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本土人文 >
东莞有个“张海迪”——记东坑镇残疾人作家卢巧玲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0-05-24 10:48

    人物档案

    卢巧玲,东坑镇东坑村人,1971年11月生,出生不久因小儿麻痹症后遗症导致高位截瘫,没进过一天学校,自学完小学、中学和部分大学文科课程,并刻苦写作,在《东莞文艺》、《东莞日报》、《东坑》等报刊发表10余万字,其作品曾荣获广东省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家庭咏叹调”征文一等奖,东莞市新华书店杯“我的读书故事”征文一等奖,东莞市银河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征文二等奖,东莞日报“我看奥运”征文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住在东坑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踩着自行车经过东坑市场,市场附近有一间巧玲书屋,里面有一个高位截瘫的女孩,满脸的沉静和友善,书店里却门可罗雀,那时我还不认识她,只觉得这个轮椅上的姑娘有一种不平常的气质。一个偶然的机会,《东莞文艺》的编辑部主任谢莲秀老师告诉我,东坑有个散文、诗歌写得很好的残疾女孩子,在市里获过很多奖项,还自己开了一家巧玲书店,这时我才想起她就是卢巧玲。

    走在沙塘街,恰巧有人正推着红橘,如满筐扎好的小灯笼,衬着那条古老而蜿蜒的小径,真有一缕诗情画意。如果不是古街的独特风味,这里和任何一条被商业气氛包围的街道没什么分别,在光线幽暗的小巷里,我不时为一些精致的花草而唏嘘驻足。小径旁边有一排排的旧式样瓦房,也有新式楼房。在一间写着“巧玲书店”的楼前,我停了下来,抬头望见轮椅上的卢巧玲正朝着我微笑,估计她也已经猜想到约访她的人是我。采访在书店里进行,这时我才留意店前种着一些生命力顽强的花草,竟自葳蕤,邻居的一株石榴花开得正热闹,虽然是初夏,已经是照眼的明艳。

 飞来横祸  花季女孩从此不能站立

    卢巧玲出生于东坑镇东坑村一个贫苦的家庭,刚过一周岁,尚未看清楚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命运就同她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那是1972年,这年的冬天特别冷,一个阴云密布的日子,一场飞来的横祸降临小巧玲身上,由于突然发了一场高烧,短短的时间内,健康活泼的小巧玲,转眼间变成了一个全身瘫软的半植物人。更可怕的是,当母亲把她送到当地医院时,临床经验不足的医生轻松说这只是小儿麻痹症,很好办,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医生的轻率却把一个刚满周岁的小生命推向了苦难的深渊,由于用药不当,没有进行妥善及时的治疗,小巧玲落下了终生残疾的后遗症。

卢巧玲(左)与老教师周秀英(右)在一起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让唯一的女儿能恢复健康,小巧玲的父母放弃了工作,把家交给了年仅十五岁的巧玲她哥,开始了漫漫的求医路。小巧玲的父母凡是听说哪里好就带着她去哪里,辗转了十余家医院治疗,换来的却是无尽的失望。“我们家在农村,没什么钱,钱花完了,经常是外婆和舅舅资助我,可他们也在农村,没什么钱,像这样的病,就算有金山银山都会用光的。”那时,卢巧玲还有三个哥哥要读书,一家六口要吃饭,更重要的是她父母对她的病还没死心,还想继续治疗,钱哪里来?卢巧玲在平静地回忆着,眼睛闪烁着泪光,“医治了五六年后,债台高筑,无奈地,父母只可对我的治疗暂时告一段落,父亲回到了船队里,一边工作一边打听新的治疗地点,母亲则回到家里劳作,兼料理家务,他们的心中还埋藏着我康复的美梦。” 

    卢巧玲回忆,从致残到四岁以前,她都是在母亲和哥哥的怀中或背上度过的,脊椎的严重变形使她坐也坐不稳,勉强要坐也只能用矮凳子顶着左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巧玲连大小解都无法自理,他哥哥已经不方便带着她去上学了,母亲便背着她下地劳作。“母亲背着沉重的我劳动,肩上还挑着上百斤的东西,确实太辛苦了,尤其夏天顶着烈日,往往热得挥汗如雨,弄得两个人都浑身湿透。如今想来,我还觉得很过意不去。”卢巧玲说,家人也知道强烈的阳光对残疾后大小病不断的她是很不利的,妈妈就把她放在家里,地上湿气过重,只可放在床上,嘱咐附近照看孩子的邻里老人方便时就照顾她一下,几个哥哥一下课也会回来看看她。“所有的人去上学或劳作了,整条巷子显得死一般沉寂,屋后的校园却异常的热闹,不时传来阵阵的读书声、歌声和嬉闹声,让接近读书年龄的我心中产生一份朦胧的期待和渴望,期待下一次治疗后能够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会走会跳,以至那段时间,我一合上眼就梦见自己背着书包奔奔跳跳上学去。” 

