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本土人文 >
柔情铁肩的她们,安享晚年了!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09-11-05 14:37

    一群女人,她们的男人们出门劳动,夜以继日独守空房,成了留守的当家人;一群女人,携老扶幼,放牛放虾,晴时扬尘,雨时泥泞,撑起了一片辽阔的天空;一群女人,红红火火,搞生产,搞建设,保家园,惠民众,在寒冬腊月里留下了英姿飒爽的风姿。

    她们那柔情的肩膀,曾经挑起了角社村防涝防灾的生产重任。“一担箕、一张锄头、一把锹,背个小孩和饭煲去挖泥。”角社村的留家妇女们一次次深入低洼涝地,手挖肩挑,用大块大块结实的泥土筑成牢固的大堤和基围,众志成城,风雨无阻。

    有人说,角社村是用肩膀挑起来的。单薄的肩膀上竟然成全了一个村庄的美丽绽放,正如那些妇女们柔弱的外表下透露着刚强的灼灼光辉。柔情铁肩的她们,曾经用最原始、最朴实无华的方式建设家园;柔情铁肩的她们,付出了与男人们同等的辛勤劳动,“脚踏土地,步步有血有汗”。

    在逝去的年月里,她们铸造了一个家庭的坚强后盾。岁月流转,铅华洗尽,历史的脉搏依然在有力地跳动。

    如今,她们已经徐徐步入暮年,安享天伦了。

    “就是这样,抓紧手柄,压下去、抛上来,一次就有三十几斤” 

苏现平

    洁净的窗几,简单的家什,七十多岁的苏现平老人现在和儿孙住在一起。时间正是早上的11点30分,读初中的小孙子15分钟后就要放学回来了。苏现平老人不慌不忙,走进厨房准备为孙子做一顿丰盛的午饭,“就来期末考试嘛,给他补些营养”。

    她是当时角社村高级农业社的妇女干部和劳动积极分子。在集体化劳动时期,她被评为一等妇女,享受8工分的劳动待遇,与当时男劳力的10工分仅差2工分。“当时几乎全村的男人和年轻女青年,都去东莞开运河了,像我这些有家室需要照顾的妇女就留在家里,所以只能由我们去担‘三八堤’。”现代的堤坝大多是水泥钢筋构造,但解放初期,角社村用来抵御洪水的堤坝和基围则几乎全是人工用泥块砌成的,据苏现平老人说,锄头、箕、锹,成了那时候劳动人家必备的三大件。

    “像这个锹,专门用来挖泥的,就是这样,抓紧手柄,压下去、抛上来,一次就有三十几斤。其他地方的人,都是用脚踩下去的,但我们角社地里水分多,如果用脚踩,不稳当,所以要用两只手抓紧,大力压下去。”显然这种挖泥的方式,比平常要更用力,也更辛苦,但妇女们,无论老少,在冬季的泥土地里干得热火朝天。

    “背去担泥的饭煲就只有这么大”

胡葵有

    在一间不大但整洁的祖屋里,胡葵有婆婆已经为自己做好了晚饭,是一道冬菇焖鸡肉,肉色鲜嫩,腾腾地往外冒着热气和香气。婆婆用的是液化石油汽炉,手按在开关上一扭,火熄灭了,“哎呀,这个真是方便”。

    婆婆现在独居,起居饮食完全自理,节假日几个孙子过来陪她聊天“汇报”情况,早些年也有到处去旅游,见识一下。日子平平淡淡,悠然自得,婆婆说,这在以前简直是一种奢望,“现在的年轻人不明白,不懂珍惜今日的幸福”。除了负责生产建设,当时的妇女们还要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和小孩,个个都是多面手,个个都是铁娘子。“我以前,背上背着我小儿子,儿子背上再绑个饭煲,就去担泥了。担完泥,就在堤边煮饭给家婆和儿子吃,吃完又马上担,正式随做随吃,随吃随做。”

    “那时我大儿子上小学,在口袋里经常塞一根汤匙,放学回来就偷偷把人家煲里的剩米饭捡来吃。”胡婆婆说,孩子的发育时期,吃不饱,是那个年代常有之事,讲起儿子的这件事,婆婆不禁掩嘴笑了,“我现在常常把这事讲给孙子听,希望他们懂得珍惜”。

    “我的箕藏在这里,还保存好好的”

丁月

    早上9:30,角社村80岁老人丁月手里提着大袋小袋,正要打开爬满红红杜鹃花的院子的大门。她刚从菜市场买菜回来,步伐有力,精神矍烁。

    跟随丁婆婆的步伐,走进了她的厨房。丁婆婆放下手中刚买回来的蔬菜,便要向我们展示她的藏品——当年的农具。原来在丁婆婆的厨房里,有一个小阁楼,里面摆放着大大小小、各色各样的农耕用具,虽然早已封尘厚厚,却依然丝毫无损。如今像丁婆婆一样,把当年各种农具完好收藏的,已经很少了。丁婆婆说,自己舍不得扔掉,说不定某些时候又可以用得上。

    个头不大的丁婆婆,动作却很麻利。她回忆说,以前早上5、6点,天还没亮,大家就开始动身去担泥筑大堤了。由于恰好是冬季,那年的天气特别寒冷,于是她的身上常常带着一盒火柴,在太阳出来之前,划一两根,大家围在一起取暖。“没鞋子穿,下雨的时候也没有雨衣”,赤裸裸的脚板扎进冰冷的泥土里,就像被针扎一般疼痛。“不过,这是工作,干不好就没饭吃,人人都怕落后,争先恐后的,只要有一口气都要继续拼命挖、拼命担啊。”因此,丁婆婆说,她们那代人身体毛病多,很多都是当时落下的病根。(编辑:钟少珍)

来源:《东坑》周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