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本土人文 >
丁屋丁氏的始祖墓及丁氏的文化贡献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2-08-02 10:12
      一、丁氏始祖及其墓

      丁屋丁氏家族原是南雄保昌县丁家洞人。宋朝乾德(963-968)年间,丁迪隆带领族人迁到东莞距城四十里的文顺乡,肇置产业。

      到二十二世孙丁松确,居于琥珀坑周坑,后入居上阁坊,即今东坑镇丁屋村一带。他开基创业,命子丁恺修撰家谱。丁松确为入莞始祖。

      丁松确(1346-1429)字茂坚,号雪村。《丁氏族谱》有云:

      雪村公以上源流甚远,而开创琥珀坑者,是雪村公也。明洪武五年五月五日午时立围,至今衣冠藩衍。

      始姐丁确松的墓今仍保存于丁屋村的一条水泥路侧,至今还很完整。墓经丁氏子孙重修,有墓表、墓志铭各一。

      墓表为《雪村处士丁公墓表》,明东莞厚街人陈琏撰,松确子丁恺等立石。陈琏(1370-1454),是明代东莞一位大家,政声、文誉,在封建社会,东莞人物,少有其比。这块碑除了开头几行的文字清楚可读外,每行都有人为的毁坏,不可辨读。另一块是《雪村处士丁公墓志铭》,撰者姓名已被凿去,只知他是明嘉靖间人,官湖广布政司。我怀疑是茶山人钟云瑞,详见本文【附录二】。尾署“玄孙溥本充等重修”。这块碑保存比《墓表》好得多,虽亦有数处损毁,但大部分文字都清晰。两碑大小相同,高73cm ,宽44cm,二十行,行四十二字。

      两碑文对丁屋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其中《雪村处士丁公墓表》的作者陈琏,是东莞历史上著名的文豪,偏偏《雪村处士丁公墓表》不见于他的文集《琴轩集》,是一篇重要佚文。《雪村处士丁公墓志铭》的作者如果真如笔者考证那样是茶山人钟云瑞的话,钟云瑞的《黄山集》也是散佚不存的,那么此碑文也是一篇重要的佚文。现将碑文附录于后,以保存史料。

      丁松确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方乱世。元末,他曾当过博罗簿尉、义兵千户等职。元亡,他归隐田园,躬耕垅亩,足迹不入城市,以课童耕田为乐。他自己很勤俭节约,对待友朋邻里则十分慷慨豪爽。对家乡文化事业十分重视,他曾建立义塾,请来名师,教育族里子弟。这对丁氏后人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他年过八十之时,“深惧谱牒毁逸,罔以贻示后昆,乃令长子恺取爱松所叙者,续而成之。曰《丁氏家谱》”(见陈琏《丁氏家谱序》)。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材料。

      明洪武辛酉(1381)年间,苏友兴劫掠乡里,村民望风四遁。丁松确对乡民晓以大义,不肯离开,为苏友兴部下所捕,胁以刀剑。他不屈不挠。官兵击溃苏众,丁松确带领群众向总兵官诉明实情,得以放归,数百家赖以存活。这些都是丁氏始祖丁松确对乡邦的贡献。

      【附录一】

      雪村处士丁公墓表


      掌国子监事嘉议大夫通政司通政使同邑陈琏撰

      公讳松确,别号雪村,姓丁氏,世为南雄保昌人。宋乾德中,讳迪隆者始迁居东莞文顺乡。先世仕而显者有若留守节判〔一〕巨源、令录军巡哲、节度观察使楫、朝奉郎琼,皆卓然可称者。曾太父麟、太父瑞皆以行义称于乡邑。父礼,字用和,任德庆州同知;母孺人叶氏。

      公自幼读书,敦礼义,富才识,有志操。事亲以孝,待人以诚。当元季至(创志按:“至”,疑为“至元”)中尝为博罗簿尉,历帅府义兵千户。及国朝囗岭南。遂归隐,理旧业,自是足迹不复〔二〕至城府。日课童仆,治农圃,自供赋税与祀先、待宾外,一毫不妄费,然或囗囗囗囗则囗之无吝色。尝建义塾,延名师以教族里子弟。有求修建给者,则资助之。

