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停用]教育之窗 > 习作欣赏 >
茶道精神与文化反思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1-09-22 11:04

    ——读廖琪长篇小说《茶道无道》 

    在潮汕平原的心脏处,有一处被大江三面环绕的淤积地,这便是《茶道无道》这部小说发生和展开的地方——香城。香城人对茶的迷恋胜过一切,人们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一日无茶。哪怕是对各路神明和已经作古的祖宗,逢年过节祭拜时,供坛上也不忘摆上一盅茶叶,如果祭拜没用茶,迎宾没用茶,欢聚没用茶,即使不被人指着鼻子大骂不孝不义,但也必会遭到几分白眼。功夫茶成了这一带最为古老最为独特的文明象征。“茶”,可以说是潮汕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中独特的价值元素符号,它让人们不再狂躁忧郁,而变得清明而踏实。茶于中国人,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品,由此而衍生的茶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广袤深邃,承载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廖琪的长篇小说《茶道无道》通过几代茶人的命运以及“茶道”的兴衰起伏,让人领略作家对中国茶道精神、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明的反思,具有深刻的意义。

    深邃的茶道文化

    小说名为《茶道无道》,对于其中的“茶道”,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指栽茶、售茶、品茶的门道,这是表面的,技术性的;一种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道生一,一生二”的道,指关乎事物本原和本体,也就是茶文化的精义,是深度的,精神层面的理解。虽然作者在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很多茶叶种植烘焙冲泡等方面的知识,但这只是作为一种必要的背景知识而存在的,作者着重要辨析和弘扬的,应该还是道义层面的“茶道”。宋徽宗曾以“中澹闲洁,韵高致静”来形容深得茶道之境的高人。由此可以观之,所谓的茶之道,其精要便是“高”“洁”。丁世昌总结自己生意红火的原因在于“茶道”和“茶德”,而面对顾客中大字不识几个的平民百姓、农夫水客,他是这样给他们解释的:“喝了茶,你是不是感到心清气爽?要不,何谓将喝茶为和平之饮、清雅之饮、淡泊之饮!这就叫茶道。”“一家人一起喝茶,或是以茶待客,你不觉到天伦之乐,不觉到其情融融么?茶是饮品,也是药品,能去心火,治顽疾,更能革身换面。大凡与茶有缘的人,也是礼信之士,这就叫茶德。”这几段话写得极妙,作者借丁世昌之口,用最权威也最通俗的说法,向世人完美地解释了茶道与茶德,由此也奠定了这部小说描写和探讨的主基调。茶之为道,并没有太多的玄妙理论,只因为它作为一种饮品,承载着国人性格中“和平”、“清雅”、“淡泊”的文化因子,茶也因此成为了传统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种意象。

