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本土人文 >
屐痕踪影:东坑瓦窑与“卖身节”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09-05-11 14:39

    东坑是东莞中部的一个镇,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很有名。

    论面积论人口,东坑是全市三十多个镇中的小弟弟,面积不到三十公里,户籍人口不过三万。查相关资料,2007年全镇面积2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万,流动人口10万多。镇府驻地距东莞市中心区20公里。

    论名气倒是很大,历史上倾倒过与之接壤的寮步、大朗、常平、横沥、茶山5镇,在半埔田半丘陵的广大地区里,享有别的地方不曾有过的辉煌。东坑的名气与两样东西有关:一是瓦窑,二是卖身节。

    东坑地处穗、深、港经济走廊,北距广州70公里,南至深圳特区60公里,距东莞火车站5公里,距香港90公里。加之处于东莞中部,其地理位置就更优越了。东莞自古是农耕之地,农民最讲究安居乐业。安居者,三间瓦房足矣。所以东莞农民劳累终生,能够盖几间像模像样的大瓦房,也就感到生活滋润和满足。

    瓦,坯土烧制而成。周边许多地方都有小砖窑烧瓦,但风吹雨淋、经久耐用的是东坑瓦。东坑瓦集中了别处瓦的优点,比如成色好、规格齐、响声脆、耐磨损等。东坑的瓦以大圳埔出的最好。大圳埔位于东坑角社村的西边,属寒溪河流经沿途三镇(寮步、东坑、茶山)交汇处的沼泽地,大概是土质的关系吧,这里开的窑自从点火的那一日起,就烟火不断,生意越做越大,先是一家两家,再是三家四家,再后来,发展成了烧瓦专业村。

    到角社村去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大圳埔河畔,一座连一座的小山包次第排列。村民说,那就是烧瓦的窑,现在还有十多个。村民们熟悉地叫着它们的名子,大窑、二窑、下角埔、何屋埔、新窑头、合心窑、下窑、尾窑……末了,他们都给每个窑的后面坠一个墩字,如二窑墩。走进这些瓦窑墩,你可以看到窑周围的泥塘、桶地、晒场、还有收藏瓦坯的小屋和浇窑用的小涌沟以及运泥坯的通道。

    角社村的人大都姓苏,自称宋代苏东坡后裔。他们说,这里从立村时候起就有烧瓦行业了。村的历史有多长,这烧瓦的历史就有多长。从角社村宋代立村算,至今有400年了。因为当时,十年九灾,粮食不够吃,苏氏的前辈会发挥了会烧瓦的特长,在大圳埔的低处筑窑烧瓦,除了自用,更多的是出售。

    村中80岁以上老人还记得,他们从老一辈手中学会了烧瓦,学会了同寒溪河两岸、东江两岸,乃至整个珠三角的人做生意。生意扩大了,瓦窑也就越建越多。下角窑是后建的一座吧,至今也有70多年了。

    说起角村的瓦窑,角村的老一辈眼里泛着泪花:那是祖祖辈辈的赚钱窑,也是生儿育女窑。一家老少,几代人都以瓦窑安身立命。没有特殊的事,是不会离开瓦窑的。瓦窑生意,父传子、子传孙,一家传一家,整个村子都是瓦工、瓦匠、瓦商呢,没有瓦的生意,就没有今天啊。

    为了将瓦的生意做大,全村的瓦商们联合起来,在卢柏、苏应球、苏国英等人的筹划下,1918年成立了角社长益公司,改变自产自销的方式。接着,他们于1926年将公司改组为股份公司,以抓产品质量为突破口,打造品牌瓦。当时有个叫苏赐和的瓦匠,烧出的瓦质量上乘,销路特别好。公司就组织大家学习。苏树帮后来居上,不仅烧出的瓦厚度均匀、成色一致,而且很负责任地在瓦坯烧制之前做了“树记”标记,表明自己做生意的诚信:质量承诺,保证信誉。公司要求全村的人向苏树帮学习,将一个村的瓦都做成了“树记”瓦,一时销路大开,成为供不应求的名牌产品。至到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还都记着要用“树记”瓦盖房。

