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停用]教育之窗 > 习作欣赏 >
执着的老木工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2-01-20 11:48

    ——记寮边头木匠卢仲芳 

    “木匠不非轻。民家请你起门屋。官家请你起官所。锯子锯出千条路。刨子刨得一坦平。斧头就是摇钱树。墨斗就是聚宝盆。一天三餐白米饭……”

    以前,在童年的记忆中,木制品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想起那时候的木床、木橱柜……我们依稀记得这样的顺口溜。

    人们不会忘记木制业在东坑当年的繁荣。回忆过往,1952年东坑有大大小小的制木铺子12间,1953年到1954期间,因为地理位置的优越,东坑的手工制木者经常沿着寒溪河,将石龙等地的杉木运回,制木行业一时间蓬勃发展。那时,东坑的木制品远近闻名,有销到寮步、大朗、常平,最远还有卖到广州的。1956年,全国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东莞各地也成立了手工业联社,自此以后,往日的自发组织的“木联”成了政府组织的,往日的手工业者也成了政府正式单位的一份子,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了制作木器的行业中。那时除了莞城,太平,石龙,就是东坑的制木最先进,制木行业也成了缴纳税收最多的行业之一。

    这种繁荣一直持续到了1985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制木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用塑料、铁器、合成材料等等现代机器成批生产出来的家具、日用品等。由于种种原因,1998年12月全国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解体。

    到了现今,我们已经很少见到木匠店,木匠师傅盖瓦房上梁的身影很难见到。要再次了解制木行业的现今,就让大家随着笔者一道,来东坑一环路边头村的一间专做木活的店子看看,这也是东坑少有的一间制木店了。

    卢仲芳是这家店的主人。他今年67岁了,皮肤黝黑,但是腰板硬朗,精神抖擞。他见我们到来,从里屋拿来木制小板凳,他自己却很灵活地蹲下来。我们忙让出位子。但是老人家却一点也不介意,他说自己干木活,经常起落,蹲下休息已经习惯了。

    卢木匠说话干练。他说自己已经在这个行业做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有改行做过其它。年轻的时候就经常到大朗、中堂等地学手艺,起初学习方口(桌子、板凳等)和圆口(圆盆等)的做法。当年,松木山水库干涸,他还随师傅一起去松木山水库做了很多水车。那时候,他边学边做,大车头、大犁头、还帮人盖瓦房上梁。大概学了近十年,他回到东坑家乡开了一间斗木店。

    这些木活的流程,对于大多数现代年轻人来说,实在是太陌生。聊了一会儿,老人就带我们参观了他这不大的木店。走近屋里,里面堆满了长短不一的整块杉木料,听说这些都是他亲自到很远的地方选回来的。接着,他拿起刨好未油漆的一块块木桶条,说:“圆口木桶就是用这一根根的一样长的木块,用铁丝将他们围在一起的。”笔者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木桶,疑问道:“这样的木桶不会漏水吗?”老木匠说了:“时间用久了就会漏,到时候我帮他们钉紧,他们就可以再用了。”

    笔者看着老木匠手中油漆好的木桶,觉得很是新奇。卢师傅说:“有一段时间这些木制品很少有人要,我就是做一些桌子,凳子等,这些年,不知道怎么的,大家又留恋起木制作的东西来,这种东西在超市里也有出售。”

    放在桌子上面的还有蜂箱。只见一层层的隔板,上面有雕琢的圆洞。这些都是他一个人做出来的,他说他也曾收过学徒,但是学徒们都是两天三头地学,根本没有一个能够一直做下去的。说到这里,卢师傅有点微怒:“这样的不是徒弟,我也不是他们的师傅。”在他的怒容中,我们更多感受到了卢师傅的无奈,再看着他形单影只的背影,让人感到一种手艺制作者传承技艺的孤单和艰难。

