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本土人文 >
书法艺术的精神苦旅——记书法家卢金颖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0-04-29 10:48

    人物档案:卢金颖,男,1942年出生,东坑镇长安塘村人。1981年加入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并创办广州粤秀文艺学校,培训学员万余人。现为中国艺术家交流协会荣誉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客座教授、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粤秀文艺学校校长、广州市裱艺学会会长,参编著作有《中国当代书画装裱艺术界博览》等书,传略入编《世界名人录》、《中国文艺界名人库》、《中国当代书法家大辞典》等众多辞典。

    与卢金颖先生相识缘于一个酷爱收藏的朋友,他说有名的书法家、年近七旬的卢金颖先生住在东坑镇长安塘村围面前,与众多艺术名家交往甚深,藏有启功、黎雄才和李曲斋等蜚声海内外的书画大家的珍贵字画。暮春的一个下午,我们慕名登门拜访,开门的是卢老的夫人袁女士,她一脸的秀逸温婉,身体硬朗,手脚利索,不像年近七旬的老人。 

    室内的摆设尽管简单朴素,却不乏书卷气和雅韵,正厅左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分外醒目,那是他自己的作品“破壁群龙舞,临池五凤飞”,字体遒劲刚健,笔画雄浑,可谓力透纸背。大厅右边是画家杨永叔的花鸟图,书架上排列满了密密麻麻的书,给人以书为壁的感觉,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二楼工作室,墙上挂着清探花后人、名画家商承杰的玉兰图,画作两边悬挂着书法大师关晓峰的对联“家道播先芬门通富路,发源得福地户绕祥云”,方桌上摆放着笔筒、砚台和镇纸,画架上还摆着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陈永正题签的“卢金颖书画装裱图版集”等真迹,在工作室里,犹如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清风拂来,翰墨飘香。

    卢金颖先生一瘸一拐地缓缓走出来,脸色清癯,精神矍铄,连声请坐。原来,2006年他不幸中风,致使行走有些不便,曾一度有好些日子没能挥毫了。好在他意志坚强,在医生的治疗和家人的精心护理下能走动自如了,卢老坚持每天锻炼以及练字,目前状况良好。在采访中,卢老谈锋甚健,娓娓道来。

书法艺术之缘

    卢金颖先生的祖父早年在香港经商,日军侵华香港沦陷后回到故乡长安塘,他父母是农民,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外在力量。几十年来,卢金颖先生仅凭一颗智慧的头颅,在诺大的广东书法界闯下了一片天地,很多人惊讶,很多人好奇,但他本人却很低调,即便回到家乡,也从来不事张扬,只是默默地感恩着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卢金颖少年时代是在经济和文化都处于贫瘠状态下度过的,在贫寒家境中,他深知求学的艰难,因而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博记强学,从不懈怠。小金颖十分珍惜自己所学的课本,每天放学回家就如痴如醉地读书,让每篇课文烂熟于胸。假日里,每当下雨天不能做农活时,就拿书出来纵声朗诵,读完就抄书练字。当时有个史老师,课上得非常生动,字写得也很好,小金颖一有空就去请教他,那时还没有流行字帖,史老师手把手地教他,还写一些古诗词让他带回家临摹,在史老师的言传身教下,终于奠定了他良好的文化底蕴和书法基础。也就在这时起,他对古典诗文和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颗艺术的种子在心里悄然萌发,此后一发而不可收。

    “我最早的作品是一付竹雕。”卢金颖先生说,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那时他正读四年级,学校配合时政要搞一个关于“抗美援朝”的书画艺术展,要求每个学生交一幅作品,他看到大家都只是写字、画画,便心想,要超越他们必须弄一幅独一无二的作品,便暗暗下决心拿出精品来。当看到祠堂里有付竹雕对联,古色古香,高贵典雅,非常美观,便突发奇想,能否也弄一付竹雕作品?对,弄一付竹刻,必定能领先于同学!于是他兴致勃勃地跑到市场上买了一筒竹回来,破作两半,经过反复琢磨,用毛笔写下“抗美援朝,保家为国”八个字,墨水干后便尝试在竹板上进行雕刻,完成“作业”,竟花去了6个小时,手指还磨出了血泡,虽然当时他还不懂得透雕、深浮雕、浅浮雕等手法,刻出来的视觉效果却十分好,越看越有韵味。结果,他的竹雕作品脱颖而出,荣获全校第一名。