      洪武辛酉,贼人苏友兴囗囗乡邑,胁囗囗众。公囗谕囗囗囗吾乡囗素号囗囗,不可陷于不义〔三〕。囗囗囗囗囗人心始安。贼果至。被执,胁囗囗囗囗囗囗贼徒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乃击之营中。不逾囗,总兵囗南雄侯赵公至。贼众溃散。遂率同系者诉辕门〔四〕,侯义之,囗囗囗囗归。以囗囗囗囗囗以全活者数百余家〔五〕。

      居常语子以晦庵先生不自弃囗囗囗,以故众子皆克囗治生囗囗囗囗悉以田囗分囗囗曰:“汝曹各思囗囗囗徒囗我也。”日安甘旨之举,庞眉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知其为有德囗囗囗囗囗诸子孙复求合食。公曰:“囗囗囗果能如囗囗囗旦夕瞋目无囗囗矣。”遂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子亦眷眷囗囗囗囗囗言毕而逝。

      先生生元至正丙戌十二月十七日,卒于今宣德己酉七月二日,享寿八十有四〔六〕。娶叶氏、陈氏,子〔七〕男五人:守安、守真、守成、守端、守彝。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孙男十二人:辉、耀、烽、焯、焕、熺、灿、燫、炬、焻、燉、烘。曾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之原。

      守安兄弟痛惟公潜德弗昭,乃具行囗囗囗囗囗不朽,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生而有囗,殁而有传,既享寿龄,复得吉兆以窀穸囗可无憾囗囗公囗行固囗囗取囗。时囗申十囗日丙囗。

      男守安等立石。

      【注】

      〔一〕留守节判:原碑己剥落,作“囗囗节囗”,据《丁氏家谱》补。
      〔二〕不复:原碑己剥落,据《雪村处士丁公墓志铭》补。
      〔三〕于不义:原碑己剥落,据《雪村处士丁公墓志铭》补。
      〔四〕同系者诉辕门:原碑己剥落,作“囗囗囗囗辕囗”,据《雪村处士丁公墓志铭》补。
      〔五〕数百余家:原碑己剥落,据《雪村处士丁公墓志铭》补。
      〔六〕“戌十二月”至“八十有四”:原碑己剥落,据《丁氏家谱》补。
      〔七〕子:原碑己剥落,据《雪村处士丁公墓志铭》补。

      【附录二】

      雪村处士丁公墓志铭


      赐进士朝议大夫湖广布政司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撰

      嘉靖己未冬,磊斋丁囗囗囗囗囗囗雪村公之额,请余志之。余囗政君曰:“雪村公生于元至正丙戌〔一〕十二月十七日,卒于今宣德己酉七月囗囗囗囗囗囗年冬十二月葬于塘尾辛戌向之原,年八十有四。自卒葬至今几二百年,于世系为高祖。”余闻之,曰:“若是囗囗哉,而志不及,何也?”囗曰:“非然也,有琴轩陈囗之表在也。”余曰:“既表矣,又奚志为?”君曰:“闻之欧阳公囗囗囗囗囗不如志之囗藏诸囗囗之为囗囗囗囗尝拜扫于墓,是其戚久就亏,恻然不宁,是故请耳。”余曰:“囗囗斯孝子慈孙之志也。古者不修囗囗囗也,君知慎之矣!余恶于辞。”

      公姓丁氏,讳松确。雅不喜混俗,慕清白,遂号曰雪村。世为南雄保昌人,乾德中讳迪隆者始迁居东莞之文顺乡。至当公元季,尝为博罗簿尉、义兵千户。

      及国朝统一,遂归隐,躬耕垅亩,不入城市,丰殖囗饶囗囗(创志按:此字仅余一半,作“身”,另一半已剥落。)囗囗惟囗囗裕囗仪囗囗囗训囗囗囗同居合食之义闻于乡邑。建义塾,宗朱文公之教,以启迪族里子弟,助其束修囗囗其余周邻里之贫之囗。

      洪武辛酉岁,流贼掠乡邑,乡人望风遁。公独谕以为不可陷于不义。贼随至。被执。胁以兵,不屈。贼不忍囗囗囗囗。未几,总兵赵侯至。率同系者诉辕门,侯义之,给榜遣归,保障乡土。赖全活者数百余家。凡此皆其囗德囗义之在人者可纪也。

