙弃如帚,在文革“封建糟粕”的嘶喊中被撕烂丢弃。于是,中国人开始了一场没有历史和文化约束的盛宴,我们看到,现代社会里,一次次的信仰坍塌危机,一个个的道德缺失典型,我们才深深体会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支撑。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没有形而上的民族就像一座没有祭坛的神庙”。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它的思想有多么深厚、创意有多么灿烂奔放,它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企图心有多么旺盛,彻底绝决定一个国家的真实国力和它的未来。而我们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态度,对于自己祖先的态度,对于历史的眼光,决定了我们的未来,是狭隘和短视,还是和谐与健康。

    而我在这样的一个小乡村,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无论沧海是否已变桑田,我们仍然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承担怎样的责任。站在寒溪河旁,眺望东坑镇中心,新兴的高楼岿然耸立,蓬勃朝气中彰显着现代文明的气息。我想,东坑,从千年厚重的文化浸润中走来,那些让我们自豪的文化传统――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和而不同的交往观,克勤克俭的生活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带着民族文化的精粹,东坑必将以老骥伏枥的厚重,在天涯芳草的活泼中新意迭出,并在大江东去的奔腾中华丽转身。

    不知何时,耳边传来了哼唱的声音,村头的小庙门口,一位老妇人正在“喊童年”。一碗白米,一把红剪,几个铜钱,手里摇晃着黄纸和衣裳,虔诚地磕头细语,为孩子定惊祈福。这个从远古时代就已开始哼唱的喃语,仍然在这片土地上温馨地飘荡。

    东方有米粮,南方有米粮,西方有米粮,北方有米粮,米粮落地人神劝起,米粮落地人神归,杨仔咯童年归咯,有金有银,有金银元宝白纸银钱,去请到左手门官左手土地,观音契母,北帝契爷,天后娘追魂童子,带魄童郎,九天玄女,王母六娘,又请到茅山师傅,七圣仙娘,钟馗老爷,日头老爷,白公白婆,远是近是,高是低是,水上岸上,携带杨仔三魂七魄童年一齐归咯…… 

    【作者:皮佳佳,祖籍湖南,文学硕士、东莞青年作家】

来源:《东坑》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