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本土人文 >
寻找解读祈福文化的金钥匙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08-08-11 15:10

——2008年东坑镇亭岗岭文学笔会侧记


    七夕,亭岗岭有约

    之前,我对亭岗岭的认识始于东坑籍举人、明代诗人丁恒的一首诗《亭岗拥翠》:“积翠苕荛淑气新,孤高那与众山群。峰如太华烟中出,势似罗浮天外分。樵客归时松带雨,竹鸡鸣处石生云。观鱼亭毁人何在,千古清风一钓缗。”诗歌以娴熟的笔法,用“淑气“樵客”、 “松雨”、 “观鱼亭”等意象把这座山的美丽刻画得栩栩如生,表达了他清廉高洁,甘作钓叟的隐逸心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月7日是农历七夕。七夕情人节是中国最浪漫的节日,这天,亭岗岭有约,东坑镇广电站组织了“2008年七夕亭岗岭笔会”,镇委委员刘晓冬,宣传科教办主任苏东就,镇文广中心主任刘焕伦等领导,九旬高龄的宿儒彭灿晃等一班老前辈,以及东坑镇本土文学爱好者参加了这次笔会,记者也有幸参加了这次盛会,探究亭岗岭的祈福文化。

 

    下午两点半,与会代表一行二十多人先在广播电视站会议室集中,站长丁建斌就 “亭岗岭笔会”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发布了亭岗岭笔会征稿的消息,然后由东坑的“活历史”九旬说书老艺人彭灿晃讲述亭岗岭的典故,和大家一起追溯亭岗岭的历史文化渊源,娓娓道来。接下来,退休老教师丁文华即兴朗诵了明朝诗人丁恒的古诗《琥珀坑八景》。期间,大家还作了有关的交流。通过“热身”,加深了文学爱好者们对亭岗岭的了解。



   

    古庙风情

    下午4点左右,大家从广电站出发,去闻名遐迩的彭屋古庙和美丽的亭岗岭采风。秋雨初霁,空气格外清新。车子到了山前便停了下来,没膝的青草,金黄的野菊花,与会的文友兴高采烈,诗兴大发,当场赋诗作文。穿过一坐古老的庵堂,一个老尼姑刚上完香,香烟袅袅,彭灿晃介绍这个阿婆今年九十岁,与他同龄,是他当年的同班同学。几十年如一日料理香火,使之薪火相传。顿时,一种敬意从我心底油然而生。

    穿过庵堂,走过几家古色古香的小屋,便沿着麻石小路拾级上山。一路上,满天飞舞的蝴蝶,遍野翠绿的竹子,山坡上古松挺拔,一棵300多年树龄的古枫树翘首以待,仿佛在迎接上山朝拜的善男信女。茂密的植被,千年古藤,氤氲的空气,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充满神韵的画卷。作者们寄情于山水之间,亭岗岭的自然美景,让他们仿佛寻找到了一枚解读祈福文化的金钥匙。

    亭岗岭,古称“东邑明珠”,山不高,海拔约300余米,大约10分钟便到古庙,到山顶也只需要15分钟。彭灿晃老人介绍,古时这里每年有两大节日,一是七月初七“七姐诞”,二是八月十五“大金钟戏会”。中秋这天,常在山脚搭起大棚聘请粤剧名班,演唱九本。唱戏从八月十五这天开始,唱四日五夜,热闹非凡。远的如港、澳、穗,近的如东莞、石龙、惠阳等由水陆纷至沓来,游人如鲫,当时盛况,难以言状。由于时代的变迁,解放后“大金钟戏会”便渐渐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文革期间,亭岗古庙几度遭人拆毁,数百年文物古迹,成为废墟,直至1990年才在原址上重建古庙,虽非原貌,却颇壮观。