      曾大父麟、大父瑞,皆以善闻。父礼,任德庆州同知,母叶氏。娶叶氏、陈氏。子男五人:守安、守真、守诚、守端、守彝;女四人,媚莫性养、吴彦华、李处逊;孙男十二人:辉、耀、烽、焯、焕、熺、灿、炬、??、燉、烘、燫。景泰癸酉举人。曾孙男四人:谔、诜、诩,成化乙酉举人,详,成化戊子举人。由曾高而上,有所谓节判、观察、朝奉皆名称见于陈公囗囗表者众也。

      铭曰:有尉雪村,萧洒清平。隐居求志,宠辱不尺。力穑躬稼,百室充盈。同居合食,义闻仁声。延师义塾,乡党囗囗。赈贫恤困,惠泽流行。庆余善积,子孙囗囗。春秋匪懈,拱护囗茔。后如有信,视此刻铭。

      时大明嘉靖庚申岁六月吉旦。

      玄孙溥本充等重修。

      【注】

      〔一〕元至正丙戌:原碑已剥落,今据《丁氏家谱》补。
      (以上两碑文均据丁屋村雪村处士丁公墓前原石抄录。原石大小相同,高73cm,宽44cm,二十行,行四十二字。损毁处数其字数,代以空方。)

      附记:

      《雪村处士丁公墓志铭》因原碑损毁,撰人名氏不详。仅知其人嘉靖间官湖广布政司,而考诸原碑,于“布政司”与“撰”之间有八字,除姓名外尚有五或六字。然则其人官不止或非布政司耶?

      今按〔民国〕《东莞县志》卷五四《丁松确传》据《钟黄山文集》修,《传》云:“雅不喜混俗,慕清白,自号曰雪村。”《墓志铭》除“自”作“遂”,全同。此语不见于陈琏撰《雪村处士丁公墓表》。又〔民国〕《东莞县志》卷四四《选举一》有丁松确云:“博罗县尉,义兵千户。”注云“据《钟黄山文集》”。故疑《墓志铭》撰写人乃著有《黄山集》之钟云瑞。钟云瑞,茶山人,嘉靖间官湖广右参议。〔民国〕《东莞县志》卷五七有传。

      原碑所损毁八字或可拟补为“右参议同邑钟云瑞”。惜《黄山集》不传,无以查考。今附记于此,方家大雅,幸垂教焉。

      二、丁氏族人在文化上的贡献

      丁屋丁氏自丁松确立村以来,后人的发展也颇多可记述之处,尤其在文化事业方面的贡献比较突出。[民国]《东莞县志•艺文略》著录了丁氏后人两本诗集。一本是丁恒《菊庄集》,另一本是丁翊《马山诗集》。作为一个村,被县的地方记著录两本诗集,足见这个地方的文化发展不同一般。

      丁翊是丁松确玄孙,字士敏,号马山,成化元年(1465)举人,官信丰县(今江西省信丰县)知县。诗集已佚去。

      丁恒,丁松确第五子,字守彝,号菊庄,未仕。他的《菊庄集》,[民国]《东莞县志》据[雍正]《东莞县志》著录。《丁氏家谱》里收其八首,《东莞诗录》里收其五首。一首重见,实存十二首。另在其他诗集搜得一联,合共十二首半。今笔者辑校为《丁恒佚诗》附录于后。
丁恒去世后,友人悼之以诗。丁恒次子丁廉编成一帙,请翰林院编修、承事郎丘浚作序。序盛称丁恒“博学能文”,其中指出丁恒“以诗闻一方。其诗冲淡浑雅,颇有唐人风致”,认为丁恒的诗作具有唐诗的特点,评价甚高,后来张其淦《吟芷居诗话》引用了此段,[民国]《东莞县志》著录《菊庄集》时也引用了此段。丘浚,不单是当时的高官,更是著名的文人、哲学家,他的评语对探讨丁恒的为人及作品极具参考价值。该文见于丘浚的文集《重编琼台稿》,收入《四库全书》之中,今将该文附于后。