    随着他指的方向,我们又看到了好多门板。这是古时候,家家户户都用来闭门防盗的木门,现在估计也只有在古村里面才能看到了。这些门有的需要卢师傅修补,有的则是需要另做门锁的,让卢师傅亲手再赶制出一个。他在地上的材料里面,找到了一个六个木齿轮的圆形状,圆中间还有一条V字型的铁钉的木制品。他说,这些是锁子的一部分。如果不是亲眼看见,这还让人真不敢相信,用木头可以做成锁子?卢师傅看到笔者这么好奇,就很爽快地要将已经装好的木门,用锤头拆打下来。正要阻拦,卢师傅轻车熟路地挥动起了铁锤,在钉锁子的地方重重捶下,一只手扶着门,撬了好一阵子,硬是将长条的木门锁撬动了出来。他还边拆边将木条齿门锁的做工过程,和原锁带动木条门齿开锁的过程,包括门上用什么型号的马丁,方形钥匙如何镶嵌入门,门是放在什么样的麻石槽子上面等,这些谨小细微的点点滴滴,都细致地说了出来。卢师傅费了好大的气力,把又将刚刚拆下来的门锁订好。他带给人的那种认真,都在细微末节的动作当中了。那情景让人难忘,假如笔者是他的学徒,是一定会记住他的耐心教导。

    卢师傅继续说,以前木活行业兴旺的时候,远近前来做木活的人很多,做衣柜、做门、做蜂箱、做床、做橱柜的……忙都忙不过来。他要选材,要丈量,要做切割,当时招收了好几个徒弟。人们夸他的手艺好,都喜欢找他定做东西。有的人办喜事,整套家具都要卢师傅包揽。他还在家具上面设计了各式各样的几何图形,家具的设计也别具匠心,甚是受人欢迎。

    店里摆着的压刨机、电锯、电刨、电砖、切割机、墨斗等。要看木制行业的变化,各种各样的制木工具就可以充分体现出了。以前用的墨斗、大小不同型号的刨子,到现在都已经被电动机器取代,这样以来,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制作的时间成本。但是卢师傅还是亲自拿起了墨斗,显得情有独钟。他一边演示,一边说:“据说当年的鲁班学艺,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锯子等工具都是始祖鲁班发明的,现在还有人使用。墨斗是由墨仓、线轮、墨线(包括线锥)、墨签四部分构成。墨仓:墨斗前端的一个圆斗,早期是用竹木做成的,前后有一小孔,墨线从中穿过,墨仓内填有蚕丝,棉花、海绵之类的蓄墨的材料(倒入墨汁后可以短时保存)。一个手摇转动的轮,用来缠墨线的为线轮……”

    现代工业日新月异,工厂里生产出来更轻巧、便利的塑料桶盆,合成材料的桌子等。学徒们也进了工厂,一个个离开了他。有人聘请他到厂里去做一些技术管理,卢师傅却说,不能扔下店子不管,更不能放下自己做了多年的手艺。  

    很幸运,来到卢木匠的木店,再重新看看它店里面的每一件物件,我们好像看到了一个行业变迁的历史。卢师傅就是见证这行业的活教材。

    现在会手工制做的人已经不多了,有的人浅尝辄止,有的人半途而辍,有的人似懂非懂。就是会的,也怕早把已经学到的技艺交给了制木的师傅了。像卢师傅这样做工娴熟,技艺精湛的人更不多见了。不是他,我们不能了解到以前人工制木的过程,以及那些勤劳祖辈们在奋斗历史中留下来的智慧。卢师傅大半生做好并坚持做的这件事情,是他的精神所在。

    他坚守住的这份执著,让人敬佩。他是一个鲜活的文化符号,更是一种厚重的可以燎原的文化星火。在这种传统古老的制木技艺已经濒临失传的时候,是否我们有责任要更珍惜,重视这些老民间技术的传承者以及这些不多得的技艺呢?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刘丽莎)

来源:《东坑》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