    从此,他爱上了书法艺术。“竹刻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朵奇葩,梅松竹为岁寒三友,人们将竹比喻为君子,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竹子品格是古今文化人所钦佩的,虽然我涉足竹刻艺术不多,却略知一二。转眼50年过去,如果这竹雕能保存下来,一定是一件文物了。”卢金颖先生说,“史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后来才知道他是从广州来避难的‘牛鬼蛇神’。”据介绍,他在广州读书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广州大街上还遇见过一次史老师,原来他居然是中山大学的教授,可惜没留下地址,甚至不知道他完整的真名,以致后来一直没法向他道谢,如今已经无从考究,言谈间蕴含了无尽的遗憾。“如果有人问,怎么才能学好书法?我认为,关键在于,一是有好的启蒙老师,二是个人的兴趣,三是坐得住‘冷板凳’,这三者缺一不可。”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有好的老师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以及激发浓厚的兴趣。卢金颖先生是幸运的,童年时代,他遇到了一个好老师,这个神秘的史老师让他铭记终生。

传奇般的求学生涯

    “所谓‘术有专攻’,专修是很重要的。字为心画,练字、练心,艺品人品异曲同工。”

    卢金颖读完小学之后,便在父母的支持下到广州求学,就读于立仁中学。来到广州举目无亲,唯一的亲人是父亲的舅舅,当时他舅公是铁路工人。

    立仁中学虽然是私立学校,但是比起东坑来,无论是开设科目、师资力量,还是办学条件,可谓天壤之别。广州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曾是三朝古都,汉初时赵佗在广州建立南越国,到五代十国时期,这里又建有“南汉国”,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提到的“南明”王朝也在广州建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毕竟是省城,建国后的广州是广东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小金颖在全新的天地里,如饥似渴地读书,使他的视野朝着更加广泛的艺术世界拓展,对文史哲有了更浓的兴趣。尤其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得他的书外功夫和人文素养得到完善。

    “我学习书法的转折点在于参加书法专修班。”卢金颖先生说,他是学校宣传栏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一次在墙上写着字,背后一个同学注视了很久,赞叹他字写得好,一直看到他写完。出完墙报,通过交流才知道,原来都是书法同好,同学告诉金颖他正跟一个老先生学习书法,一番寒暄之后他们便成为了好朋友,这位同学还带金颖去认识他的老师,老师得知小金颖从遥远的东莞乡下来到广州求学,便免费收他为徒。“所谓‘术有专攻’,专修是很重要的。字为心画,练字、练心,艺品人品异曲同工。”卢金颖先生说,在老先生的指导下,他开始临摹正、行、草、隶等法帖,为把握中国书法艺术和书法研究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谈到在广州求学的艰苦岁月,卢金颖先生不禁嘘唏,由于没钱租房,他住在一个老乡的工场里。“寄人篱下,要等大伙们都忙完了才能睡,每天往往要等到很深夜,我没有床,要等大家睡了才能在他们床边铺一块板睡觉。”由于条件艰苦,与他一起去广州求学的其余五名同学都先后打了退堂鼓,六个人中唯一他坚持了下来。

    “那时我住在越秀南,每天放学经过文德路”,众所周知,文德路是著名的字画街,从清至今是广州的文化重地,古玩字画店难以胜数,包括手绘的国画、书法、油画等艺术品一应俱全。“在装裱方面最著名的是广州裱画社,我每天经过门口总是仰望着这坐小楼。”卢金颖先生说,他看到裱画社挂的字画是挺直的很气派,而自己写的却是皱巴巴的,原因何在?渐渐才得知原来“三分字,七分裱”,那是装裱的效果。那时字画装裱还是一门不外传的绝学,他不断想办法接近裱画社师傅,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得以允许进去参观,为了消除师傅的疑虑,他只看不问,看完就回去思考、试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掌握了各种技巧,师傅很赏识他,有时忙不过来,还让他星期天去帮忙涂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走进裱画社就犹如进入了一个艺术长廊,他一边帮工一边观赏一边学艺,终于利用业余时间在广州裱画社学得了装裱绝学,为他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础,多年后他成为广东第一个在课堂上讲装裱的艺术家。

广结名师亦师亦友

    “每次拜访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使我进一步贴近大师的生命,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和启迪。没有大师支撑,人生就没有支点,艺术之路也走不远。”

