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三古”文化 > 古韵人文 >
喜闻老调谱新声《李仲球木鱼歌作品集》序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7-10-26 09:57
    老实讲,我真的没有资格为李仲球老师的这本书作序。一则我自幼生长在北方,对东莞木鱼歌所知甚少;二来我与作者从未谋面,不能从他那里获得直观印象和了解他的创作经历。家乡东坑镇文联的曾海津同志力邀我为此书作序,估计是出于对我“文学教授”头衔的迷信,以及念我祖籍东坑的乡情。这里只能凭借仲球老师这部作品集的文本,纸上谈兵,对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谈一点不成熟的感想,权充代序。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是维系民族认同感与向心力的纽带。历史上持续不断的民族冲突与融合,有的民族被打散和同化,有的民族则得以存在和延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文化的有无与承传。犹太人被迫迁居世界各地,但他们的文化精神始终不断,故能多次浴血重生,至今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汉族历史上也多次被外民族征服,但根基雄厚的汉文化不仅保证了本民族的延续,还最后同化了外族入侵者,元、清两代皆是如此。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时代,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是保证一个民族在现代化大潮中守住精神家园、保持民族自信与自强的重大时代课题。因此,党中央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许多文艺界、文化界有识之士也纷纷投入研究民族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行列。产生于南粤民间,历史悠久,深受大众喜爱,浸透浓郁乡音乡情的东莞木鱼书,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桩瑰宝,得到李仲球这样的热爱者与有心人的鼎力承传和弘扬,并在社会上积极培育新一代传人,实在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好事。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弘扬,紧接着就是一个如何继承的问题。我认为,继承的第一个前提是保持传统文化的原貌。先原汁原味地“拿来”,再说改革和创造。近年来一些标榜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影视戏剧作品,仅只是照搬原作标题、承袭原作人名,对基本故事情节大拆大改,甚至干脆抛弃原作,另起炉灶重新演绎,把早经前人千锤百炼的经典名著变成了“大话”“戏说”。这样的“继承”“弘扬”,与其说是抢救和保护,不如说是败坏和糟蹋,甚至是剽窃!

    翻看李仲球老师的这本木鱼歌集,我发现他的第一个优点就是“保原貌”。我虽然对东莞木鱼歌知之甚少,但小时候听过老家姑姑的演唱,从家兄李逸江那篇获奖小说《尘封的老屋》里作为背景出现的基婆所听木鱼书,也知道几句木鱼书唱词,算是有一些感性知识。按我的理解,东莞木鱼书曲调委婉悠扬,又略带几分幽怨,这与它产生于旧社会、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疾苦的传统主题有关。同时,它在山野村民、农夫农妇中传唱,语言通俗、抒情直白,采用人民身边事物和意象来取象比兴,都是它的基本特点。如《尘封的老屋》中引用的那段《梁山伯与祝英台》唱词:哥送我,到田基,田基有对大蟛蜞。拱手拳拳还有意,哥哥吾晓我无心机。

    梁山伯、祝英台本是一对饱读诗书的才子佳人,但到了木鱼书里,则成了处处表现农民情趣的情人哥哥妹妹。现在来看李仲球作品中那首《甜甜蜜蜜糖不甩》:

    男:糖不甩,鸭膥丝,
    东哥想食笑微微;
    坑妹心中有乜事?
    东哥想你哋唔哋?
    想妹与哥成好事,
    同哥白发共齐眉。
    女:糖不甩,鸭膥丝,
    哥哥想法太离奇。
    蛤蟆心头想得美,
    妹系天鹅天上飞;
    天鹅蛤蟆谐连理,
    笑痛人家个肚皮。

    “糖不甩”“鸭膥丝”都是东坑地方名小吃,具有甜甜蜜蜜、丝丝不断的含义。作者以这两样民间熟悉的食品起兴,引出一对青年男女的逗趣情话,自然贴切,充满乡土气息和烂漫情调。

    再如根据路遥小说《人生》改编的长篇大书,原作写的是西北地区生活,人物语言本来是西北话。但到李仲球改编的木鱼书里,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就变成一对广东农民父子间的谈话了:老爹觉得多奇怪,近前开口语云云。“仔呀为乜归来无兴趁,蒙头大睡为何因?”激起加林一吐气,满脸通红就闹人。“明楼大队为书记,佢们儿子叫三星;民办教师让比佢,叫我回归村里做农民。从此归家挑大粪,犁田从早到黄昏;一世前途都冇了,羞见乡亲左右邻。”

