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本土人文 >
东坑教坛一古榕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1-11-03 12:04

    【人物简介】

    周秀英,女,生于1922年,1944年开始在东坑从教,这一教就是35年的时间,退休20多年来她仍心系教育,坚持“敬老爱幼、助学助残”的信念,截至2002年仍在家门口挂着小黑板免费辅导一些好学的学生。周老师为人阔达,退休后她以实际行动给予残疾人精神力量,甚至用部分退休金资助有困难的学生。她对自己曾搭档干活的老同事也非常地关心,经常电话联系,亲自前去看望她们。周老师还是一位非常热爱文学的老人,截止2007年已拥有四本个人诗集,分别为《文墨留痕》、《心声小唱》、《敝帚集》、《岁月如歌》。一本书籍为《教学留痕》,记载着她多年教学生涯经验的著作,在东坑小学教师中广为流传。2011年,由镇委镇政府组织编排的周秀英老师《岁月如歌》正式问世了。《岁月如歌》是周老师不辞劳苦地继续创作诗歌的结晶,她用自己的感悟诗去教育下一代,也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推动着东坑镇诗歌创作的繁荣。  

    功底  

    跟随外公,打下扎实的中文功底

    1938年周秀英于常平第四小学毕业后一直在莞中读书,读完初中,读高中。那时她还想继续读大学,可是时局动荡,人心惶惶,她所想读的大学在战乱中已经迁移。这时候她只有闲在了家里。1944年,周秀英高中毕业,一时间也想不到要做什么,于是父母让她到东坑来找外公张铭恩(前清秀才),一方面照顾外公的身体,一方面跟着外公学教书。周秀英帮着改同学们的作业,当起了外公的助教。

    当时能教私塾的人都是有学识、有名望的人;而能读私塾的人也都是富贵子弟。在这样的环境下,周秀英不仅跟着外公学到了教书的技能,还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功底。外公教孩子们古文、唐诗、尺牍……而作业是写作文、写信、造句。造句又分对句和夹句。对句老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依平仄字数。对句是为将来学做诗打下基础,如:上联“门前闻犬吠”,下联“树下听莺啼”。夹句就是用一字或一词造句,如“……是……”。这个时期,周秀英也跟着大家读了很多的古代书籍,像《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大学》等,她还和同学们一起,跟着外公学作七言、五言、绝句。她现在回忆起来感触颇深地说:“自己现在的诗句中,都有古体文的影子,是和当时打下的基础分不开的。”那个时候,她虽然是外公的助教,但私塾的学生们还是把她叫老师。

    20年  

    从丛兰小学到马坑,任教20年

    跟外公做私塾助教一晃就是两年,这期间,她还随外公在东坑村谦吉堂(原广英小学校址)当过助教。后因为外公年纪大,无法再继续执教,周秀英也没有在私塾了。

    1946年东坑到处都是日军、伪军。敌人一来,周秀英带着学生们就躲起来,学生经常都是学一半停一半。当时新门楼丛兰小学复式班虽然每月六斗米,报酬不多,但是为了照顾外公,周秀英(以下称周老师)还是留在这里任教了。这里条件简陋,但是学生很尊敬老师,只要老师稍微严厉,学生就很听话。1945年抗战胜利了,丛兰小学整顿、扩招,学生有七八十人,全校分为两个复式班。周老师与卢勉如老师搭档,卢老师(经验丰富,已经五十来岁)教四五年级复式班,周老师教一、二、三年级复式班,他们并教了全校的体育、音乐。当时学生抄书,印字格都是用毛笔写的,所以学生间很喜欢进行书法比赛。老师在一周内也有很多的比赛,大家力争上游,不断进步着。1946年尾,周老师成家了,一方面要照顾家庭,一方面还要照顾年迈的外公。生活开支大了,她来到了黄屋马坑小学任教,那里的工资稍高。但是旧社会,男女不平等,不能同工同酬,女老师工资还是低的。解放前,周老师的外公去世。周老师就这样在黄屋马坑小学任教近20年。其中,1960年九月,周老师收到教育局通知,到大朗中学任教了两年。