    在小说的上部,作者酣畅淋漓地将茶文化立体地展现出来,无论是茶叶、茶壶、泡茶的手法,作者都写得细腻精彩,这一方面显示了作者对茶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进入茶的世界,更深入地了解壶中乾坤。同时作者也非常善于借助茶文化来描写人物性格,而茶文化又因为依托于具体人物,从而不会显得专业晦涩,使得读者在面对这块崭新的茶天地时不会感到隔膜,反而觉得趣味横生。比如文中写到身怀绝技的“茶仙”丁世昌,黑暗中把手伸入盛茶的麻袋,摸上几摸,闻上一下,就能辨出茶叶的年份和产地。柳二公请他喝茶,他一尝便说出茶是长在背阴的地方,山有阴阳,向阳处种植的茶叶,香味足,汤色淡;背阴处生长的茶叶,只有雾罩而无日照,香气少,汤色浓,但经泡,这不仅让书中的柳二公惊异不已,更让读者在传奇性的阅读中不自觉地吸收了大量知识性的茶文化内容,在这点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处理专业知识和文学阅读时的巧妙和灵活。在小说第四章,作品用整整一个章节,写丁世昌与茶博士的“斗茶”,这两位,一位是享誉香城的“茶仙”,另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茶博士”。当两人交锋,按照比赛规则,从烹茶、论茶、辨茶三方面进行竞赛,自然紧张激烈非常。作者在此,借助这次赛茶,向读者奉献了一出美妙精彩的茶文化大餐。两人你来我往,引经据典,从古到今,由雅至俗,各种诗句典故异彩纷呈,由《茶经》到《全唐诗》,由左思的《娇女》到李渔的《夺锦楼》,令人目不暇接。作者在写这场斗茶时,其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妙笔生花地再现了斗茶盛况,而是借这场斗茶,比出了书中人物的品德高低。茶博士第一回合时,就先发制人,让自己的儿子和丁世昌比赛,致使定一开始就乱了心绪。接着他又口口声声称“茶仙”为“老弟”。在传统的茶道和文化界,是一般不称人为“弟”的。弟,就是入门弟子。而老弟,则是不适时不可教的学生。面对茶博士的盛气凌人,丁世昌依然谦恭有礼,在论茶时,茶博士不靠真才实学,而是剑走偏锋,耍小聪明,故意刁难,甚至最后,他竟然将茶渣拿出来弄虚作假。作者层层推进,明里虽是写两人斗茶,实际却是两人背后茶道、茶德的较量。茶博士为了沽名钓誉,不惜弄虚作假,耍手段,斗心机。而丁世昌则淡定自若,宠辱不惊,茶道中人,应有茶德,德从何来?无道无德。茶博士利欲熏心,丧失了作为茶道中人本该有的一颗淡泊宁静之心,自然无法体味茶中真谛。而丁世昌则坚守茶道,用茶德荡涤心灵,最后他胜利了,心情却更加沉重。丁世昌说:“茶道就是心,一颗洗涤过的心,一颗清新如镜的心,心清则明;你明我明他明,天下太平呀!”“茶不为材,其效为叶;烹而品之,益身益心,化结消滞,轻利重义,和合清流,精行俭德。但嗜之至迷,则无益;倘以茶谋名,为虚名而冒假而欺世,其果必丧志丧德,乃至身败名毁,累亲害友。由茶而论天下,大凡天下事,也皆如是。”这两段话与其是在说茶道,不如说是在喻人道。从这场斗茶中,读者们不仅看到了茶文化表面的精彩和丰富,还窥探到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人道,人性深处的善恶和复杂,欲望的冲撞与纠结,都在这场斗茶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正如丁世昌所说“茶道就是心”,不同的茶道会产生不同的心境,而不同的心境则会引向迥异的人生状态和是非判断,丁世昌坚持的是一颗洗涤过的如明镜的心,所以他不以茶为争名夺利的工具,而茶博士,却被茶垢蒙蔽了内心,忘了茶的清明本色,把茶当做满足自我欲望的遮羞布,在茶道的外衣下,做出完全不符合茶道的行为。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其内在品质是与中华民族独特的“礼”文化相袭相承的,通过沏茶品茶赛茶等程序和规范,传递的是一种生活的礼仪和美,把这样的礼仪与美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就会融入人格品质,行成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这才是茶道最终追求的境界。茶博士只关注于茶道的外在形式,却忽略了茶道的内修,舍本逐末,利欲熏心,实为不可取。

    《茶道无道》表面上写的是茶事,但更深层落笔的是人事,廖琪对“人事”有着透彻的理解。尤其是对人与茶结合在一起,那种扭曲的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及对于追名逐利之徒假茶文化之名,把茶叶变成了奢侈品,变成了金钱的代名词的人和现象,廖琪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由丁世昌和茶博士两种行为的对比,集中揭示了茶道中蕴含着的人性善恶,个中隐喻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各色的茶道人生

    在长篇小说《茶道无道》中,茶叶一方面代表着潮汕人、岭南人乃至中国人的“人情浓郁”和“温存怡适”的气质与品性,另一方面,在内在品质中,则象征着人高洁的尊严与荣誉。为了茶道的尊严和荣誉,茶人们与自我和社会展开了斗争。

