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本土人文 >
话说东坑土藤篮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1-04-18 10:52

    提起东坑本土出产的藤篮,还真不得不说那天是怎么与黄婆婆相识的。

    一年一度东坑的“二月初二”卖身节,给人感觉就是一幅现代版的赶集场。黄婆婆是这场赶集场的参与者之一。

    赶集场上,有着各种寓意的吉祥物买卖,一些全手工的竹织藤椅以及一些有趣挂饰等,样式丰富。突然一个摊位吸引了我的目光,精致的藤篮,上面还织着一个“囍”字,显得颇有意思。“喜欢吗?”从前面传来一把声音。一位六十多岁的婆婆笑呵呵地迎上来。与摊主交谈中得知,原来这位婆婆也是姓黄,是黄屋人士,这些藤篮都是她自己亲手编织的。

    俗话说“行内看门道,行外看热闹”,为了能更深地了解黄婆婆织藤篮的风采,翌日笔者就走访黄婆婆家。初次到黄婆婆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顶竹织的帽子,看这顶帽子上面还有些许的小水珠,天依旧下着毛毛细雨,可知这顶帽子多数在这样的季节才使用的。“这就是上次你见过的大号藤篮,是前不久才编织出来的”一边说一边就从里面取出给我看。黄婆婆告诉笔者,藤篮是有分号数的,有大号、中号、小号三个号数,就如织这个中号藤篮,考得不仅是技术,更考耐心,织藤篮这活通常都是大人们干的,小孩是干不了的。

    织藤篮所用到的工具极其简单,一把竹刀、一把铁锤及一把蔑片。单看工具就知道这工具已用很长时间了,仔细看,竹刀已生锈,但依旧锋利。即便看工具简单,但织起来可就复杂了。“一根竹子可以破八条蔑条”你信不信?我睁大眼,八条?还真不相信。“喀喀喀”几下功夫,竹子被分成八条细长细长的竹篾,每根蔑条的长度、宽度、厚度几乎是一模一样,可见功夫还真不一般。“这把竹刀已经跟了我有四十多年了,一直都没换,可能是用习惯了,握在手中就有一种熟悉感”黄婆婆笑着说,“尽管现在这把竹刀都应该要‘退休’了,但我还是舍不得,不用它来干活就觉得不自在”。

    竹篾破好了,这该怎么织呢,说着,黄婆婆左边捏一跟篾条,右边捏一跟篾条,一边说一边作示范。把两跟篾条交叉搭在一起,成一个十字形状,再捏再搭,再搭再捏,该细致的地方就不能马虎,该稀疏的地方也不能掉以轻心。藤篮,重要就是这篮底子,这篮底若编织不够紧密结实,就容易散,多放点东西易往下坠。笔者随手提起藤篮的篮底压压看,果然够结实,质量好就是不一样。织藤篮有个口令:一底;一织;一疏;一合。一底,就是已介绍过的底面。一织,指的是篮面的范围,织得时候只要心细就不会有差错。一疏,指的是篮盖,得疏密得当,一合,分为合小口、合中口、合大口三个步骤,且每一步都需要细心、谨慎,稍有差池就得全部翻工。

    无论是新藤篮还是已有三十四年历史的旧藤篮,提起来都是比较有厚实感,黄婆婆说,这是因为这里头该紧密之处较多,且织得层数也较多,自然而然拿起来比较厚重。

    “这个藤篮才是好东西,想买,我都不卖”。正当笔者回神,看见黄婆婆似乎从楼上小心翼翼搬着什么。外面包着一层塑料纸,就知道里面的东西她很重视。“外面包一层塑料纸里面东西不易损坏”她边拆边说。“这个藤篮是我当姑娘时出嫁,我妈送我的,现在都买不到这么好的”一开封,一股陈年竹子香扑鼻而来。尽管是陈年,但依旧保存得相当之好,没有一点破损迹象。好东西就是不一样,手工质量可谓是一流,黄婆婆可是真传了她妈妈的一把好手艺。

    “藤篮可用之处可多着呢!”黄婆婆给笔者一一讲述。做好事、嫁娶、拜神、拜山、开灯、满月等都离不开藤篮。就如嫁娶时,女方的妈妈要在藤篮里放柚子、香蕉、松糕、米酒等送去给自己的女儿。而男方就回猪、鸡等给女方。这是多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又如清明将至,家家户户都去拜祭自己的祖先,大家都会把苹果、米酒、猪肉、香、蜡烛等放进藤篮,然后提着篮往山上走。要是这篮底作得不够结实,又装着那么多东西,结果可想而知。

    精美又耐用的藤篮要价一点都不贵,如中号的藤篮约280元,藤篮多数销往寮步、石排、横沥等周边镇区。赵阿姨是横沥人,但她一买藤篮就得来黄婆婆这买,总说,她织得就是好,其他地方买不到那么好。

    黄婆婆除织藤篮外还会织很多有趣的竹织物品。大草帽、小鸡笼、蒸年糕的大篮子等。说到这小鸡笼,黄婆婆对它可是情有独钟。“这是我当时织给我小女儿玩的,已经有四五十年了”。言语间透露出,她的小女儿对笼子的喜爱。简简单单的几跟篾条,却能编出如此精美的笼子,确实令人不得不佩服黄婆婆精湛的手艺。

    这笼子曾被一位商人相中,拿去当模板,然后大量生产,在市场上销售。

    对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讲,藤篮可谓是无人不晓;但随着发展,尤其是在城镇,本土的的东西已慢慢退化,以致对现代人来讲,好多人都不晓得,新生的8090大军,对此了解甚少。开始淡忘,最原生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但却有一部分如姑姐一样的人群,在默默守着自己的藤篮故事。(作者:黄文思)

来源:《东坑》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