    据考证,古庙始建于明朝嘉靖(1522-1566)年间。古庙庙貌巍峨,建筑宏伟,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庙共两层,上层正殿供奉七圣仙娘,左右偏殿供奉金花夫人、观音大士等。下层三间,中央祈神之用,两边为酣息之厅。相传亭岗岭古庙“照远不照近”,小的求诸事顺遂,大的求风调雨顺,凡来朝拜的客人有求必应。我国古代,人们信奉天命,认为福祸有神灵主宰,所以特重祈福,因为在农耕年代,只有五谷丰登,才能生存下去。朝拜七姐,是为了让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故一年四季香火不断。

    今年雨水多,亭岗岭显得格外苍绿。一眼望去,到处都是青黛色,山上松涛枫浪,郁郁葱葱,清风掠过,群鸟争鸣,似松涛唱曲枫相和,令人心旷神怡。一些不知名的虫子在林间扭曲地飞行。移步栏杆,放眼远眺,数十里天然景色,尽入眼帘,美丽的寒溪河,宛如一条碧绿的带子。

    据介绍,古代描绘亭岗岭的诗歌很多,其中清代宿儒尹棠先生有一首七绝:“名山亘古秀灵钟,庙貌巍峨挥碧峰,槛外长江翻细浪,亭边古木听孤松。”记者心想,如果把这些古今诗词收集齐全,必定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亭岗岭是东坑古文化传统的活化石,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究、去挖掘、去思考。

    解读祈福文化

    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五福”说法,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富贵、身体健康且心灵安宁、有美德、不遭横祸而善终,这是中国人对“福”最早的具体阐释。

    《说文解字》解“福”字:“福,佑也。”只要有神灵保佑,就能逢凶化吉。所以祈福看重的是心意,祈福的对象、形式倒在其次。至于后来演化为“福、禄、寿、财、喜”,则更符合世俗的要求,心灵安宁、有美德属于对精神层面的更高要求。对于七夕祈福,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脍炙人口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绘道:“汉皇重色思倾国……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西厢记》中,也有描写崔莺莺的一大段精彩文字,崔莺莺在后花园烧香祈愿道:“此一柱香,愿化去仙人,早生天界。此一柱香,愿堂中老母身安无事。此一柱香……”没说出口的那句话被红娘一语道破:“愿姐姐早寻个姐夫。”

    据说,亭岗庙祈福有求必应,其中最灵验的是求姻缘,远近闻名,因为庙中主要供奉的是七姐。从民俗文化来看,中国人祈福具有实用主义的一面,不管什么神什么灵,求了再说,有没有效果且两说,心理安慰作用其实更大,也许这是老百姓对待苦难的一种调适方式。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的下场有时是不妙的,作为普通百姓,还是寄希望于从祈福中得到慰藉,因为这比较现实。

    亭岗“七姐诞”,属于东坑民俗文化范畴,理应保护,还可考虑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委委员刘晓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结合东坑目前的优势以及“错位发展”的要求,亭岗岭作为发展东坑创意产业的五大板块之一,应该以其为依托,开发文化创意旅游。宣传科教办主任苏东就也表示,要进一步扩大对亭岗文化的宣传力度,弘扬东坑的民俗文化。

    记者认为,相比东坑另一个号称东莞第一节的盛大的“卖身节”, “七姐诞”文化内涵更丰富,而且有着更悠久的历史渊源。民俗文化,在遗产和原生态上做文章,理所当然,但是不宜过度的开发,过度的开发会破坏本身的淳朴与纯真。具体的问题,希望请有关专家论证,使文化创意旅游以最新颖、别致、科学的方式出现,以保护民间优秀的民俗文化遗产。

    尾声

    薄暮时分,与会的文朋诗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亭岗岭。文人聚会,多是文的展示,酒的较量。晚宴上,杏花村度数不高,入口细绵,质醇味长,让人难以忘怀。遗憾的是,这天我正好感冒,只浅尝了半杯。举目四顾,本次笔会的参与者以本土文人居多。正如林则徐那副名联所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记者期待着下一次笔会吸引更多新莞人作者加入。 (文/记者  曾海津  图/卢绮云  李挺宜) 

来源:《东坑》周报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