      就丁恒现存12首诗作来看,的确有值得品咏之处。如“凉风生海色,微雨淡秋阴”、“谷口行人冲雾出,林间啼鸟隔溪闻”、“芳草斜阳六七里,短篷孤棹两三人”、“樵客归时松带雨,竹鸡啼处石生云”等等,勾勒人物于景色铺设之中,意境清幽古雅。又如“相逢不得叙生平,短歌欲赠难为情”、“岐路空南北,浮生自古今”,则抒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言辞精炼,情意深厚。难怪乎《吟芷居诗话》称“不易得也”。

      读丁恒诗的另一收获是知道丁屋一带原有八景:“石钟烟树”、“龙溪晚渡”、“吴庵夜月”、“姑岭松涛”、“亭岗拥翠”、“西凹归樵”、“竹桥春涨”、“南坑秋霁”,合为“琥珀坑八景”。世代变迁,沧海桑田,今天自然是找不到这八景了,但留下芳名,也足以惹出后人无限遐想。

      自丁松确立村始,丁始历代子孙重视文化事业,英才颇多,愿丁氏后人继承祖辈传统,为乡邦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附录三】

      丁恒佚诗辑校
      谢创志  辑校

      丁恒,生卒年未详,丁屋始祖丁松确(1346—1429)第五子,字守彝,号菊庄。所著《菊庄集》,【康熙】《东莞县志》著录,【民国】《东莞县志》据【雍正】《东莞县志》著录,今佚。据他书辑得佚诗十二首,散句一联。

      琥珀坑八景

      石钟烟树〔一〕

      遥望平林曙色新〔二〕,淡烟残霭〔三〕正氤氲〔四〕。高低松竹深难见〔五〕,浓淡〔六〕藤萝冥莫分〔七〕。谷口行人冲湿度〔八〕,林间啼鸟隔溪闻。俄看〔九〕初日散空翠,惟见青山生白云。

      【校记】

      〔一〕石钟烟树:【崇祯】《东莞县志》卷七引此诗,题同,《东莞诗录》卷十三收此诗,题作“石涌山”。【康熙】《东莞县志》卷二亦引此首,惟未引诗题。
      〔二〕曙新色:《东莞诗录》作“曙色温”。
      〔三〕残霭:《东莞诗录》作“新霭”。
      〔四〕氤氲:《东莞诗录》作“纷纭”。
      〔五〕深难见:《东莞诗录》作“阴相接”。
      〔六〕浓淡:【崇祯】《东莞县志》、《东莞诗录》作“撩乱”。
      〔七〕莫分:《东莞诗录》作“不分”。
      〔八〕冲湿度:《东莞诗录》作“冲雾出”。
      〔九〕俄看:《东莞诗录》作“不知”。

      龙溪晚渡

      老龙潜处渚生云,茅屋人家隔水滨。芳草斜阳六七里,短篷孤棹两三人。榕阴立客初维马,洞口归樵远负薪。待我山南材木长,亦为舟楫济通津。

      吴庵夜月

      有客吹箫驾紫鸾,空山凉月夜漫漫。素娥舞影金波冷,瑶草含辉玉露寒。色带紫烟生药灶,影随玄鹤下云峦。何时学得长生术,来炼仙人九转丹。

      姑岭松涛

      万松如盖倚青冥,风激悬崖淑气清。初讶半空秋雨至,又疑东海早潮生。巢云白鹤栖常定,笑月玄猿惯不惊。午夜草堂诗梦觉,恍如仙子步虚声。

      亭岗拥翠

      积翠岧峣淑气新,孤高那与众山群。峰如太华烟中出,势似罗浮天外分。樵客归时松带雨,竹鸡啼处石生云。观鱼亭毁人何在,千古清风一钓缗。

      石凹归樵

      迳缘萝薜翠萦纡,互答行歌息自如。松下久无王质斧,担头应负买臣书。林间樗栎采犹盛,涧底枯松束未疏。勿向乔林思剪伐,良材应是重璠玙。

      竹桥春涨

      山南昨夜雨声多,万壑奔流出薜萝。架石桥从溪口汲,乘舟人向树头过。未应绝涧为行潦,终向长江作巨波。试问桃花潭底鲤,禹门头角近如何。

      南坑秋霁

      路转平畴带远烟,西风临眺思悠然。桑麻野老生涯业,禾黍人家负郭田。古井寒泉凉雨后,斜阳归牧旧山前。太平共荷为农乐,击壤声中大有年。   〔以上八首见东坑丁屋丁玉带先生藏《丁氏(五房)家谱》〕

