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三古”文化 > 古韵人文 >
蒋介石过小塘茶亭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7-08-09 11:23
    1925年10月初。一天夜色里,9时左右,几个村民正围坐在树下乘凉,听老秀才讲世界。

    一根烂布绳点着了,黑暗中看不到青烟袅袅,只见一点火头在晚风中一明一暗,在驱赶四面飞来的蚊虫。

    老秀才说:“清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有天下太巧了。经过康、乾、嘉后,已逐渐走下坡路,亡国是必然的了。现在虽说是民国,然十四年来,孙文被迫让政,袁世凯垮台,后又宣统复位。斗来斗去,将有一段时间是方州无主,人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呢。”

    那些村民,都是日出而作,日下而息的耕田人,哪里管他什么天下大事?只附着说几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些从三国古仔中听来的词而已。

    忽然有人指着天空,说:“看,这是什么?”有些打着瞌睡的人惊醒过来。擦去嘴边流下的口水,迷迷糊糊的说:“是,是什么?”

    只见在西北的天空中出现了一群闪闪的发光体,以相等的间隔,4个、3个的排成横向飞了过来,在黑魆魆的夜空中特别显眼。每个发光体都拖着一条尾巴,划过夜空,一会儿就消失在东南方的天边。接着,又一群发光体从西北方升起,再度划过天空。其中有个发光体特别大,旁边有较小的发光体围绕着,如众星拱月一般,很快又消失在东南方。

    众人十分惊异,有人说是流星,有人说是鬼火。问老秀才,老秀才说:“将星啊,是将星之兆。《易》曰:‘天垂象见吉凶。’明日巳时,当有将兵经过,到时再看分晓。”

    翌日10时,秋阳似火。一行穿灰色军装,戴大盖帽的兵勇从寮步西溪那边逶迤而来。有人挑着行李,有人牵着战马。一会儿,有几个壮勇抬着一乘飘着灰色篷布的滑竿,一颤一颤的走了过来。滑竿上坐着的正是当时的黄埔军校校长兼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

    1924年冬,盘据在东江一带的军阀陈炯明,乘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北京和冯玉祥共商国是的机会,自封为“救粤军总司令,”在北洋军阀段其瑞的支持下,准备进攻广州。1925年2月至3月,由黄埔军校的学生军和粤军作为主力第一次进行了东征,打垮了陈炯明。6月,在广州的滇军杨希闵和桂军刘震寰趁广州空虚,在广州发动叛乱。形势危急,黄埔学生军立即回师镇压,迅速平定了叛乱。陈炯明利用革命军回师广州的机会,纠集了3万之众重新占领东江一带。国民政府为了彻底消灭陈炯明的军队,平定广东,决定在10月进行第二次东征,仍由蒋介石任总指挥,发起征讨陈炯明的东征战役,分几路向惠州进发。蒋介石率右路军由广九铁路行进。

    这一行人马来到小塘村,又热又累。突然见到这里有一塘山坑水,不溢不涸,清澈如明镜照天,带来阵阵凉风,不禁精神一爽。塘边一座茶亭,青砖红瓦,三面通风,映着碧水,风光动人。如果不是人喧马叫打破了这里的幽静,真如桃花源一般。

    “抬了大半天,在这里歇一歇吧。”滑竿停了,蒋介石手扶指挥刀,从滑竿上下来。有人马上上前,打开一瓶白兰地的盖子,蒋介石脱下白手套,用白兰地洗了洗手,往亭中走去。

    茶亭经历过岁月风雨,斑斑驳驳,显得有一定的年代了。蒋介石抬头看着麻石横楣,“坐云则坐,”他念着刻在横楣上的字,又走到另一边,“行止自如。”看完,蒋介石对旁边的人说:“这就是林下之乐。还是山野人家自由自在,该坐则坐,无拘无束。但现在革命尚未成功,我们怕没有这种福分了。”

    这时老秀才和村中的人,听说大兵来临,怕惹事,都缩在家中不敢出来。但久不见动静,又探头探脑的向这边观望。见一个当官的,戴着白手套指手划脚,又听不懂北方的官话,不知说着的是什么,只知道这是孙文打陈炯明的军队。

    一会儿,这些人马又起程了。老秀才胆大一些,问后面的兵士。这些人中也有人说省城话的,说;“刚才在茶亭中的那个,是总指挥蒋介石呢。”