    小巧玲的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船夫,他每月休息一次。真可谓“儿女是父母心头的肉”,父亲每次回来,看着这个本来正值天真漫烂如诗年华却被病魔折磨得不成人样的她,就抱起来表情很凝重很忧郁,有时还背着她偷偷地哭泣。父亲明白,女儿身体可以残,精神却不可以残,接下来还有几十年的光阴怎么样过?必须让她能独立生活,要独立生活必须有思想有文化,要能做些事,这样才能自食其力。为了让她独立起来,父亲在常见农村椅栊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量身为她做了一张新型的椅子,一张既可以坐又可以读书、写字的准轮椅子,小巧玲便在父爱的阳光下,开始了轮椅上的梦想。

    “年少的我,多么渴望能上学啊!父亲为了实现女儿的读书梦,更加积极寻医问药了,可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漫漫的十年求医路,父母背着她踏遍了岭南的山山水水,无论是条件好的大医院的名医,还是村野郎中,均义无返顾地求医,无论豪华气派的省城医院,还是偏僻的村野土屋,甚至让人谈之色变的麻风病患者的茅屋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最后一次手术是在广州海军医院做的,术前,有四十余年经验的老医生抚摩着她的双腿叹息,告诉她父亲,治好的机会几乎为零,但会尽力一试,结果最终也没能让她站起来。“爸爸听说上海有好的医生和医疗设备,还想把我送到上海去治疗,过早懂事的我明白,那是徒劳的,因此我拒绝了一切去治疗的建议。”卢巧玲说,“从此专心拾起哥哥读过的课本,开始了漫长的求学生涯。”   

贫病交加 咬牙踏上自学路

    卢巧玲由于高位截瘫,没法上学,学习的困难无法想象。她没进过一天学堂,却能写这么多作品?她的轮椅中到底埋藏着什么秘密呢?

    “我的学习缘于游戏,当时村里很多孩子放学后,普遍喜欢扮老师,我的启蒙老师就是这些小朋友。”卢巧玲说,这些小孩子兴致一来就挂一块小黑板在墙上,还拣一些粉笔头回来,扮演时就像真的老师一样把当天所学的内容讲出来,还像模像样地板书,渐渐地我就掌握了一些入门基础知识,可惜就这样过了一两年,伙伴们逐渐长大了,觉得这个游戏没什么意思了,就不再继续玩了。”

卢巧玲(中)与作家李逸江(左)、老教师周秀英(右)一起

    卢巧玲的父母虽然读书不多,却知书达理,尤其她的母亲更是那个年代受过教育的少数女性之一。在因为女儿治病而一贫如洗的日子里,巧玲的父母仍然咬紧牙关想尽一切办法让几个孩子读书。“对于我因为残疾没能上学,他们一直感到很遗憾和内疚,但也无可奈何,我虽然口里没说,但心里不甘,我依靠从伙伴们扮老师学得的一点基础,捧起哥哥以前用过的课本学起来。”卢巧玲说,“其实,也不是怎么正式地学,因为我还要为养活自己而做事情,那时刚改革开放不久,村里开始办了不少来料加工厂,我就让妈妈接了些工回来做,比如剪线头、串珠子等,能赚一百多元一个月,这样我就心安些,而不会让人感到自己是个累赘。”

    由于要做工养活自己,卢巧玲便更没时间学习了,只能利用吃过饭后短暂休息的间隙来学习。“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老师指导,可以利用的时间又少得可怜,犹如行船搁浅,怎么努力也难于进步。转眼间三年过去,母亲和哥哥看我手里捧的还是一年级的书,都感到很奇怪,因为家人都认为我的智力正常,不至于三年也学不完一年的课程呀!”