    作者通过秦文辉和秦凤丫父女两代人的茶事人生,来展开人物命运,诉说历史变迁,解剖人性人生。两代人的茶事、茶性、茶艺、茶心、茶境、茶品和茶德,映照了两代人所经历的人事、人心、人品和人性。生活的滋味,生命的滋味,以及世道的滋味,都在茶中。当人性的复杂性和清淡的茶结合在一起,便产生了一种无比扭曲奇怪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得人们的灵魂远离,良心蒙蔽,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友善之情,都因为利欲金钱而消失。小说上半部主要写茶仙丁世昌,下半部则写他的女儿秦凤丫,三十余年里,因为茶,各色各样的人围绕在这二人周围,这些人中,有对茶道的坚守者和捍卫者,比如丁世昌和秦凤丫;有不在茶道却深得“茶道”的,如柳二公;有身处茶道却欺世盗名的,如义兄罗明理,此外还有很多栩栩如生丰富的形象,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由“茶道”到人道,深入剖析人性深处的善与恶,探索“茶道”里的纷呈人生。

    “茶仙”丁世昌,也就是茶叶世家的后代秦文辉,是作者竭力塑造的并且理想化的“茶道”中人,他是传统茶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他年轻时家道鼎盛,民国二十九年七月在厦门举行中国茶博览会上,他的父亲和义兄因为一个“名”字,和同为茶叶世家的贾家结了仇,终致家破人亡。此后他改名丁世昌,隐姓埋名,在柳二公的帮助下开了一间“正气”茶庄,从此在香城镇深居简出,与世无争。他所经营的正气茶庄,童叟无欺,力拒奸商之为;当他发现卢细目卖茶作假,便怒斥不已。当他被香城人奉为“茶仙”,不得不与茶博士比试茶艺时,虽也受到虚荣心的驱使,但终究宠辱不惊。他常常说:“茶道就是心,一颗洗涤过的心,一颗清新如镜的心,心清则明”,藉茶为生,以茶正心,茶性与人性,在他的生命中已完全融为一体。即使是“文革”之中,自己的茶庄被毁,一生的心血毁于一旦,他也不忘将所有积蓄留给凤丫,让她能够日后重修香城牌坊。在他身上,蕴藉着传统茶文化沉淀下来的高亮风骨,在浮躁的世间,他是真正懂茶,懂生活的人,与那些以茶来抬高自己的身份、通过诗词曲赋夸饰自己博学多才、搜罗茶中的极品精品以炫耀自己的人不同,他坚持认为,“喝茶为和平之饮、清雅之饮、淡泊之饮,这才是茶道;茶能去心火、治顽疾、革身换面,成为礼信之士,这即是茶德。”这可以看做丁世昌的人生哲学,也是这部小说的主旨所在,而他的一生,便是践行茶道茶德的一生。与他相反的,则是以茶博士等为代表的所谓茶道中人,他们抬高茶的营养功效,把茶宣扬为可以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份,继而敛财满足贪欲。现代社会中,这样的以茶为幌子敛财招名的人不在少数,很多文人墨客们通过赞美茶的美妙来表现自己的博学多才、权贵们搜罗茶的极品精品来炫耀自己的不可一世,这些都是从根本上违背茶道的。真正的茶道中人,该是如丁世昌一样,淡泊通透,和平清雅,这样才能触碰到茶道的精髓。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中那动荡的年代里,“茶仙”丁世昌死了,就连那块茶庄的“正气”牌匾也不翼而飞了,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曾经有过的“正气”茶庄;如果不是特别提起,人们也似乎不记得那个曾被誉为“茶仙”的丁世昌了。“茶仙”的死,象征着他代表的平和淡泊的平民茶文化的一次死亡,而他悉心经营的“正气茶庄”的牌匾的不翼而飞,则隐喻在那个乱世,丁世昌一手营造出的“正气”早已没有生存之地,只能消失在不了了之中。

