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停用]教育之窗 > 习作欣赏 >
沉思亭岗岭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2-03-26 14:52

   

    2月9日,我随“东莞作家看东坑”采风团又一次登临亭岗。

    从绕山的绿道来到登山的石阶前,虽然还有丝丝的凉意,但毕竟是早春来了,抬头一看,新芽绽绿,一幅“绝胜烟柳满皇都”的山水画,宛然出现眼前。

    我们开始登山,因这时还是农历正月,有人趁开年在庙中拜神祈福,所以我们正走着,有时钟磬一声,恍来云外。正是:

    自是洞天福地,宜有神仙在此藏。
    绝非俗境尘居,不带夙缘那得到?

    谈着说着,正当大家走得有些微汗时,忽然一阵仙风吹来,扑面不寒,顿时感到满身清爽。到了“亭岗古庙”的牌坊下了,我们暂时休息。想起旧时的山门,这里应该挂的对联是:

    莫畏崎岖,到此已登福地;
    欲寻奇迹,不妨漫搜灵山。

    可惜山门早已崩坍无踪,徒增游人感喟了。眼前的牌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所立,甚是高大。四个水泥柱礅,用大红瓷片镶砌,也颇为壮观。

   

    亭岗岭不是很大,沿着围山的绿道步行一圈,不过30来分钟。亭岗岭也不是很高,海拔也只有70多米(也有说300多米)。但山上青松枫树,郁郁葱葱,在空阔的寒溪河边,更显得宏伟巍峨,所以明代以来,留下了很多古迹(据统计原有书楼庙宇和胜迹12处)。最早的亭岗七姐庙建于明朝天启(1621-1627)年间(绿道旁的介绍说嘉靖1522-1566),最迟的是地母娘庙(1942年)。

    据周山吴玉衡(生平事迹不详,可能是个风水先生)在天启五年癸亥(1625年)留下的一篇《琥珀坑修葺亭岗禅院并文武殿七仙岩岗亭图说》记叙:

    天启二年七圣飞临,据岩为宫,英灵赫濯。显迹昭彰,乎于遐迩。绅士男女进香者充塞道途。

    乡之绅士,佥议创庙。

    在建庙的同时,还在亭岗岭顶,筑一文塔。记叙说:

    夫亭岗之名,不知何昉 。然既以亭名,想必因有亭而后命之也。且立亭斯岗,于形势为最得。由是首请于山之巅,盖小亭一座,形如文塔耸秀,仿武林南北峰之概。其亭坐庚向申,朝元固体。上悬匾额,书“文光高照”四字。中安鳌角魁星,以毓云峰秀气。

    对亭岗古庙的描述也详细,人们可以据此想象当时庙貌的雄伟:

    七仙岩宫,坐辰向戌。前对尖峰,后依石脉,纳生旺同归玄窍。岩前作香亭,以阻前倾之势。岩檐接瓦盖,以续天然之真。两边对造钟鼓亭,门前作栏杆,杆外接山路。中开拱门,如两晴耀彩,点缀精华,以符灵应。相其形体,如金鳌滚浪。仙岩为首,文塔为尾。

    后经过数次重修,规模越来越大。在未折毁前彭屋村彭灿晃先生的印象是(见〈东坑风情录〉):

    庙貌巍峨,建筑宏伟。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庙分两层:上层正殿供奉七圣仙娘,左右偏殿,分别供奉观音大士、金花夫人等。下层三间:中央为参神之用,两旁乃憩息之厅。凭栏远眺,一望无际,数十里天然景色,尽入眼帘。

    庙宇建好后,吸引各路游人。在清朝道光甲申年(1825年),有个庠生彭路,他在重修亭岗庙时,写下一篇《总引》,记下了当时庙会的盛况:

    景独隆于八月。航海梯山以至,有感斯通,披星戴月而来,无远弗届。樯帆百里,灯光海色齐辉,络绎千行人影,松阴并翳。

    惟是当时还有很多配套设施没有完备,给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带来不便,《总引》说:

    独是长堤未筑,锦缆劳牵。短埠莫修,兰桡泛泊。潭清潦尽,难寻道岸于溪头,雾落霞飞,谁建山门于洞口?怅青畦之朱履,草露全沾,惜陌之金莲,香泥早惹。而且安步无亭,驻车何地,栏杆未设,羊肠曲折难登。花木少栽,鸟道倾斜莫倚。

