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停用]教育之窗 > 习作欣赏 >
在东坑踏青访古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1-05-09 15:49

    丁屋古围墙

    笔者多次经过彭屋等村,早就听说了东坑还有一座已经有500年历史的古围墙,曾在插图里面见过,一直期望着走访它,只是很久未能如愿,今年春天,终于在一个朋友的带领下,亲眼目睹并亲手触摸到了那古老的围墙。

    一个天晴气朗的早晨,朋友指着彭氏大宗祠前方的小路,说前面就是古围墙。在最熟悉的地方,却突略了最珍贵的东西,但也许那些美好的东西永远等待在一个特定的时候,让我们去发现。

    登上峰回路转的小道,只见百年古榕下石碑上刻着——围墙建立的时间:明•正德年间始建。

    相传,当时连年战乱,盗贼四起,丁屋村村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在村庄周围修筑起一道围墙,围墙原先全长1200多米,高5米,宽4米,青砖与红石相结合建筑而成,围墙顶部宽敞,人骑马可以在围墙顶小跑。

    在这段围墙的东、西、北面筑起大围门,围门之间筑有十三个炮楼,炮楼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击口,围墙顶上每隔五十米就有一个方形的墙台,墙台之间互相呼应。

    虽然现在古围墙墙体上还偶尔见到装满泥土的瓷瓦罐,岁月沉淀,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榕树枝已经攀上了坚固的围墙,给这苍老的围墙“松起了筋骨”。但我们不难想象当年古围墙的宏伟。

    沧桑、厚重而深沉。

    在光影斑驳的榕树影子里,摇曳于微风中的野菊花立于墙角,和这差点被人“遗忘”的古围墙一道,在现今最多也只能被人们记忆、回想于图片集子或是文人的笔下。

    而这一切就在那里,宁静地存在,如同一位老友,让人安宁、舒心;又如外婆唱着的歌谣,悠扬欢快。

    前行,一户院子,院门上的对联清晰可见,横批写着“春色满园”。看着从院子里“探出头”的枝叶,让人猜想这是否曾是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的富家庄院?

    一段一人高的古围墙上,被一颗苍劲的榕树分开的两所房子,在二层楼的楼顶又被一块水泥板连接成了一个整体,这座夹着榕树的水泥房子让人惊诧,这样的精致还真有待于大家前来考究它的“奇”。

    “奇”房子前面的转弯处,映进眼帘的是一块土坡。

    色调突然间清新起来,小土坡上零星地散布着天然的野芋头,棕色表皮上“破”出了新芽,让人不禁想去碰一下它,朋友说:“这种芋头会让人皮肤发痒的。”原来大自然的植物有自己的脾性,不是随便能给人碰的。

    我们惊讶于野芋头的顽强,哪怕是在无人理睬的偏僻地带,也能汲取天地精华,不断地发展长成,绽放出毫无浮色的魅力。这也许更体现出了大自然包容万物的胸怀。

    土坡上四叶草正释放着幸运密码,亟待我们发现。听孩童说过一种趣味的解释:四叶草的每一片叶子都有意义,分别代表着健康、幸运、财富、爱情,能找到四叶草的人代表了幸运。虽然满坡上都是三叶草,幸运藏了草丛中,但更藏在了我们的找寻中。

    丁屋旧村落群

    走过尘封于岁月中的古墙,感受着这份宁静,让人愈走愈不想离开。但是好奇心让我们继续前行。

    身处于丁屋旧村西门老屋群中,这里有很多铺着青石砖的巷子,巷道经过千百年的洗礼,亮堂堂的;巷道两旁的古屋墙体不同程度地变了颜色,让我们偶尔看到生机的是墙头上长的旺盛极了的鱼骨草,一直垂落到了门眉上。

    深入进古村落,一口由红石砌成的古井让人驻足停留,眼前出现古井中影出的人,更显出周围一切的静寂。

    家家户户的木门上隐约写着“忠于毛主席”的红色印刷体大字,仿佛让人恍入一幕幕当年大家手拿红旗,传唱红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激情燃烧岁月的电影画面中。在这些仅存的历史“介质”面前,顿时让人肃然起敬。

    走尽小巷,一户人家门口,正燃烧着香塔,只见一位留着仙人白眉的“百忆公”笑容可掬地悠闲走出,招呼我们进屋小憩。旧围多是空房子,能见到人的不多,我们也欣然接受邀请,走进老屋。

    屋内是旧时流行的开小天窗带阁楼的设计。这种老屋格外的凉快。

    坐在长椅上的阿婆正在剪纸,她将各色剪好的花形黏在纸上,听她说做的是元宝,将在清明或是盂蓝节这样的日子出售的。

    阿婆还说,旧围已经没有什么人住了,他们老俩口白天来这里转转,晚上就搬回新建的家中与子女住在一起。关于那些家家户户门上的“忠于毛主席”的红字,则都是文革时期留下来的。

    结束了丁屋旧村落群之行后,上次匆匆经过的丁屋祠堂以及祠堂前面半月湾状的水塘,更加凸显了出来,别具特色。

    这时,仿佛探秘者完成了一件大事情一样,让人浑身轻松。但让我想起的是石排的李氏古围建筑群落,对比起来,就感到这里与其有相似之处,丁屋旧村落群仿佛石排古围建筑群落的缩小版本,而且更为精致。

    再游彭氏大宗祠

    再细细地计算彭氏大宗祠门前的红石数目,左边为五柱,右边亦然;再观看红石麒麟、琇石门墩、祠堂大门门神,龙凤柱……这一切仿佛比起以前更加精致了。

    直面这些不再多得的文物古迹,它们已是现代人回归的起点。

    文物古迹成了文化的载体,成了文化的聚集处。

    由彭氏大宗祠,我们能想见这一个村的文化积淀,更易见的是一个镇的人文积淀。

    对于那些尚未被人重视的名祠堂名古迹,不是一次性地发掘,而是要沉下心来,耐心地进行考究,突出它们的意义与价值。

    古迹难得,它们应该引起我们的加倍珍惜,不是走过场地随便看看说说,不是浮于表面的只给它们一些存在的空间,而是在研究这些文化古迹的价值所在时,让这些历史沉淀更好地绽放出它的文化光彩。   (作者:刘丽莎)

来源:《东坑》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