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本土人文 >
“卖身节”:农耕文明的背影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23-02-22 10:41
    在中国的南方,有一个美丽的风情小镇,她的名字叫东坑。东坑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中部,面积仅23.8平方公里,是全市最小的镇级行政区域之一,但名气却如雷贯耳,最著名的要算省级非遗“卖身节”。中央电视台7套一档三十分钟的文化品牌栏目《乡土》,曾派出专门的摄制组来东坑镇拍摄民俗专题片播放,“卖身节”随之扬名大江南北。连央视都看好“卖身节”,体现了“卖身节”民俗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

    “卖身”这个词语,初听之下,颇多歧义,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操皮肉买卖之女子“卖身”,一些国外的朋友曾问过我,是不是东坑镇的风尘女子特别多?答曰:非也,此“卖身”非彼“卖身”。事实上,东坑镇是一个农耕文化保存非常完好的小镇,“卖身节”和人们所说的“卖身”根本风马牛不相及。在这里,“卖”为受雇请之意;而“身”者,乃劳力也。“卖身”就是出卖劳动力的意思,“卖身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一种民间风俗。透过“卖身节”,我们可以遥望到远去的农耕文明的背影和细碎的时光切片。

    溯源东坑的“卖身节”,最初发端于东坑塘唇村,当年远近闻名的富豪卢氏第十五世祖卢龙广,赶着清明之前开耕,择于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 这一良辰吉日,在塘唇村前贴出雇请农耕长工之启事,而“求职者”云集。从那以后,约定俗成,没有田地的青壮年在“二月初二”这天,坐在塘唇村前的围篱上,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等待地主富豪雇请,以示“卖身”。久而久之,各乡贫苦的人家,都携着儿子来这里找寻雇主,而各处的雇主,也就来这里找寻雇童了。如果大家谈得拢,那雇童就跟那雇主回家去做工,那些雇童的工作,总离不了耕田看牛这几种,除了赚得饭吃之外,完全没有工钱,只是到了年尾的时候,由雇主给他一套新衣服和一双鞋,就算报酬了,所以叫做“卖身”。 一旦合约讲成,雇主请雇农上茶馆吃饭。雇农“卖”了身,得了定金,当年工作有着落、生活有着落,也就在墟上买些农具、日常用品,以示对自己卖劳力成功的庆贺,这就是“卖身节”的原始来历。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劳动产生的神话和想象也出现了。东坑镇的“卖身节”有了很多传说,传说天上仙人下凡,到东坑观看“卖身”,并行善事、普度众生云云,一个寻常农耕故事变成了神乎其神。在如《曲磨臂》《直鱼钩》《金色的锄头》《“东仔”故事》《糖不甩》《连天阴天、天必半晴》等诸多的神话故事中,不难看出已经将劳动宗教化,人民信仰和敬仰劳动之神,信仰劳动创造生命和他们的生活。同时从“卖身节”上,我们充分看到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和虔诚。因此,“卖身节”,又有“遇仙节”之称。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都到东坑来,为卖身,为遇仙,为生活,为幸福。小河岸边、木桥两侧,人山人海,商贾云集。远者从水路乘船以至,近者周边乡人步行而来,都说要遇仙。节罢返回,人们都买一件物品带回去,以示遇到了仙人,以示好运。明清以来,延绵至今。

    “卖身节” 在嬗变过程中,经历了由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由于名字稍嫌不雅,所以这个节日的命名历经沧桑,除了“卖身节”“遇仙节”之外,解放初期因政治需要,一度改名为“翻身节”。改革开放以来,“卖身节”一直体现着人们从物质生活需求到精神生活需求的演变。由于该节一直与“雨水”有关,历年来节日当天必定“半晴半雨”。水者财也,人皆向往之,故近十年来,每逢“卖身节”那天,游人中的年轻男女,总爱在大街小巷用玩具水枪互相“洒吉祥之水”,寄寓出门遇贵人之意。可以说射水狂欢是“卖身节”的主轴戏,各地的游客大部分都是为射水活动而来,故此节被游人冠以“射水节”“欢乐节”等美名。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春耕芒种伊始之际,崇尚勤劳致富的人们,无论如何都要来东坑“卖身”祈福、“遇仙”趁乐,动辄数十万人,他们都希望在这一天,“卖掉衰身,买回好运”,“射一身吉祥水,祈祷一年好运”。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东莞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延续了岭南400多年的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自己的节日,是欢乐的节日,近年来更被历史学家美誉为中国民间流传最早的“劳力集市”。这个古时的“人才市场”,一直传承了“古时卖身、今日创业”的独特内涵,彰显着“劳动成才、创业致富、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如今,“卖身节”已经从东坑先民最初简单的出卖劳力的活动,逐渐演化为融政治、经济、文化、情感、心理疏导于一体的盛大节日,并且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使本来艰苦沉重的劳动,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短短的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东莞已经从农耕古县摇身一变成为制造业名城,如今我们已经看不到旧时“卖身”养家的窘迫身影和俯身躬耕的劳动姿势,我们看到的只是满城的欢悦和祝福。民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在人类历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它是一条精神的纽带,攒掇起民族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最终归依。“卖身节”民俗犹如一曲农耕文明的挽歌,无意为都市提供一个美好的他者想象,仿佛召唤我们回归乡土、回归自然。(文 / 白玉)
来源:《东坑》报 编辑:李晓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