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文化工作 >
关于实施文化促进战略的思虑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09-06-05 09:55

——市委党校文化科技教研室主任、文化学者刘建中访谈 

    过去五年,东莞成功地实施了城市带动战略,使东莞城市面貌呈现出令人骄傲的新气象。未来五年如何?文化学者、东莞市委党校副教授刘建中认为,“十一五”期间,东莞在继续推进城市带动战略的同时,将更为重视东莞城市的内涵建设——

    记者:请您谈谈对东莞过去五年的文化印象。

    刘建中:东莞过去五年,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成就都非常令人骄傲。从“一网两区三张牌”思路的提出到“一城三创五争先”战略目标的确立,从“一年一大步”的具体行动到“五年见新城”宏伟目标的基本实现,从“三现代”教育活动到打造“三城”(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工程,不仅让我们这些生活其中的东莞人自豪不已,就是东莞以外的人到东莞来,也是感慨万千,为之惊叹的。东莞的城市建设是一个奇迹。而认真思考东莞变化之中的文化因素,更是一个令学者赞叹不已的话题。我们可以这样说,东莞十五期间的变化以至东莞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与其说是一种经济的物质的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这种文化现象,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

    记者:有人说东莞的魅力只是一种经济的或物质的魅力,与文化无关。您认为是这样吗?

    刘建中:经济是城市的基础,物质是城市的载体。说东莞魅力是经济的、物质的,这话是对的。但我以为东莞魅力也是文化的。因为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的基因,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动力。一个城市,能够十年二十年高速发展、持续发展,除了经济的物质的因素起作用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却容易被人忽略或看轻的因素,就是文化因素。试想一下,东莞人没有机遇意识,能抓住“三来一补”的契机吗?如果东莞人没有开放意识,能让那么多的外资企业进莞吗?如果东莞人没有开拓意识,东莞能有那么多大气魄的基础设施建设吗?东莞人没有世界眼光,谈得上想问题办事情和国际接轨吗?如果东莞人没有创新意识,东莞能成为拥有全国许多个“第一”的成就吗?所以我认为,是东莞文化造就了东莞的今天。东莞的魅力九九归一,根本的魅力是文化的魅力。只是这种意识还没有完全成为东莞人的普遍共识。但大家迟早会接受的。这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做持续不断的研究、发掘、整理和弘扬工作。

    记者:您认为东莞“十五”期间文化建设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刘建中:简明地说,我认为东莞“十五”期间的文化建设起码有十点可以总结。一是文化立市的意识深入人心。开始我市提“一网两区三张牌”,一网,是打造东莞现代国际制造业名城的交通网络;两区,指的是现在的城区和松山湖科技开发区;三张牌指的是城市牌、外资牌和民营牌。后来作为战略目标,提出了“一城三创五争先”,一城的解说没有变,三创,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能力,创新发展环境;五争先,指的是在经济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生态建设方面争先。不仅加重了文化的份量而且进一步提出了文化新城建设的理念。通过近年的文化宣传、文化造势,全市从文化觉醒转向文化自觉,重视文化建设的人越来越多,从上到下,蔚成风气。二是文化投资加大。各级政府部门愿意花本钱搞文化,民间投资文化事业的热情也空前高涨。三是文化基础设施良好。一大批新的、上档次、有规模的文化广场、文化中心、图书馆、影院、学院涌现出来,不仅在全省叫响,而且全国一流。四是文化品牌工程出现好的开端。莞城的《文化周末》经过精心打造,已经成为具有很强带动力的品牌。除此之外,各镇区都相继出现了自己的品牌,如东坑的“二月二卖身节”。五是文化资源得到重视和发掘。南社古村落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成功就是一例。六是文化产业开始起步。从中国歌舞团东莞分团的成立到玉兰大剧院的落成,构成了新的产业模式。七是文化活动高潮迭起。“天天有节目”成为新时尚。八是文化体制改革破冰开舰。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社会办文化形成热潮。九是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十是文化精神得到重视。东莞精神的新概括家喻户晓,成为新城市建设的精神动力。

    记者:在未来的五年中,您认为东莞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什么地方?

