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 > 家教锦囊 >
父母不接受我的观点怎么办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3-07-10 10:34
    当我们与父母对某一事物的观点不一致,而父母又不肯改变自已意见的时候,在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生气;或者与父母唇枪舌剑,据理力争;或者拂袖而去,不理不睬。我们很少能平心静气地想一想,父母为什么有不同意见,甚至不知道父母的本意是什么。
   
    一般说来,一个人年纪越大,人生经验越多,对问题的考虑就越周到。当然,与此同时,也容易形成僵化保守的看法,甚至产生偏见。而年轻人的经历相对较少,思想上还没有形成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考虑问题也比较灵活。但是,年轻人又由于生活阅历不够,考虑问题时,容易失之片面、肤浅。如果你与父母都能认识到两代人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并努力理解对方意见中的合理成分,你和父母不但能够“化干戈为玉帛”,而且还会从对方那里得到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往往与他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状况有关。因此,了解父母的个人经历,你才会理解父母。你可以心平气和地想一想,父母的看法究竟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观点很有道理,那么,也同样看一看父母的意见是否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最好首先肯定父母观点中有道理的地方,然后再申诉自己的意见。即使你认为父母的观点完全不对,也不应用挖苦和顶撞的语气对父母粗暴,甚至怒吼,以免伤害父母。缺乏尊重的态度不仅会使父母拒绝改变固执之见,而且还会在你与父母的心中埋下彼此疏远甚至对立的隐患。
   
    当父母与你观点不一致时,最好的办法是控制自己冲动的情绪,等冷静下来,再谈问题。如果你实在不能控制自己,最好找个借口离开现场,先把这个话题放到一边,等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谈。
   
    如果你与父母中的一方关系较为融洽,可以先和他(她)讨论这个问题,说服了他(她)之后,再请他(她)去说服另一方,其效果比你硬顶好得多。
   
    另外,你还可以适时邀请一两个好朋友到家里来讨论这个问题,让你的好友发表他们的意见,届时也请你的父母参加讨论。如果父母知道你与同龄的孩子都有类似的想法和意见,就容易理解并接受你的意见。因为父母与你的朋友没有习以为常的那种家长作风,可能比较客观地听取“外人”的意见。
   
    最后,你还要牢记,和你一样,父母有坚持自己意见的权利,也有权表达不愉快的情绪。作为子女,你应该尊重他们这种权利,这样他们才会尊重你的权利。在与父母商讨的过程中要切记:相互让步是必需的,而且,子女应多作让步。

    说孩子“笨”是愚昧的教育方式

    孩子的发展是不均匀的,有快有慢。快的因适应了教师和家长的思维频率,就会得到大人们的赞赏,至少是不会遭到嘲讽。慢的就不一样了,会经常地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你真笨,你怎么这么笨呢?这已经成为了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者对待“笨”孩子们常用的语言,成为了一种教育现象。成为教育现象的教育方法并非就是有效的,教育者把它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时候,觉得很有成就感,似乎再没有比这样的语言更解气的了。但如果把它作为一种错误的教育行为时,那就成为了教育者罪状。做教师的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这是对孩子的侮辱,是教育者的愚昧。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会对某些事物的反应显得迟钝,这和孩子的天赋有关,也和孩子接受事物的快慢有关。比如,孩子回答问题不着边际、做事丢三落四的、写作业看一笔写一笔、不会跳绳、不会拍球……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却使得教师和许多家长束手无策,大多数时候采用“你真笨”这样简单的语言去回敬孩子。

    这种简单地把孩子对某些事物的反应迟钝归咎为孩子比较笨,是不可取的。其实这些孩子只是存在一些学习能力的问题,如果能得到适当、系统的训练,他们的学习能力肯定会上升。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有暂时的理解障碍,对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在理解上可能会和成人有较大的差距。出现学习能力障碍的孩子均是在视知觉、听知觉、运动系统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的。具体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把近似的符号看错、语言能力发展迟缓等等。对待这样的孩子教师和家长都要有耐心,要找准孩子存在的问题,鼓励、激励孩子克服障碍,建立信心,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否则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

    教育是有延迟性的,是一个知道、消化、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学会等待,要有耐心地去观察学生的发展变化,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下结论。任何事情也都是要看效果的,用“你真笨,你怎么这么笨呢”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是愚昧的,造成的后果也是无法估量的。

    过高期望反让孩子自卑

    同事的女儿楚楚,现在读小学四年级,从上小学到三年级,楚楚一直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成绩很优秀。一次,楚楚数学考试考了95分,排在班上第三名。可是回家后,妈妈却很生气,恶狠狠地说:“你们班那个李小萌,考了99分哪……你太让我失望了。”面对妈妈的数落,楚楚憋着一肚子委屈,眼泪汪汪的,却不敢顶嘴。
   
    在妈妈过高的期许之下,楚楚在学习上丝毫不敢怠慢。可是渐渐地,不知道为什么,楚楚的学习成绩竟明显下降,对学习产生了很深的畏惧心理和厌倦情绪。妈妈对此惊愕不已,怀疑孩子是否脑子出了什么问题。
   
    点评
   
    过高的期望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祸首
   
    孩子学习好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一些家长因为没有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导致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无视孩子的感受
   
