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停用]教育之窗 > 习作欣赏 >
悠长年味话“鱼龙”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2-02-02 11:07

    当春节遇上了寒流,病弱的我选择的过节方式只能是与温暖的被窝为伴,拒绝了一切与过年有关的聚会和热闹。看上去,这一星期的生活,我似乎过得与年无关,其实不然;人是没有出去参与热闹,可是从年初二开始不断拍门而进的乡邻都用她们手中所送的物件在提醒我:此时,年味正浓!你问乡邻送得都是什么物品?它就是我们东坑人过年不可缺少的——“鱼龙”。

    “鱼龙”,说白了,就是年糕。“鱼龙”只是东坑及邻近几个镇街的独有叫法,取其鱼跃龙门的美好寓意!不过,它的样子是既不像鱼也不像龙,而是一个用冬叶包裹着、装在一大眼竹编框内的圆型糕点,倒是那装盛的器皿,有点像小时候哥哥们去摸小鱼小虾的鱼篓,想必它的名字由来,跟装盛它的用具也是有所关联吧?

    “鱼龙”好吃,可是要制作出一个好的“鱼龙”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有经验,还得有力气。好“鱼龙”的第一步是选料,上好的糯米是关键之一;糯米需要清水浸泡一天一夜,捞起晾至半干,舂成绵软细滑的糯米粉。最主要的原料准备妥当,“鱼龙”的制作便可正式动工了。首先把白砂糖与红糖以各半的比例(一般一斤粉要一斤半糖)用足量的水煮溶,再以清水揉粉,将糯米粉揉成稀稠适中的粉团,再掐成一个个糖不甩大小的小粉团,直接放进已经煮沸的糖水之中,以武火将粉团煮至浮起,这时收至小火,再用一根光滑的粗木棍(我们称之为“研茶槌”的东西)顺着一个方向搅拌,直接搅拌到糖粉完全胶滆,抽丝不断,看不见粉颗粒即可宣告大功告成!这时候,就得将冬叶均匀的铺在“鱼龙”寮上(装盛“鱼龙”的器皿),再刷上一层植物食用油(一来可以防止年糕与冬叶粘贴,二来可以久放而不发霉)再将造好的“鱼龙”放上,磨压平整后在“鱼龙”表面抹一层植物食用油,至此,“鱼龙”是完全做好了。

    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口四十公分的大铁锅,所以,一到了腊月二十,邻里乡亲便会源源不断的到我家舂粉做“鱼龙”。“鱼龙”制作繁琐,而且需要力气搅拌,更需速度快,所以,每做一个“鱼龙”,至少得两到三个人接力方可完成,如果是大“鱼龙”,还得请各纯爷们来助力方可,因为如果力气不足,做出的“鱼龙”不仅口感不佳,还可能因为夹生而反清,不能成型,这是极不吉利的一件事情。

    别小看这“鱼龙”,它绝不是一个年糕如此简单,它可是承载着东坑传统过年和婚嫁的文化内涵。东坑人过年制“鱼龙”,必定是一大两小,大的用于压年,祈求来年家中各人生活、事业、学业可以步步高升,小的一个用于初一至十五放在祈福的供案上,一个是祭祀用。曾听族中一位叔婆说,这一大两小也是有老有少,子孙衍延的意思。除了过年用于祈福和祭祀祖先,“鱼龙”在婚嫁中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但凡有女儿新出嫁的人家,年前就得制两个不少于六升米(一升等于一斤半米)的大“鱼龙”,等女儿来“大探”时候拿回婆家,“大探”也是年前进行,而年初二女儿也是要送一角“鱼龙”回娘家的,俗称回鱼龙心。另外,第二年,娘家还得再做一个给女儿,称之为“围底”,如果女儿已经生了儿子,就得做两个,叫“围底”定添灯本,那是再完美不过的喜事!当然,如果生的是女儿或是还未生,这添灯本就等有了男外孙时,外婆再送。不管是“大探鱼龙”还是添灯本又或是祈福祭祀的小“鱼龙”,都必需是甜的,只有压年的大“鱼龙”,因为是自家食用,才可以根据各人喜好,做成不同风味。“大探”的“鱼龙”及添灯本开年后择吉日切开后是要分发给族亲及四邻的!(从年初二至正月十五都是分发“大探鱼龙”及添丁本的日子),因而品质的好坏得要接受四邻的评语:据说“鱼龙”自己是有灵性的,喜欢听吉言而不喜欢听坏话,因此,制作“鱼龙”的人最忌讳的就是在制做的过程中有人在一旁说是道非。这说法是否有根据我不得而知,但因为送给女儿“大探鱼龙”夹生而不成型,被其婆家认为不吉利,要求娘家送礼挂红的事,倒是实实在在的见识过,由此,可见“鱼龙”在东坑人的心目中地位有多高,所以,下次如果诸位看到有人做“鱼龙”时,记得管好自己的嘴巴哦!

    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年的许多年货都在变,只有“鱼龙”这个有着崇高地位的年货暂时还没有改变。可是,现在懂制作会制作“鱼龙”的年轻一辈是少之又少,虽然说,现在有专职帮人制作“大探鱼龙”和添灯本的,可是从业者都是中老年人居多,这让人对“鱼龙”制作会否失传而担忧!

    我常想,民族的传统即是世界的,在世界越来越多国家重视中国春节及其文化内涵时,作为这一文化的后人,我们是否更应该好好地学习这些节日食品的制作技艺,让这韵味悠长的年味可以长久地、好好地传承下去?   (作者:卢巧玲)

来源:《东坑》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