    过完兵后,老秀才对聚拢来的人说:“怪不得,怪不得。昨夜的天象,是天上的星宿啊。三国时的诸葛亮,当知道自己的那颗星其光昏暗,摇摇欲坠将要掉下,就用绢布造灯补上,后人称‘孔明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就知道今天有‘铁蛇拦路,铁树开花’,又说‘老糠沉底,大石浮头’,以前总弄不明白,大石怎么能浮上水面呢?现在才知道刘伯温说的铁蛇是指火车,铁树就是省城的路灯啊。老糠呢,康熙又太远,一定是现在的南海康有为,他保宣统皇帝,反对革命,失败了。老康沉底了,大石浮头,蒋介石兴起来了。刘伯温,真人豪啊。”

    老秀才见众人都在点头,又说:“这茶亭从景泰年间建成,至今有四百多年了。所谓‘兀兀尘埃久待时,幽窗寂寞有谁知。运逢带剑人相顾,利遂名成总有朝’。这茶亭,今后一定有名声啊。”
村民们听了,都说老先生见多识广,知书识理,懂天文地理,对老秀才的话深信不疑。文/苏广明

    文学在我们所生存的生活形式中

    在诸多时代的批评言说中,曾海津以独特身份深入文学与生活的美学化秘密,立于当代中国文学现场追踪生活。他的文学批评像南方大地挺立的木棉树,安静而怀着梦想,要么一片绿荫洒地,要么一树红花怒放,枝叶和花朵伸向自由和开阔,但批评之根却紧紧抓住生活。

    最重要的,是曾海津拥有敏感而深入的文学知觉。只有文学理论而没有文学知觉的批评者随处可见也屡屡得手,但曾海津却是具有文学知觉的批评者,这种文学知觉把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和现实生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把自己的文学批评变成了一种处理生活以及生活与文学的关系的美学方式,而这种美学方式中所包含的扎实内容,表明一种生存立场与写作立场、生存知觉与文学知觉的融合,这样,在曾海津的文学批评中,必然包含着他所生存其中的生活形式,由此,这样的文学批评便与时代生活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于是,曾海津的诗性判断与生活判断亲密无间,从底层出发坚守纯朴品质,避免批评堕入粗鄙的喧哗,追寻高尚的精神取向和优雅的文学情趣,将个人与时代、地域与中国、个性与普遍有效结合,由此参与中国文学变迁,见证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坚实的批评根基、敏锐的理论视觉、激情的文学意趣、严谨的美学立场让他的批评展开诗性的自由纬度,印证体现了东莞文学、广东文学以至中国文学近二十年来的重大变化。

    这样的文学批评能从特殊境遇和体验出发,寻找、发现和进入普遍的文学感受,将文学知觉底层感受与浪漫理想结为一体,没有刻舟求剑而搬弄理论话语的哗众取宠,注重生活事实和文学事实,紧紧抓住时尚中国特别的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既立于当代中国生活现场而追踪文学现象、作家与作品,又立于当代中国文学现场而深入生活。

    这样,曾海津不断以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生存境遇去发现文学与生活在时尚中国的关系,以自己的文学洞察深入当代中国生活,也以自己的心灵关怀注视当代中国文学,作为文学创作与批评互相推动印证的表达,追踪并思考了当代中国文学近二十年一些特别的变化。他笔下的涓涓细流汇集为个性化的批评景观,将普遍的文学情景容纳于独特的情怀、精准的见解,在这样的批评景观中,人们重新领受不同文学作品的风采,证明了文学批评真切实在地与中国文学现场结合的魅力。

    汇集在《隐秘的对话》中的文学批评清晰流畅,层层有序,严整一体,开阔大气,内容广阔厚实,其思考和表述遍及诗歌、小说、散文和诸多作家,见出批评者的视野、功底和文学见解,突出了曾海津敏锐、执着、真诚的批评家特质。因此,这些文学批评细致而有韧性,善于在具体的批评对象中展开个性分析和深入体验,将严谨的理性言说融入突出的文学知觉,具有独特的美学感受,以美学化的生存体验进入文学之中,普遍的文学体验和知识与个性化的文学情趣相得益彰。     (文/徐肖楠)
来源:《东坑》报 编辑:李晓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