    卢金颖先生还经历过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贫困:“记得在广州求学的日子里,经常没东西吃,有时一天才吃一顿,半夜醒来常常开水龙头的水来充饥和解渴。”由于家道破落,他只读了一年的初中就失学了,先后换了很多份职业之后进入协同和机器厂做机械工人。尽管缀学了,卢金颖先生却从未停下求索的脚步,他通过不断结识老先生学诗词和书法。“真诚所至,金石为开”,他认识了著名的南国词人朱庸斋。朱庸斋,字涣之,词学家、书法家,著有《分春馆词》传世。虽然离开学校,但他一有空就跟老先生们学习,掌握了诗词的平仄和韵律,还背下了不少唐诗、宋词,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卢金颖(右一)与国画大师关山月(中)、著名学者商承祚(右二)等合影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 卢金颖从未停歇磨砺手中的翰墨之“剑”。虽没有达到古人“笔成冢,墨成池”的程度,但却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灯下刻苦练字。经过十几年的刻苦磨炼,卢金颖练就了一手好字。50年代末期,卢金颖结识了当代书法名家李曲斋先生。李曲斋,清代探花李文田之孙,幼承家学,才思敏捷,诗文书法,用功尤勤,士林咸推为今之书坛宗匠。李曲斋先生的德才一直是卢金颖十分敬仰的,卢金颖还经常帮他装裱字画,其精细的工艺得到了李曲斋先生的高度赞赏,同时卢金颖刻苦练字的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李曲斋先生。1975年,卢金颖协助李曲斋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书法展览,80年代初期与李曲斋一起组建了广州书法家协会,卢金颖为该协会的创会理事之一兼常务副秘书长。同样的机缘,他结识了麦华三、秦萼生、黄子厚、张桂光、陈永正等名家,亦师亦友,名师的指点和长期的磨炼钻研使卢金颖先生的书法遒劲有力、飘洒俊逸,形神兼备。

    卢金颖先生广结艺术界的朋友,以书法和装裱为媒介,还兼涉国画与篆刻,与古文字研究专家容庚、商承祚,国画大师关山月、黎雄才,篆刻大家谢梅奴、张大经和黄文宽等过从甚密,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开创了他不寻常的一生。卢金颖还利用搞展览的机会辗转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昆明、香港等地,遍访名师,与李可染、李苦禅、赵少昂、启功、杨光华等艺术大师有过交往。“寻访名家的过程中,不但开阔了自己的眼界,留下了珍贵的照片,还收藏了部分名家的真迹,提升了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卢金颖说。 

    卢金颖还向记者讲述了与名家交往的故事。那是1981年春天,改革开放进行得轰轰烈烈,广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市政府到北京举行工业展销推介会,从筹备到结束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当时我被广州市委宣传部借调到经委办,专门负责展销会的美工工作,筹备好布展工作后就没什么事情了,每逢星期天,我就去拜访名家。”卢金颖说,“我去北京之前,就把我去北京的消息告诉了好友华南师大的教授吴三立,并问他在北京有哪些老朋友、同事,是否需要带点东西过去?吴三立说要帮他带点广东土特产给他的旧同事北京大学的王力教授,我就利用星期天去北大找他。”在北大,卢金颖拜访了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王力教授,王力教授单独给他上了一节生动的诗歌音韵课,还欣然录杜甫的一首诗题赠给他留念,使他又多了一幅珍贵的名人书法作品。“每次拜访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使我进一步贴近大师的生命,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和启迪。”卢金颖说,“没有大师支撑,人生就没有支点,艺术之路也走不远。”

    在北京期间卢金颖还拜访了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国画大师李可染,当代著名学者、书法泰斗、北师大教授启功,著名书法篆刻家熊伯齐先生等一系列名家,还带回了启功的墨宝和熊伯齐的金石。

引人注目的艺术成就

    卢金颖先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近二十年,他将自己的爱心和才华,都无私地、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学员,先后培训学员万余人……

    卢金颖拜师学书,临摹古帖,对李邕《岳麓寺碑》、 《李思训碑》,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祭侄稿》,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米芾的《蜀素帖》、《苕溪诗帖》,怀素的《自叙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情有独钟。他聪颖,悟性高,写出的字很有古意。卢金颖最推崇明代书法家王铎,“王铎工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苍老劲健,全以力胜。清姜绍书在《无声诗史》称其‘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

粤秀文艺学校首届书画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期的临贴和名师的指点使卢金颖进一步掌握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脊髓,他把王铎的神俊与金文的圆润厚重以及自己独有的刚毅风格熔成一炉,使其作品形神兼备,他的书法中洋溢着传统文人的书卷气息,且自成一体。1986年,他的书法入选孙中山诞辰120周年中外书法家大展并入选集,书作先后入选广州——新加坡——日本 ——韩国——美国——香港等地文化交流展,1999年被国际美术家联合会评为“国际银奖艺术家”,并授予“二十世纪国际艺术名家教授成就大奖”证书。2000年被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名人荣誉称号。2003年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国际书画交流大展赛书作荣获金奖,2006年——2007年度当选中国百位杰出书法家之一。2007年10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海外书画家邀请展,书作荣获一等奖,并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卢金颖在装裱艺术方面也具有很高的造诣,1987年他筹备成立了岭南裱艺学会(后改为广州裱艺学会),他任会长,并策划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首届装裱艺术大展,震动艺坛。1998年,卢金颖荣获中国书画装裱艺术家的称号,同年书作入选韩国98世界美术大展,目前他是广东省为数不多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装裱艺术学术委员,参编过《中国当代书画装裱艺术界博览》等书,传略入编《中国文艺界名人库》、《中国当代书法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众多辞典。