    孩子取得这样的成绩,孩子很高兴,家长应该表扬才对。家长应该这样说:“真了不起,给妈妈说说你的秘诀是什么?”受到鼓励的孩子才会更有信心,更加努力。
建议:凡是孩子取得成绩,有高兴的事情时,家长要学会表达同感。如说:“是吗?”“太好了!”“你真行!”永远不要打击孩子或者和孩子的情绪唱反调。否则,以后孩子不会再向家长汇报自己的情况了。
   
    二、不恰当的比较
   
    许多家长在孩子取得成绩时,不但不表扬,反而拿同学的优势和孩子的弱项比。这样做的结果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自卑心理。
   
    建议:孩子学习有进步,家长在表达高兴、鼓励孩子的同时,要这样说:“给妈妈说说,这次进步这么大,你是怎么做的?”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提醒孩子及时总结经验,和孩子的过去比较。只要孩子努力了,今天比过去好,明天比今天有进步,就要表达高兴的情绪。
   
    三、过高的期望值
   
    无论孩子取得多么好的成绩,家长表达的总是不满意,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形成焦虑症状。经常见到因为家长过高的期望导致孩子出现焦虑症状,学业成绩下降,小学生表现为情绪和行为问题,中学以后可能成为心理疾病患者的候选人。
   
    建议:家长降低期望值,改变教育方法。记住:孩子的好行为是夸出来的。对孩子多一点鼓励和表扬,少一些指责。这位家长需尽快带着孩子寻求心理辅导。
教育孩子的10个最佳时机

  
    1、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开始或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会有一种新的意识、新的能力,此时家长因势利导,当会“旗开得胜。”

    2、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3、孩子感受委屈的时候。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了。

    4、老师来访的时候。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指出孩子的缺点,不宜单纯地“告状”。

    5、孩子有困难或遭遇失败的时候。家长不应训斥,而应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予点拨,帮其走出“困境”。

    6、孩子有较大过失的时候。这时家长的理解、同情、体谅是孩子最需要的,很多时候,循循善诱能收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7、孩子对某些事物怀有浓厚兴趣的时候。家长应积极支持、鼓励,用兴趣推动孩子去寻求知识,激励孩子深入钻研。

    8、有较大集体活动的时候。这是教育孩子遵守纪律,为集体争光,培养集体观念的极好时机。

    9、他人取得成绩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暗下决心“我也要做出成绩”,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提出适当目标要求,使其一时热情变为持久的行动。

    10、外出作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候。一般的孩子都喜欢听好话,不愿在别人面前现丑,所以这时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客人面前“揭短”,多谈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恰当提出希望。

    聪明父母只需教孩子三件事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激励、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影响亲子沟通的三个重要因素

    至少有3个重要的因素会直接影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这3个因素是:  

    1.父母怎样认知、解释孩子的行为表现会影响父母也孩子的沟通。  

    父母务必把孩子真正放在这个年龄群体的背景上去认知他的行为表现。你不要与邻家的孩子过分攀比,因为即使同一年龄的孩子,发展的个别差异也是很大的。另外,同一个孩子,本身各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一个6岁的男孩,他的智力可能已达到7岁,而个性成熟却不到5岁。或许,他会是一个聪明的淘气包,但这仍属正常范围。重要的是指导孩子从他自己的起点,按照他自己的速度发展。任何拔苗助长的企图都只能适得其反。“攀比”不可,还因为“攀比”的结果往往使家长首先产生挫折、焦虑,从而使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沟能”过程中,不能保持平和的心境,而“气不打一处来”。结果必然陷入破坏性的沟通!  

    2.父母的自我状况会影响与孩子的沟通。  

    这些自我状况,包括你的自我价值、你从小成长的环境、你的婚姻状况、你的理想、你的欲求,特别是你即时的情绪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等等。如果把一个人的“自我状态”比作一只“坛子”,那么,你的“坛子”里装的是什么,会影响你的和你的孩子、你和你的家人沟通。尤其要留意,当你的情绪不好,或身体疲惫时,你会无意放大孩子的过错。所以,随时注意清理自己的“坛子”里的东西,丢弃破碎物,是促成亲子之间,家人之间良好沟通的前提。  

    3.家庭中成年人之间的沟通状况,尤其是夫妻之间的沟通状况会影响与孩子的沟通。  

    一般而言,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模式”来自于你们家庭沟通模式的潜移默化影响。无声沟通行动远比有声的沟通语言更有效。如果你教育孩子要尊敬父母(或母亲),那么丈夫(或妻子)在你心中的分量有多重,父亲(或母亲)在孩子的心目中分量也有多重!

    无疑,亲子沟通,父母是主导者,是示范者。孩子怎样与人交往,归根结底,亲子沟通,家人沟通,是一个最具有根本性影响的因素。当然,如果你对自己“拙劣的沟通”不满,那不完全是你的错,你成长的家庭,你的父母同样对你负有责任。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必再去追究上一代的责任。重要的是从你这一代开始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亲子沟通。你不妨从我介绍的亲子良好沟通的原则开始做起。只要你认真去学,坚持去做,你和你的家长,你和你的孩子的关系就会发生明显的改善。从中你将发现,你的家庭变了,变得温馨,变得明朗了;你的孩子变了,变得通情达理了,变得好说话了。家庭的温馨和亲子良好的沟能,必能取得对孩子教育的良好效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李晓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