    在小说的下篇,丁世昌的女儿秦凤丫成了主角,她无论是茶艺还是人品都深得父亲的真传,更可贵的是,凤丫还把新时代的精神贯注到了茶道茶德之中,因此作者在书中称丁世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旧式“茶仙”,凤丫则是一位大慈大悲、大彻大悟的现代“茶观音”。 秦凤丫出生不久就家散人亡、流离失所,本是恩人的养父罗明理把她养育成人,却又在酒醉后夺取了她少女的贞操。年少的她在痛不欲生中忍受着这一切。在经历了重重的苦难后,她并没有以恶制恶,而是以宽恕之心化解仇怨,成长为一个豁然大度、真正淡泊名利却有着极大担当的人。作者把女性美好的品德都妥帖地安放在她身上,善良、勇敢、隐忍、大度,秦凤丫也由此成为书中最光彩照人的一个形象。在筹建“中华茶文化一条街”的合资项目中,她既看到了人欲的污浊,又洞悉了贾氏后人的茶德和作风,于是果断退出这场利益之争。身为女人,她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但是面对物欲横流的现实,她宁愿洁身自好。最后她凭着对茶文化的了解,远赴茶乡,另起炉灶,由茶商成为茶人,开始了全新的奋斗。她可能没有父亲的文化积淀,但她以全部的生命实践了茶道的“精行俭德”。

    如果说《茶道无道》中的丁世昌和秦凤丫都是深得茶道的人,那么丁世昌的义兄罗永明,则是一个经营茶道,却违背茶道伦理的人。他和丁世昌在那场劫难中带着孩子逃离,后来作为一个慈爱的叔父,他抚养凤丫长大,却又在醉酒后对凤丫做出不伦的兽行,给自己的侄女带来一生都难以磨灭的伤痕。罗永明表面上道貌岸然慈爱善良,实际上却极端虚伪、无耻,他将孩子们十余年培育的新品种茶叶归于自己的名下并申请成自己个人的专利却没有丝毫愧疚之感,这是一个在欲望和利益面前丧失基本人性的人,他内心的道德感十分虚弱,他不懂弄茶之道,更不懂为人之道,作者在文中对他的世故寡情,圆滑奸诈进行了竭力的批判。罗永明作为一个借茶谋利、以茶博名的盗世之徒,提醒我们一个不守茶道,不懂人道的人,将会永远纠缠于世俗利益之间,活得是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的。这个人物的存在,犹如清澈茶汤中的一块草芥,虽然破坏了整体茶汤的美味,但是如果没有品尝过它的苦涩,则无法领略纯粹茶叶泡出的美味。罗永明的所作所为,让读者痛恨和鄙夷,他代表着人世中那些阴暗的灵魂以及人性中丑恶的部分,体现了作家对人性的深刻体察和反思。

    《茶道无道》给我们塑造了一些真正领悟茶性精神的“茶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扛起了传统的“茶道”,与此同时,作者也注意到在淡泊宁静的茶道之中,布满了争权夺利、偷梁换柱、尔虞吾诈、欺世盗名等无形的陷阱,有无数利欲熏心的人,用欲望蔑视“茶道”,在茶道中丧失了基本的人道,正所谓“茶可载道,亦可覆道。”

    茶道精神的审视和思考

    茶,最初只是简单的日常饮品,可是后来被人们赋予了儒家的道义精神,成为高雅清洁的文化象征,喝茶也不再是单纯的解渴去乏,而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进入现代社会,茶更是成了人们抬高身价,赚取利益的幌子。在这种背景下,真正的茶道精神被扭曲,人们赋予了茶太多额外的事物,而忽略了其最初的精髓。从这种意义而言,长篇小说《茶道无道》无疑是对现代社会以及茶文化的一种深刻的反思。