    转折  

    丛兰小学发展为初中,再度回丛兰 

    1968年冬,教育界受“文化革命”影响,各校不是本村的老师都纷纷被遣回原籍教书。1969年,丛兰小学旧校拆掉了,建了新楼房。增添了几个课室,校长是谢耀辉。全校共有8个班(其中两个初中班),学生近300多人,公办教师4个,民办教师6个。周老师回到丛兰中学教初一,该班共有学生30人。周老师担任的课程为:语文、地理、历史。由于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学风混乱,成份好的学生欺负成份差的学生是常事,老师也不敢出面管教…… 

    到了1970学校重视老师的素质,学校的教学人员也正规化,学生的学风也好转了。当时东坑的学生初中毕业后,可继续升读东坑中学。 

    丛兰初中部培养了很多人才。1972年,在丛兰初中升上东坑中学读的刘淑群,毕业后回到母校当民办教师。那时,丛兰小学的教育规模越办越大,学校内还增设了幼儿园。 

    随之而来的是丛兰中学招生越来越多了。后来,大队干部提议在校园原来场地的基础上,再扩建活动场地。过了不久,在天光园大兴土木,建课室、操场、校园、小礼堂。1975年春,新校舍面貌一新,全校学生迁到新校上课。

    周老师在新学校上了半年课,刚教完(1974年)初中班,上级安排调动。周老师那年53岁,两个女儿也已经出嫁,三女儿也在丛兰小学教书了。周老师依依不舍地离开丛兰中学,被调去了初坑小学任教。

    初坑  

    初坑小学,是她最后的驿站

    1975年秋,周老师到初坑小学任教。“最后的驿站”, 因为快要退休,她将到初坑任教的经历比喻成了“最后的驿站”。周老师在她的《教海留痕迹》中也这样写自己。

    初坑小学原是一间复式小学,后来,初坑、龙坑、正坑、杨梅岭、小塘五村联办变成完全小学。龙坑和小塘自办初级班,四年级学生开始来初坑就读,这间学校在公社中属于中等水平。比起丛兰小学,该校条件相对简陋,用泥砖松木建了八间课室,互相对向,中间是个大操场,还借用邻近一间旧家祠作课室。该校有公办教师四个,民办教师10个,学生300多人,分8个班。周老师和叶老师是学校年纪最大的。周老师在初坑任教四年,都是当初中二班班主任,担任语文、历史、地理课程。

    那时物质缺乏,要凭证买肉,每人每月半斤肉。领导干部关心住校老师的生活情况,每人补贴几斤猪肉证,而且每村鱼塘网鱼,都优先而且优惠卖给老师们。周老师回忆说:“记得有一年除夕,龙坑生产队的人拿来一尾三斤重的大鱼和两斤猪肉到我家,真让我又感谢又感动。”

    周老师的教学能力很强,而且团结同事,热心助人,常常尽了自己教学本职后,还主动承担培养新老师的责任,她尽力指导、手把手地教他们,给她们安排听课,指导她们备课。周老师当时在初坑小学留宿,学校后勤上的事情也经常管;学校的墙报,周老师主动地去搜集资料,动手亲自写黑板报,而且每期都依时出版,将学校中的好人好事及时地宣传表扬出来。

    当时的周老师,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但闲不下来。钟校长去参加社教,其职本由民办老师丁树成替代,但丁老师事多,周老师就帮他承担部分的学校计划、教学总结等。只要周老师能分担的,都主动去做。所以周老师在学校不仅深受学生爱戴,也深受年轻一代老师尊敬和年老一代的赞同。

    学校分配工作给她,她从没有推辞过。也许因为初坑小学多了周老师以及被周老师精神感染的老师们,几年间,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引起了公社领导的重视,有讲课的机会会分给初坑小学,有检查也常安排到初坑小学。那几年,初坑小学越办越好,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周老师受到了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周老师的学生对她很好,每天一大早,就有学生自愿为她担水,她的水缸的水常常是满的。还有些学生把自家菜地种的新鲜蔬菜送来,有时把“晏昼”捧来。