    卢金颖最突出的贡献在于艺术教育方面,1981年他与著名书画大家关晓峰等一起创办了广州粤秀文艺学校,关晓峰任校长,他任副校长,请来著名书画家给大家讲课,卢金颖也经常亲自授课。关晓峰退下后,卢金颖接任校长。粤秀文艺学校开设书法、美术、摄影、诗词、装裱、新闻写作等专业。“这是广东第一家业余高等艺术院校,师资力量之高令人叹为观止。”据了解,当时在粤秀文艺学校任书法教师的有两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大家秦萼生和李曲斋先生,国画教师有广州画院的梁占峰教授,还有黄安仁、叶绿野、周志毅、陈叔垣、何为、李云、谷夏等著名画家,教摄影的有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摄影组组长、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广东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梁祖德,中国摄影家协会创会理事、时任广东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画报》副主编赵慕志等,可谓名家云集人才济济。在粤秀文艺学校,卢金颖亲自担任装裱艺术课程,主讲《中国书画装裱艺术简史》和《装裱制作和古画修复》,首次将书画装裱纳入正规化、系统化的教育,为普及和发展装裱事业做出了贡献。

    卢金颖先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近二十年,他将自己的爱心和才华,都无私地、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学员。无怪乎许多人谈起卢老师,都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由衷的敬意。“由于工业化社会和商品大潮的冲击,职业教育成为热点,学艺术的学员逐年减少,该校已于2000年停办,先后培训学员万余人。”卢金颖先生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书画装裱是一种艺术再创作,卢金颖先生想把自己毕生的心血结晶凝聚在《卢金颖书画装裱图版集》一书中,使人在装裱过程中能获得启发,同时提供一些参考的蓝本……

    2006年,65岁的卢金颖不幸中风,幸好得到及时治疗,基本康复后卢金颖返回东坑长安塘居住。经历了几番人世沧桑的他,进入了心清如水、闲远恬适的淡泊和超脱的境界,书艺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卢金颖草书作品

    晚年的卢金颖先生手脚不太灵便,好在有夫人和孩子的悉心照料,依然挥毫不停,其作品的质量和数量都走上巅峰,2007年10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海外书画家邀请赛,书作荣获大奖。为了感谢东坑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2008年二月初二“卖身节”期间,曾在家乡举办诗书画装裱艺术个人展览。

    卢金颖生有两子两女,现子孙满堂,他们比较有出息,十分孝敬老人。值得欣慰的是,两个儿子都热爱书法艺术,长子卢俊强曾跟随书法大家李曲斋、关晓峰学习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可谓后继有人。

    卢金颖先生目前正着手编写著作《卢金颖书画装裱图版集》,著名书法家陈永正为他题写书名,他在潜心研究传统书画装裱的基础上,将设计100种书画装裱款式,这无疑为书画界又作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裱字画者的审美很重要,一幅作品应把它当作艺术创造来设计处理,从颜色到尺寸,各方面都要讲究。” 金颖先生还淡淡地说,有人揭裱一辈子,过得了裱和揭的关,却过不了审美的关,所以,终究难成正果,书画装裱应该是一种艺术再创作,所以他想把自己毕生的心血结晶凝聚在这本书,使人在装裱过程中能获得启发,同时提供一些参考的蓝本。

    在卢金颖先生的工作室,笔者看到广东教育学院教授、书法家、诗人朱帆为他寄来的贺诗:“书画由来重裱装,知君技艺誉南疆,丹青风物追唐宋,翰墨精神近卫王,鹤洞春云添雅韵,鹅潭秋月入华章,裱工更显诗书画,一册辉煌见大方。”

    夕阳依山,我们辞别了卢老一家。卢金颖先生半个余世纪的风雨历程,特别他为弘扬书法艺术和装裱文化而鞠躬尽瘁的精神,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间。“祝卢金颖先生健康长寿!”我们心中这样默默祈祷着。(文/曾海津  图/受访者)

来源:《东坑》周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