    时代不同了,时尚的人们不再热衷于盖泥瓦房而是建高楼大厦。可上角村的人们,大埔圳的人们,东坑的人们,在住进时尚楼盘的时候,还是津津乐道那段烧瓦的岁月。瓦窑,是他们的一种历史沉积,是他们难以忘记的情绪。250年的烧窑史,便成了东坑人的谋生史、发展史、血汗史啊。

    再说“卖身节”。

    说东坑,人们便会联想到卖身节。“卖身”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还要和“节”联起来?外地人乍看不得其解。如果硬要解的话,人们就会自然而然想到现代生活中操皮肉买卖的生意。一位从北京来的朋友就问过我,是不是东坑的妓女特别多?我笑了,给他说,这个“卖身”不是那个“卖身”。这个“卖身”有其特有的含义。

    我参加过东坑镇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会议内容就是专门讨论这个“卖身”的。“这个”卖身节和现在人们说的“卖身”风马牛不相及。“这个”卖身节指的是一种民间风俗。“卖身”者是男性,青年男子将劳力卖给需要劳力的人以换取生活必须品。乡里人叫受雇于人。和北方人说的打长工、短工同义。据说东坑的“卖身节”出自东坑塘唇村。一姓卢的大户赶着清明之前开耕,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在塘唇村前贴出雇请农耕长工的启事。从那以后,约定俗成,没有田地的青壮年在“二月初二”这天,坐在塘唇村前的围篱上,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这样,就把“卖身”和“二月二”联系了起来。

    明末清初,东坑的土地多是卢、谢两大姓人家的。“卢家地,谢家田”连接着寒溪江两岸。一条河流过东坑,使东坑成为贯通省城的运输大动脉。广州、东莞、石龙、惠州等货船常常由河运到东坑。东坑的麻石街卖糖墩一带也就成了农副产品、生活用品的集散地。蚕桑种养、蔗糖加工、谷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继兴起,气象万千。农忙之后,一河两岸,斗蟋蟀的蟋寮连绵一片。赌馆、烟馆、妓馆也跟着滋长。省港粤剧红伶也频临东坑闹市,载歌载舞。灯红酒绿之间,人们把东坑称作“小澳门”。

    “小澳门”名声雀起,也就有人适应这里特定的需求,写了一曲“二月初二”歌吟唱:

    东坑是块风水地,

    人杰地灵多奇遇,

    本是穷仔去卖身,

    却遇天仙来配对。

    东也配不对,

    西也配不对,

    东坑的小伙有气力,

    天仙一定要与他配成对。

    据说,一曲唱红了天地,天上的地下的善男信女,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都到东坑来,为卖身,为遇仙,为生活、为幸福。小河岸边、木桥两侧,人山人海,商贾云集。远者从水路乘船以至,近者周边乡人步行而来,说要遇仙!节罢返回,人们都买一件物品带回去,以示遇到了仙人,以示好运。明清以来,一直至今。

    年年二月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曲子传唱东坑的“卖身”,如《曲磨臂》、《直鱼钩》、《金色的锄头》、《“东仔”故事》、《糖不甩》、《连天阴天、天必半晴》等,将个寻常故事变成了神乎其神、仙人下凡的神话。因此,“卖身节”,又有“遇仙节”之称。

    东坑卖身节的原委清楚了,但人们心里总有不雅的感觉。镇里邀请专家学者研讨来研讨去,觉得还历史的真面目、保持历史的老说法为好。“卖身节”名称不变,赋予它新的内含。

    近几年,东坑镇政府将此作为文化品牌来打造,每到二月二这一天,组织很多商人参加卖身节活动,政府借打文化之牌以兴经济,获得了不少益处。参加这一活动的人,当天可以玩玩具水枪,射水作乐,互洒吉祥之水,希望出门遇贵人,以帮助自己获得一生好运。(本文作者为市委党校文化科技教研室主任、文化学者 刘建中)

来源:《东坑》周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