    于是由彭路倡议,邀集当地名流,重新规划布局:

    拟建亭泽畔,栽杨柳以交荫,构榭山腰,引松筠并绕。继造曲栏之六六,沿石径而直抵层恋;旋开幽径之三三,系花骢而暂停以翠辇。且拜台增廓,展上客之冠裳;香阁恢开,息美人之簪珥。

    经过这一番整治,亭岗盛景更加空前,七月初七的“七姐诞”和八月十五的“大金钟戏会更为热闹,被当时称为“东邑明珠”。各路文人墨客慕名纷至沓来,作文题诗。古庙供人休息的墙上,就留下诸多吟诵亭岗美景的墨宝,可惜在“文革”时随着古庙的被拆而荡然无存。现在流传的还有几句,如本邑宿儒尹棠先生的“亭岗亘古秀灵钟,庙貌巍峨插碧峰。槛外长江翻细浪,亭边古木听孤松。”还有生活在清朝同治和光绪年间的井美村举人谢荩臣《月夜登亭岗》的句子:“中元时节晴和天,游人似织相摩肩。我效东山携蜡屐,穿云踏月登山巅。”“进香画舫何纷纷,帆樯十里高入云。霓裳羽曲夜继日,天上得有人间闻。”1940年虽然已经是战乱年代,但清朝秀才张铭恩还是记下了当时盛况:“演剧鼓箫闻角社,进香裙屐过彭塘。满山酒馆连牌馆,彻夜灯光和月光。”山下的埗头,“山麓盈盈一水通,画船齐泊岸西东。”“旗帜远遮芳树绿,灯笼低映碧波红。”

    读着这些诗句,无不给人留下无穷的追忆和遐想。

    但亭岗岭带给人们的不都是繁荣热闹的记忆,就像没有石头激不起浪花一样,老天爷不想让亭岗成长得太顺利了。在明未清初朝代变迁中,这里就曾成为一个屠场。李万荣、卢钩鼻率贼众破围劫寨,遇难村民尸横遍野,山下的村子钊坑毁于一旦。这处与世无争的福地,经受到了一次血与火的荡涤,让后来的人留下了一番感慨。  

    乾隆庚申年(1741年)丁裕万、彭晓山、黄贶贤重修难人墓,郑修的《重修亭岗难坟小引》中说:

    诸公不知何许人也,明季避乱,携妻子而来。当是时流贼纵横,多遇害。自甲申(1644年)以迄辛卯(1651年)凡八年,骨暴沙砾。

    自我国朝定鼎,四海蒙安。吾乡收其骨,计得骷髅二千余。 葬于亭岗瑞石庵左。有余年来,衰草寒烟,过之犹有流涕者。

    明季之乱,其填沟壑而死,死而不能葬,不知其几矣。而诸公虽当乱离,犹得相从于地下也, 可以无憾矣。至于夫妻子女之属,同姓异姓之分,则诸公自能辩之,非吾侪之所及知也。

    悲我哉,诸公望故乡兮,不知西东。贵兮贱兮,共此丘垅。
    后之君子有同志兮,永为祀典之昭崇。毋使魂兮魂兮,饮露而餐风。

    读着这一篇带着血泪的祭文,我们也禁不住和张铭恩秀才一样仰天长叹:“乱世做人身命贱”。回忆过去,仿佛上了一堂深刻的历史教育课,使我们更自觉地维护社会的稳定,更积极地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中来。

    现在,难人坟的前面不远,东坑的迎宾路正绕过这一段苦难,跨过寒溪河,承载着忙忙碌碌的车流,永远的向前方。

   

    亭岗岭既然是一个仙家的地方,无例外的也留下了很多有关仙迹的传说。

    年代久一些的是说某年的七姐诞,石龙镇有一班信女,一齐雇船到亭岗进香和观庙会。有个叫陈二娘的女子,也是一早带着她一岁多的儿子搭船去拜七姐祈福。

    到了茶山青鹤湾,孩子拉的屎尿,把奉神的香烛纸钱搞污秽了。陈二娘大怒,骂了几句,把儿子揪到船舷旁清洗。不想因在气头上,动作粗鲁了些,竟失手让孩子掉进了水里,转眼没有了踪影,当下好不伤心。有人说搞脏了供品,得罪了菩萨,命该如此,等会到菩萨面前祈祷吧。