    由于笔者没有亲耳听过李仲球演唱的木鱼书,对于他在音乐曲调方面如何保持东莞木鱼书的原貌自然无从谈起。但仅据上面引述的唱词,我们已经可以说,他的创作努力保持了东莞木鱼书的原貌 ,没有把木鱼书变成现代歌谣,或者打着传统旗号的流行歌曲。这种忠实对待民间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李仲球新编木鱼书的“保原貌”,还表现在他对木鱼书传统题材和应用范围的坚守。作为一种民间曲艺样式的木鱼书,本来就是人民大众婚丧嫁娶、节庆聚会时起礼仪仪式或交际娱乐功能的文化活动。这一传统功能需要是现代作者进行新木鱼歌创作时必须恪守的选题定位。忽视或任意更改这种定位,就会因背离作品受众的心理期待而丧失生存活力。历史上许多民间文学样式经文人改造后最终亡佚,“生于民间,死于庙堂”,其原因之一,即在于此。我们看李仲球新编木鱼书中,有多首作品是按传统题材需要来写的。如《新婚恭贺》,包括“贺铺床”“贺新房”“贺新罗帐”“贺新床”“贺锦被”“贺鸳鸯枕”“贺米斗”“贺新灯”等篇章,从新房、新床一直贺到家具、摆设,体现了传统木鱼歌礼仪祝祷的功能特点。并且这些歌词的具体内容,完全符合农民大众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习惯,绝无现代政治性词语的生硬插入。如下面这首《贺铺床》歌:              

    铺锦被,向归东,三生有幸得相逢。
    蓝田夙世同修种,夫妻长久百年同。
    今曰天姬将子送,托赖神恩接入门。
    铺锦被,向归西,夫妻福禄寿高齐。
    今日乘龙明折桂,龙门早跳步云梯;
    金榜题名一定系,夫荣妻贵庆眉齐。
    铺锦被,向归南,团圆快乐满人间;
    此夕交欢和合盏,他年必定桂枝攀;
    麒麟早降欢何限,福如东海寿南山。
    铺锦被,向北方,今日来铺好命床。
    铺得周之和妥当,夫主赚银自有方;
    贺起家山鸿福旺,贵寿丁财福满堂。

    按照东西南北顺序来铺陈叙述,这本身就是自古以来民歌惯用的表述方式。内中祝祷性词语,全是农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话。这样的新编木鱼歌,自然得到群众的欢迎。也许有人会指责这些祝语缺少现代意识,不够“革命”和“积极”。但我们说,婚礼演唱的木鱼歌本来就是一种礼仪性活动,以喜庆吉祥、烘托气氛为基本目的,不必对人民大众千百年来习以为常、耳熟能详的吉祥话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在传统礼仪文化活动中硬塞进现代政治话语,只能是画蛇添足。“文革”时期把许多民间喜庆祝语硬性变成革命口号,不是早已成为大众笑柄了吗?

    李仲球新编木鱼歌的第二个特点,是他对这种传统民间文艺形式的“赋新意”。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必须与时俱进,方能常往常新,保持青春的活力。上文说李仲球在婚礼喜庆歌里保存了大量传统祝祷吉祥话,但不等于说他的所有木鱼歌创作都套用旧时陈言。恰恰相反,李仲球老师在这方面表现出一个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民间文艺家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精神。在他的作品集里,有对新农村建设成就、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赞誉,有对党的计划生育、非遗保护、社保养老等政策的宣传,有对本土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表扬,还有对地方美食、美景的介绍,题材广泛,新意盎然,称得上是今日东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的一幅全景风俗画。他把需要向人民群众宣讲的政治性内容,用农民大众习惯和能够理解的话语,通过木鱼歌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演唱和解说出来,达到声声入耳、寓教于乐的效果。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位置;而现代生活内容又使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朝气,使之得到复兴和升华。传统与现代相辅相成,继承与创新交互促进,这是李仲球新木鱼歌创作给我们的又一启示。

    根据东坑镇文联转来的李仲球事迹介绍,我们还得以知道他在培育木鱼歌新一代传人方面也颇费心血。他自2008年4月就被聘为东莞市群众艺术馆少儿木鱼歌培训基地、东坑镇木鱼歌培训基地授课教师,积极传播、普及木鱼歌知识,培养了一大批少儿木鱼歌爱好者。所以,李仲球在木鱼歌保护与传承方面的第三个特点,可以说就是“育传人”。按照现代接受美学的观点,艺术作品实际上是作者与接受者共同创造的结果。任何一种艺术的根基都在人民,都在一代又一代民众口耳相传的承传。保护和发展一种传统艺术,除了出作品、出演员之外,还要“培育观众”。没有来自接受者方面的支持和呼应,也就没有一种艺术的真正传承。李仲球老师在这方面的工作,也是他对东莞木鱼书遗产保护的卓越贡献。由于他在这方面的事迹已经超出了作品集文本之外,笔者也没有亲身感受,只能在此一笔带过,不做深入阐发了。

    “喜闻老调谱新声,字字句句诵真情,仲球传承贡献大,非遗保护千秋功。”文末赋打油诗一首,谨向古老的东莞木鱼歌的优秀传承人,也是我的同姓宗亲李仲球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
                           
2016年8月12日
于天津华苑地华里书斋
来源:《东坑》报 编辑:李晓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