    周老师经常感动地说:“虽然当时的条件差,但师生关系很好啊!”她也常常将自己的床铺让出来给远路赶来上学的学生午休。有时候学生扫地扫不干净,她就陪她们一起扫,劳动完了一起围坐聊天,很多学生将自己的心事跟周老师说。和学生沟通多了,周老师家访起来心中有数。她十分重视家访,经常和学校留宿的叶老师一块儿,今晚龙坑、明晚小塘地跑,她和家长们初拉家常,然后步入主题,对学生有表扬也有批评,共同教育学生,这样家长满意,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初坑小学地处东坑与大朗边界,当时交通不发达,家长们有时见到周老师回家走路,就用自行车车周老师回家。

    初坑的学生家长都是务农的,他们以种菜,种柑桔和养猪为生,民风纯朴,刻苦耐劳,这种风气传给学生,所以学生思想单纯有礼。他们放学回家就帮家庭劳动、假日去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思想不复杂,也比较好教。学生毕业后就一心一意参加生产队劳动,而老师不用去为学生升学考试而伤脑筋。虽有东坑中学,但入学的学生都是由大队挑选的,入学人数不多,也没有升学压力。

    由于政治需要,周老师在初坑当教师四年中,学毛著,学雷锋。打倒四人帮后,教学秩序日趋稳定,一些曾在“文革”中出现的冤案错案都得到了平反。

    学生们看周老师年纪大了,有的学生不忍心地对周老师说:“周老师,年纪大了,也应该退休了,好好地休息了。”周老师有时候也觉得他们说的对,况且她已超过退休年龄,1979年,周老师57岁了,在临近退休时,她做了个手术,身体也比以前差些,于是和叶老师一起打了退休报告。学校领导于1979年夏批准了她们。周老师从此光荣地离开了将近四十年的讲台、离开了她教学生涯的最后驿站——初坑小学。

    余热  

    身退心不退,依然发挥着余热

    2005年,周老师和自己75岁的老学生黄卢敬相约一道,再回黄屋的马坑小学,再次回到自己曾执教近20年的学校。黄泰宁校长热情地接待他们,并带周老师他们一起“故地重游”。黄校长介绍说,上级领导对教育十分关心,先后对投资了1000万元。现在学校有18个班,700多学生,建筑面积有5000多平方米。配套合理,设置了语言室等19个功能室。体育区有篮球场、田径运动场、游泳池,绿化区有生物区、小公园、凉亭。环境优雅,教师质素良好,还被评为了先进单位,现在成为东莞市一级学校……

    听到看到马坑小学的变化,周老师激动不已。她和自己的学生都对学校的变化赞不绝口。

    2002年,这时候的周老师已经85岁了。人们还经常可以看到周老师家门前的那面小黑板以及围着周老师的11、12岁的学生们。现在东坑很多的80后,也记得起自己小时候曾在周老师家门口学写作文的情景。

    周老师说,退休约10年后,她又开始闲不住了,因为她认为自己还有这样一份力量,就应该发挥出来,通过教孩子们词语、造句、作文,还可以教会孩子们如何做人,让东坑的一代代更好地成长。

    近几年,周老师年纪大了,不能再继续为孩子们教书了。但是她很关注东坑的教育发展方向,她经常看东坑新闻,看《东坑》报,与时俱进地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得知东坑镇重视教育,开展联合办学、建设新中学等新闻后,总是非常高兴地对看她的人们讲,教育发展遇上了好时机。

    评价  

    唱园丁之歌,社会各界赞扬周老师

    原市教育局局长 杨晓棠:“这种教育的情怀,对学生的关注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周老师虽然离开教室,离开学校这么长时间,但是都能保持得这么好,而且继续辅导学生,在做人、求学方面指导学生、辅导学生,几十年如一日非常难得啊。“

    镇委书记、人大主席 黄为国:“第一,周老师很豁达,第二、很乐观,第三、很热情,特别是对培育下一代。第四、人生目标很坚定。”“在过去的日子里面,周老师几十年从事教育事业,毕生将精力放在东坑教育事业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原东坑科教办副主任 谢彭钦:“周老师在东坑教坛上一直是一位学识丰富、德高望重的优秀老师。我未入教坛之前,她已经是一位负有盛名、享誉东坑教坛的人物了。周老师退休之后,还一直关心教育下一代,尽自己所能地为社会做点什么。她是为人师表的真正典范。”

来源:《东坑》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