    后来当家里人明白什么回事后,母亲红着眼睛说:“那你别再工作了,妈妈虽然没什么本领,但是暂时养起你还是没有问题的。”那时,她的二哥也已经出来做工,不再有时间辅导她学习了,尽管口头上不断鼓励她上进。“三哥成绩不好,根本无法说出作业的对错,却提议找邻居卢老师,让他帮我批改作业。”当时卢伟英老师是中心小学的主任,为人很热情。有了老师的热情帮助,她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了。“我每天做作业,卢老师也是每天不厌其烦地帮我批改,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加快了自学的速度,决心要夺回因治病而浪费掉的时光,一年后,我完成了小学语、数、史、地等全部课程。”

    学完小学课程,卢巧玲又向中学发起进攻。“此时卢老师已经升为校长,工作更加繁忙了,我也不敢再打搅。”初中课程,难度增加了,哥哥们都有了家庭都很繁忙,可请教的人不多,基本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多少挑灯夜战的夜晚,多少个寒来暑往,卢巧玲整整用了五年的时间,以顽强的毅力,付出比别人起码多十倍的努力,终于自学完成了初中的课程。

青春无悔 用文学书写人生

    “对文学的兴趣缘于听故事,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听广播,当时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有个讲故事的节目。从那里我听了《西游记》、《杨家将》、《薛仁贵征西》等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每天听得如痴如醉,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时而欢笑,时而紧张,时而难过,时而哭泣。”这些扣人心弦的故事是她文学的启蒙教材,那时在她心中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自己也能编故事该多好啊!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她慢慢喜欢上了写作。

卢巧玲部分发表作品

    1987年冬,一个偶然的机会,卢巧玲从她二哥买回来的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吉林省作家协会与吉林作家进修学院联合举办函授班的消息,自小便对文学情有独钟的她,决定参加。就这样,她迈出了学习正规文学创作的第一步。通过函授,她学完了诗歌创作、散文写作、小说与戏剧等课程。两年后,她取得了优秀结业证书。手捧着彤红的证书,她百般滋味在心头,尽管不是正规的大学,毕竟经历了这次人生的历练,也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人文素养也得到提高。“这次函授学习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卢巧玲说。 

    读完吉林省作家协会与吉林作家进修学院的函授之后,她又参加《少男少女》杂志的函授,并认识了省作协专业作家陈庆祥、李南茵,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颜少鹏等辅导老师。此外还参加了其它的一些函授。“十年里,我学习完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文科课程,并报读了四个函授班,取得了四张结业证书。这虽不能代表什么,但对于一直未能上学的我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弥补,至少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 

    1989年卢巧玲在《东莞日报》发表第一篇文章,之后陆续有作品发表和获奖,令人鼓舞的是,同年她的散文荣获广东省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家庭咏叹调”征文一等奖,从此一发不可收。 “1996年7月,作家、时任《东莞日报》文艺部主任李逸江偕同广东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少男少女》杂志社副社长陈庆祥与东莞作家邓慕尧等来东坑看我,作家来到我的床前,鼓舞是很大的。很感谢他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没有他们的辅导就没有我的今天。那时我心里还产生了三个梦想:梦想有一台可以让自己自由行动的轮椅;梦想有一台电脑可以写作;梦想拥有一间书店,既能看书还可以把书推荐给志同道合的人。”1997年,东莞电视台以她的题材拍摄了电视专题片,她的事迹和梦想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家喻户晓的东莞的“张海迪”。1998年,她在作家李逸江等的帮助下,终于成功开办自己的书店,同时也拥有了轮椅和电脑。“开书店后,我开始读《复活》、《老人与海》等世界名著,《文化苦旅》、《罗兰小语》也成为了我很喜欢的书,几年时间,我把书店的上千册书读完了,阅读面广了,思维也更活跃,我便开始尝试写小说,我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3年,卢巧玲写下了3万字的中篇小说《情真爱梦》,引起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詹谷丰的重视,经过他的推荐发表在《东莞文艺》上。“近年来,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读书的人日渐减少,巧玲书店的生意也一落千丈,每天的销售额基本为零,我便致力于残疾人题材的长篇小说《心雨》的创作,已经完成初稿,大约十万字,我梦想着有一天,我的小说能够出版。”卢巧玲说,由于她生活不能自理,母亲已经75岁照顾她也已经不便。在市残联,镇和村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今年4月份,她终于通过了申请和审批,住进了东莞市残疾人托养中心重残部,每天有专人护理。

    采访中,笔者获悉,目前卢巧玲靠不多的低保维持在护理中心的伙食费,值得一提的是古道热肠的老教师周秀英每月从自己的退休工资中掏出一百元,补贴她的费用。笔者还获悉卢巧玲身体不好,还有重度的慢性病——胃溃疡,每月吃药开支很大,生活比较艰难,尤其她的病,需要有规范的治疗,亟需帮忙。

    辞别卢巧玲,笔者思绪万千,这个十年前曾进入大众视野的东莞的“张海迪”,“尘封”十年后的今天,她已经在文学创作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期待着有热心人帮她,同时也希望她能以更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进行创作,拿出更好的作品来。祝福你,卢巧玲!(作者:曾海津)

来源:《东坑》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