    第二天,陈二娘失了儿子,怕被丈夫责骂,心情忐忑地回到家里。刚到门口,家公家婆就围了上来说:“你去添香拜神是好事,但留下儿子一个人在家里也应该对我们说一声,好让我们照看他呀。”

    陈二娘大惊,急忙走进房间,只见那白胖的儿子正床上睡得香甜呢。

    陈二娘把事情和家人说了,大家连忙跑出天井,对空礼拜,连称“阿弥陀佛,菩萨保佑。”还有记叙在《东坑风情录》中的《亭岗古庙的一次怪天气》是这样说的:

    光绪30年(1904年)的中秋节,天清气爽,来亭岗岭进香、游玩、看戏的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当晚戏班演出《白蛇传》。正当演到白蛇娘子作法,水漫金山之时,忽然天上真的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而下,看戏的人来不及躲避,一个个顿时成了落汤鸡。戏台上的三盏大光灯,有两盏被狂风吹灭,剩下一盏在狂风中摇晃。

    山洪隆隆,地上积水数尺。寒溪河水也升高了许多。一时人心惶惶,戏班也急忙停演。

    正在这时突然从空中传来霹雳一声响,地动山摇。接着是风停雨收、云散,又回到先前月明星朗的好夜色。

    年代近一些的是彭灿晃先生给我讲过的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彭灿晃先生的外婆是凤鸣岗人,他童年时常到外婆家住,识得了很多凤鸣岗的童年玩伴。

    民国17年(1928年)的一天,黄杨暖(约11岁)黄杨升(约9岁)两兄弟和另外3个凤鸣岗的伙伴找彭灿晃玩。

    彭灿晃那时约10岁,大家一起高高兴兴的在亭岗岭摘野果,掏鸟窝,还到庙中拜菩萨。后来在庙前凭栏远眺时,黄杨暖不小心翻越栏杆,跌落栏外几丈深的荆棘丛中。彭灿晃等几人听到惊叫,吓出一身冷汗,都说这回死定了,不死也要跌断手脚刮去几层皮。黄杨升吓得哭哭啼啼,大家急急忙忙跑下去寻找。当大家气喘吁吁地走下去时,不想黄杨暖居然无伤无损,正笑嘻嘻地从荆棘丛中走了出来。

    回去后,大家把这件事讲给黄杨暖的父亲听,他的父亲当下宰鸡到七姐庙酬谢神恩。

   

    我在牌坊下盘桓时,大家已经上去了。我也过了牌坊,沿着“之”形台阶拾级而上,看到了1990年重建的新七姐庙。现在的七姐庙与我记忆中的古庙大相径庭,古庙被破坏前我曾多次到过,小时的印象虽然模糊,但那麻石青砖的建筑、岁月留下的沧桑痕迹,像有一种“气场”紧紧地攫住你的灵魂,使每一个到来的人不由得屏心静息,肃然起敬。可惜这样的一座数百年的古刹,被那一场浩劫毁坏了。想着那些刻有文字的古石条和青砖,被一队队的人搬下了山,砌成了猪圈牛棚,现在想找也找不回了,怎不令人叹息。那些文字隐藏着什么信息呢?我们已无从知道了。

    幸好,历史又翻过了一页。现在,亭岗岭已散尽了那些血雨腥风,也逝去了满山烟馆牌馆的瘴气,回归了它的大自然的平静,以它宜人的山色,供人们休闲欣赏。让人们在忙碌的尘世中寻找肉体和灵魂的片时憩息。现在,听说亭岗岭的建设已纳入政府的规划,那么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它将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

    登亭岗岭,我也不能免俗,写了一首诗,并把它抄在壁上,作为抛砖引玉,以其吸引更多的文人墨客来雁塔题名,掀起新一轮的亭岗文化热潮。诗曰:

    凝翠崇隆鬼斧工,绿幽深处见真容。
    巉岩耸峭神仙印,庙貌巍峨七圣宫。
    俯瞰寒溪如玉带,远眺罗浮四百峰。
    心迹双清何俗气,凭栏疑在画图中。    (作者:苏广明)

来源:《东坑》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