    刘建中:这是一个大问题。需要站在世界发展、时代发展和全国发展的大局来思考。东莞的领导层对此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和回答。这就是佟星同志在全市创建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上所讲的:“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城市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国际国内发展的大趋势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竞争力强弱,不仅看经济,更要看文化。从目前东莞的实际出发,我认为未来五年的发展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市民素质上来,放在提高文明程度上来。在继续实施城市带动战略的同时,要着力于文化促进战略的实施。一个城市,文化跟不上去,或迟或早地要拖经济社会的后腿。目前东莞的经济是长足发展的,如果文化建设再跟上来,东莞的实力就会更加增强。

    记者:您认为,实施文化促进战略要做哪些工作?

    刘建中:一要从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入手,在培育东莞城市精神上下功夫;二要从文化设施、文化投入、文化机制和文化产业上入手,在提升东莞文化形象上下功夫。这两个方面,一是软件,一是硬件。东莞文化的硬件有良好的开端。如何发挥硬件的长效机制,需要好好研究。软件方面,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不是立马见效的,但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做。一要普及大众文化,让文化成为全体市民的切实需求;二要发展高雅文化,让全体市民有高品位的文化追求和文化享受;三要倡导包容文化,善于吸收和融合来自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地方文化,让东莞文化成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四要培育特色文化,要发掘、整合东莞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利用,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东莞特色的文化。一个城市要有一个城市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更多的是文化上的特点。

    记者:您认为东莞目前的文化有没有自己的特色?

    刘建中:东莞的文化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只是没有被人们重视总结和归纳罢了。比如东莞人什么都敢吃就是一个特点,历史上东莞穷,遇上啥吃啥。这就吃出了一种精神,敢为天下先,敢啖头道汤。比如东莞人接受新思想快,近代革命史从东莞发端不是偶然的,现代历史上出现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是偶然的,“三来一补”等改革开放时代的许多国内“第一”出现在东莞也不是偶然的,它都有一个文化基因在起作用的问题。还有东莞人的经商意识、务实风气也是值得研究的文化方面。许多事情别人干不成,东莞人能干成。为什么?敢想,想到就敢干。我认为东莞人有东莞人的精神。这种精神要总结,要宣传,要发扬。东莞的城市在发展变化,东莞人的城市精神是什么?和传统的人文精神有什么不同?前两年我们进行过讨论,但还需要深入。我觉得,东莞古代文化的特色是务实、经商、敢创、包容,东莞新文化的特色应是兼容、杂交、创新、求和。最近,市委宣传部将组织又一轮东莞精神的大讨论,我们不妨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

    记者:您是我市党校文化教研工作者,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您做作为文化工作者之一,为彰显东莞文化魅力所做的工作?

    刘建中:说起来不大好意思,因为和我的文化工作同事们相比,我做得很不够。但有一点,愿意汇报并请教。一是不忘自己的工作使命,努力争当先进文化的宣传者。配合东莞市民道德素质教育,我参与编写了《东莞市民道德劝言》工作,并围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主题在《东莞日报》连载了十篇杂谈文章,在其他报刊发表了《公民道德歌》,还编辑出版了以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家教歌诀300首》(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为机关单位开设了公民道德讲座;为党员干部开设了《共产党员要成为道德建设的模范》讲座。二是加强文化调研,为东莞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近来我和文化教研组的林举英副教授深入各镇区进行文化调研,发现和发掘东莞文化资源并加以分析整理,先后写出了《我市社区文化的思考》《南社古村落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利用》《茶山自来水公司企业文化给我们的启示》等十多篇文章,其中关于南社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文章,被市政协、市文化局、市政研室等多家采用。三是开设文化专题课,增强和提高学员对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先后开设的专题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弘扬和培育东莞精神,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中西文化比较》《公务礼仪》《东莞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战略》等。四是参与《东莞党校》校刊的编辑工作,力争使其成为宣传文化成就、高扬人文精神的一份理论刊物。目前,该刊在东莞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文/图   丹 竹)

来源:《东坑》周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