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停用]教育之窗 > 习作欣赏 >
鼓浪屿:岁月是强悍的拆迁队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1-10-27 14:56

    这是我第二次去鼓浪屿,第一次去在2004年。其后是在2008年无限接近,在轮渡码头眺望了一眼,随后决定还是不上岛去,同伴们坐船过去时,我折返了。那一次路过而不上岛的理由,我对同伴说是之前去过,其实内心里不想破坏对一个地方的美好回忆。而今年,2011年的夏天,当我重新踏上这个岛屿,我发现之前的记忆已经荡然无存。除了沙滩上的几块岩石,我再也记不起鼓浪屿之前的样子了。我带着岁月的灼痛感重临此地,但鼓浪屿没有给我带来琴声和宁静,却给我带来一片被聚集起来的喧嚣。

    人近而立,隐忧不断,每一种记忆都因不可复得而变得弥足珍贵。岁月是一支强悍的拆迁队,将记忆拆除面目全非。然而记忆是注定要被摧毁的,被自己摧毁,也被外力摧毁。

    一个人不可能恒久沉浸在记忆里,就像鼓浪屿不会永远在那里一样。这里迎来送往,络绎不绝,渡轮带来了一船又一船的观光客,他们探头探脑来到这里,其实人山人海,除了人之外还是人,其他的什么都没有看到。可能对街头的小贩来说,鼓浪屿简直是迎来了商业的春天。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穿行在鼓浪屿,看着摆地摊的妇女在数钱,看着他们收拾着地上乏善可陈的小货物,看着他们朝地上吐了一口痰然后收摊朝轮渡走去。对于他们来说,这里无疑是另外一种记忆,那些来来去去的游客,其实跟海滩上的石头一样是活着的陈设。一个有竞争力的商业平台一定会让不同的人都能在里面受益,都能在其中赚到钱。鼓浪屿无疑在商业运作是成功的,它做到了,但同时受伤的也是它自己。

    记忆中的鼓浪屿干干净净,那是刚下过一场雨,稀稀拉拉的游客躲在走廊底下避雨,他们看起来都那么良善。或者可以说,那时候的鼓浪屿还没有成为年轻人装逼的圣地,还没有开始被糟蹋,还可以飘荡着安静而高雅的钢琴之声,我也还能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和旅店的老板砍价。但今天的鼓浪屿什么最多?旅店。遍地林立的特色旅馆到处都是,但却依然人满为患,住不住不留人,反正这岛上面有的是人。包括旅店在内的许多店铺都装扮得十分适合年轻人私奔:贴满留言纸条的墙壁,涂着电影信息的走廊,用抽屉木面板装饰的店面,个性的店名和惹眼的招牌……这些无疑在告诉我们,这里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这里是十分有文化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刻意的修饰让我内心升腾起不由自主的抵触。这种可以营造的文化并不是我想要的。李白举起酒杯那叫优雅,周星驰举起酒杯则只能搞笑装逼;这种感觉就如同旧版电视剧《西游记》与新版的区别,前者让人虔诚敬仰,而后者令人抽风。有人说,天才和疯子只是一线之差,从鼓浪屿回来,我最大的感受是优雅和装逼也只有一线之差。

    一个本该属于宁静和记忆的地方,就这样被商业糟蹋了。商业达到一个顶点之后,鼓浪屿的可拓空间也就趋于饱和。也许多年之后,堆砌出来的文化会真的成为文化,就像装逼久而久之就成了优雅一样,鼓浪屿会迎来第二个春天,但那也只是废墟的春天。聪明的厦门人估计也应该开始意识到这种商业漩涡对鼓浪屿文化底质的伤害,只是在快感与阵痛并存的颤抖中欲罢不能,无力改变什么。无法改变的还有岁月,还有一个叫傻正的男人曾经在这个岛屿上两度停留,在陌生的人海里并没有人知道他,就如当年的鼓浪屿一样。(作者:傻正)

来源:《东坑》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