    如果说小说的前半部分是在讲老一辈茶人在面对社会和人际关系时,是如何与自己的内心进行较量,保持个人独立的高风亮节。那么小说的后半部分,则更多地展示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是如何和现实利益做斗争的,茶本是一种简单的商品,可是当人们意识到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转化为商品价值时,文化便具有了金子的效应,谁拥有了文化,谁就有了身价。于是文化也被人们打造成金箔,可以贴到任何物品上,凡是贴上了文化金箔的物品,便金光璀璨,耀人眼目。廖琪正是把茶文化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来进行反思的。阅读《茶道无道》,一方面,我们能够从小说中学习到很多茶文化的知识,体会到茶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我们又通过廖琪对茶文化的反思醒悟到现代文明中功利化的毒汁是如何侵入到社会的肌体的。在商品经济和功利主义的冲击下,下半部分的故事也变得更加富有现代意味,也更加曲折。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个文化至上的时代,有多少虚假的东西凭着这文化的金箔而欺世盗名。为了搞一条茶文化街,社会各色人等纷纷跳出来表演,以发展文化为名,争权夺利,搞得乌烟瘴气,丑态百出,逼得最有文化发言权的头脑最清醒的茶专家秦凤丫最后却退出“茶文化一条街”,回山里当茶农。在这里,小说的主题在描写商业社会人性丑恶中得以升华,那就是文化不是那些上层人物和有钱人品味把玩的东西,更不是他们无度牟利的工具。当文化脱离了人民生活的土壤,就立刻会变质,开始走向文化的反面,就会出现以弘扬文化反文化的悖论。可以说,一切违反文化发展规律而想搞文化的,都会致使文化走向它的反面。真正的文化,只有在平民生活中才能存活,这才是文化。一旦被人们放到殿堂里,或者人为地搞成商业街,那是卖文化,不是发展文化。秦凤丫最后退到山里种好茶,看上去好像很被动,但实际上是一种主动。她在真正的平民生活中找回了文化的本质,找回了文化的尊严,也找到了我们对文化的敬畏之心。

    《茶道无道》里的反思不单单是茶道,而是体现对中华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审视和思考。廖琪是一个很懂茶文化的作家,但在这部小说中他并不卖弄学识,不把茶文化高雅化,以此来吓唬世人,欺世盗名。事实上,他对茶文化的反思已经升华为对整个社会文化热的一种反思,当今社会的文化热潮,很多都是出于世俗利益而打着文化幌子造出的虚假声势,这不是对文化的贡献,而是对文化本身的亵渎。如果我们的文化行为能从真正的文化角度切入,能让世人对文化的本质有重新深入的认识,那么作者的目的就完全达到,我们的社会也必将迎来“茶道有道”的清明太平的日子。

    廖琪对茶道精神和文化的反思其实对现代社会都具有一种普遍的意义。当今社会,出于世俗利益的目的而打出的各色各样的文化招牌多半都是对文化本身的一种亵渎,人们抱着利益之心,打着文化的幌子,却忽视了真正的文化。对茶文化的反思显然不是在否定这种文化,而是为了恢复文化的本真内涵。廖琪在小说中所强调的是茶道是平民的茶道,而不是达官贵人和富贵商家用来盈利的工具,现在茶馆越开越多,喝茶成为一种时尚。但很多茶馆却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将工夫茶弄得过于繁复,虚张声势,背离了工夫茶的本质。现在有的茶馆,一道茶动辄上百元,甚至上千元,还有服务员在“演示”复杂的“茶道”,那不是真正的工夫茶。正宗的工夫茶是最简单的,关键要懂得宽容放松。如作者在小说中所说的:“如果有朝一日茶变成了道中人、文人墨客、权贵豪绅的玩物,茶也就不成茶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茶,本来体现的就是一种平民化的生活方式,可是商人为了牟取暴利,政客为了赢得政绩,总是往清澈的茶汤中注入各种欲望和丑恶。茶有道,道从何来?道是根植于日常的踏实的生活中的,而不是浮浪的虚空的玩意。

    茶之道,是为和平、清雅、淡泊,小小的一片茶叶,承载着人性的美善与丑恶。内心和平静雅淡泊的,秉承了茶道和人道,内心龌龊者,则背弃了茶道也偏离了人道。《茶道无道》不仅向我们揭示了茶本身的秘密和魅力,也写出了由它而生的生活的滋味,生命的滋味,以及世道的滋味,人情人性人道,都在茶中可见端倪,在通过茶道审视人性的同时,作者还表达了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明危机的焦虑,当茶文化成为商品,茶的精神被人们批量消费,茶道的本义也就是越来越扭曲,由此也引发了“人道”危机。作者借这部小说呼吁人们还原普世、平民的“茶道”,回归传统的崇高的人格精神。只有这样,“茶道”也才会有“道”。   (作者:蕴辉)

    (廖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广东作家书画院副院长。已出版长篇小说《燃情经历》、《东方玛利亚》、《小镇纪事》、《茶道无道》等,其中《茶道无道》为中国作协国家级重点扶持项目、2011年入围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来源:《东坑》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