      送文可归杭州

      李君才华世希有,湖海清名在人口。连年踪迹爱狂游,马蹄遍向天涯走。春风二月度鄱阳,买舟远下南斗傍。笔床茶灶浑无恙,犹带关前花雨香。我是烟霞旧时侣,鹿裘卧听山前雨。出门正欲问荆州,人来又道君归去。相逢不得叙生平,短歌欲赠难为情。秋风吹云浦树碧,南雁叫月江芦清。闻君家住孤山后,到家春色生衣袖。为问林逋旧隐居,至今尚有梅华否。

      送人归钱塘

      折尽长亭柳,条寒已不禁。凉风生海色,微雨淡秋阴。歧路空南北,浮生自古今。相逢即相别,何处写遐心。

      云溪

      闻道云溪上,乔林翠拂天。鸟啼萝径外,花落石潭边。雨歇黄精老,春深皂荚圆。高人高卧所,毛骨半成仙。

      咏柳贻任文甫

      芳姿濯濯出天然,每到春来却自怜。处士门前斜带雨,将军营外细含烟。柔丝无力全垂地,飞絮多情欲上天。一自行人离别后,不堪憔悴日三眠。  〔以上四首见清•张其淦《东莞诗录》卷十三〕

      散句

      新构蓬亭草树边,春风叨侍广文毡。
      〔清•罗嘉蓉《云根老屋诗钞》卷七〕
      〔创志按〕《云根老屋诗钞》卷七:“明诗人陈用原号西桥,构亭于茶山,丁菊庄赠诗云(略)。”

      【附录四】

      丁守彝哀诗序
      明•丘浚

      乡进士丁廉手一帙甚巨,踵门告予曰:“此朝野诸公哀先父菊庄先生之诗也,愿为之序。”先生名恒,字守彝。予闻其人也久矣。守彝以诗闻一方。其诗冲淡清雅,颇有唐人风致。盖工于诗者也。生而工于诗,没而人以诗哀之,不亦宜乎!

      盖诗本性情而作。情有七,哀,其一焉。三百篇中,如《二子》、《同舟》、《黄鸟》诸篇,皆悼死者而哀之之辞也。汉魏以来之诗,如“七哀”之作,虽不明指其人,哀伤之意隐然见矣,有唐作者尤推崇老杜之“八哀”,则历述其人之行实,而终之以悲悼之情。千百载后,讽而诵之者,莫不悚敬爱慕,如其人之犹生;悲思疾痛,如其人之始死。不必历考史传,而斯人之生平大概,历历然在目中矣。

      昔人谓杜诗为诗史,予窃以为近世哀挽之作皆死者之实录也。夫达者贵人,功大名显。其卒也,鼎彝有铭,谥有议,史有传,固不必藉此以为传实于后来。若夫山林寂寞之滨,高人隐士,名不载于仕版,迹不至乎都市,虽有绝世之行,探赜之学,而昧昧无闻者多矣。自非当代之能言者,取其行之高蹈,悲其生之不遭,形诸声诗,传诸将来,夫何以能寿其名于天地间哉?此哀挽之诗所以作,而孝子慈孙所以眷眷于斯也。

      矧守彝博学能文,而于唐人诗尤其所长。其诗名固已著闻于一方矣,今由诸公之作,殆得以广其名于四方,永于传于后世耶。后有知言者,采辑有明一代之诗,因诸公之言,而知有守彝,使其诗得在所选焉,未必不如《唐音》中之邵谒也。是为序。
      (明•丘浚撰、丘尔谷编《重编琼台稿》卷十五)
      〔创志按〕丁屋丁玉带先生藏旧抄本题作“丁守彝先生聚诗序”,文末有“天顺元年岁次丁丑孟夏八日”十二字。(本人作者:谢创志)
来源:《东坑》报 编辑:钟少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