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三古”文化 > 古韵人文 >
卢氏得姓历史文化研究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6-03-25 09:57
    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卢氏源流的确切问题

    宋代大学士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书中卷七十一至卷七十五止,共胪列唐宰相369人,有98个姓氏,其中卢氏有“八相佐唐”。位于《新唐书•七三上姓》有关卢氏得姓源流,欧阳修说:“卢氏出自姜姓,齐文公,子高,高孙傒为齐正卿,谥曰敬仲,食采于盧,济北卢县是也;其后因以为氏,田常篡齐,卢氏散居于燕秦之间,秦有博士敖,子孙家于涿水之上,遂为范阳涿人。裔孙植,字子干,汉北中郎将……。”

    欧阳修两行文字的叙述,有些符合历史的事实,在中国的《二十五史》中,最早出现卢姓之人,有秦朝的五经博士卢敖和方士卢生,其后西汉初年的燕王卢绾(江苏丰县人.与汉高祖刘邦同乡同庚,丰县古代均属中原地区)及山东起义倒秦两武将卢罢师和卢卿。这几个姓卢之人,都是散居在燕秦之间的卢人,他们的祖先都是公元前481年被齐国大夫田常所杀,因发生田常篡齐,齐国灭亡后,卢城(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19公里处)的卢人,自然不可避免地逃难,逃入燕秦之间的涿水流域之地,在此立足谋生。由于他们尚未到达山东卢城之前,已是西北游牧民族,族号为“卢方国”。进入山东后将居住之地命名为“卢城”,散居在涿水流域时,他们亦以卢为氏。

    需特别注意的是欧阳修只是说“卢氏出自姜氏”和“高傒食采于卢”,并未说“高傒肇卢”。二十世纪以来,“高傒肇卢”之说相当风行,显然与欧阳修之《宰相世系表》所说不符,亦与袁了凡(明代学者,著有《袁了凡纲鉴》)所说相径庭,明显“高傒肇卢”有不实之处。

    辽宁卢骅宗长在《卢氏得姓考》中说:“《新唐书》成书于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而齐桓公卒于公元前643年,高傒于齐桓公同年代人,《新唐书》成书的时间比“‘高傒肇卢’的年代要晚1700年左右。在《新唐书》成书之前各种史书典籍均没有‘高傒肇卢’的明确记载,时隔1700年,《新唐书》的作者怎么能了解‘高傒肇卢’的真实情况呢?“同时《宰相世系表》中指出:“其后以为氏”。“‘其后’应当指的是高傒之后裔。如此说成立,卢姓自然就高贵些,也自然会得到后人的认同。谁不愿意称自己‘名门之后’?问题是:至今尚没有发现令人信服的依据。目前只能见到的只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讹误百出,难以信服。在二十四史中最早记载卢氏人物的有卢敖和卢植虽然有传,但他们的传记中均没有明确记载卢氏世系,甚至连燕王卢绾,北中郎将、尚书卢植的父、祖名讳都没有,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新唐书》中提到“其后因以为氏”,高傒作为卢氏的始祖,究竟“其后”是指高傒的n世孙改姓卢?不清楚,为何愿意舍弃当时崇高的高姓不要,而要当时默默无名的卢为氏?这就是漏洞。高傒的儿子高虎、高山,孙子高固等几世孙(假设n=2,3,4……直至无穷)都是其后,他们都是姓高呀!《新唐书》无法指出“其后”,是高傒的第n世孙,此人何以为我卢氏开卢,难道既是高傒又是“卢傒”,一个人兼几个姓?我们卢人被这不确切的“其后因以为氏”愚弄?冤哉!(《呐喊27页》)

    浙江卢嗣仝宗长指出,“唐代卢氏八相佐唐”时期,为了证明自己出身名门,而不惜伪造家族历史的原因,这种做法正源于中国古代自魏晋以来阀阅望族攀附之风的盛行。须知,魏晋以来进门阀的人都喜欢攀援显达,当时的卢氏也好,其他姓氏也罢,大都热衷此道。即使《新唐书》的编著者也未能免俗,我们不能因为《新唐书》是正史,就盲目轻信。
   
    二、卢人了解“盧”字释义有利于卢氏寻根

    商朝称各部落或种族集团为“方国”,卢氏所聚居之地,被称为“卢方”或“卢方国”。周代以后,称西部非华夏部族人群为“戎”,姜太公的姜姓原为“羌”,后改为“姜”,同样被称作为“羌戎”,羌的含义是“牧羊人。“卢戎”或“卢方”是姜方(戎)族中颇为强悍善战的一个部落。

    我们卢姓人应该对自己姓卢的“盧”字,有个简单扼要的认识,对祖先以前生存的艰难困境,所创生的“卢姓”及“卢”字的含义有所了解。“盧”字头上是“虍”字,解释为:这支卢人是虎方一系的族人,他们是以虎为图腾的,在标志族称时,以虎作为徽识。“盧”字下面的是一个“皿”字,王夫之《说文广义》云:“卢,饭器也,盖钵盂之类,以盛饭者”。卢人祖先出外游牧,常携卢器,用以蒸煮饭食。逐步发展将柳枝编织卢器糊上泥巴,放在火上烧烤,食物能熟而柳篮不坏。久而久之,人们发现篮外糊的泥巴变硬成为陶器,其器底部也因烟薰火燎而留下黑色烟灰,“卢”字有黑的含义,大概是由此而引申的。”至于“盧”字中间的“田”字,亦与炎帝子孙有关,因炎帝是以耕、牧为主的,初以牧后以耕为主。炎帝号烈山氏,《国语•鲁语》云:“烈山氏之子柱”。《左传》称:“烈山氏之子柱为稷。”(昭公卄二年)。现在在香港、东南亚各国,以及台湾的卢姓人,每年都有纪念烈山五姓的联谊活动,这五姓就是:吕、卢、高、纪、许。

    宋•沈括在《梦溪笔读》中说:“夷人谓‘黑’曰‘卢’”。可见“卢”是西戎卢人的方言。”难怪卢人所到之地,多留下以“卢”命名的山、水、村、镇、县、地方的原因。

    三、考古发现公元前(1250~1150)年的卢方国人

    从《史记》中我们可以知道,从商汤王灭夏桀,至周武王灭商纣王,经历了十七代,共31个皇帝,时间是公元前约16世纪至公元前1027年。

    商汤王(即成汤)灭夏桀,称为“商”,都城迁于“毫”,即今之郑州市。经九位皇帝后,第十位王名曰:仲丁,就提出迁都于嚣(今河南荣阳);河亶甲自嚣迁相(今河南内黄);祖乙迁庇(今山东定陶);南庚自庇迁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自奄迁殷(今和河南安阳市)。此五代人,十王,相隔只有一百多年,平均二、三十年即迁都一次,可见商代王室内部紊乱争权程度。由盘庚之帝辛(即纣王),可以说:商代的中兴走向灭亡。

    我国从1928年以后,就开始重视对安阳殷墟文物的发掘工作。从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到1990年止,已出土甲骨文十五万片以上,其中中国于台湾共藏有12.7万片,其余均散失在欧美和日本。

    在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1150年间,商廪辛和康丁王执政时代,甲骨文载:“卢白漅,其征乎乡”〔(邺中片羽)三下三六•一O〕此文的意思是卢方已被商征服,商王请卢伯饮宴。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铭文大玉戈,有文云:“卢方皆入戈五。”意思说卢方曾向商王朝进贡玉戈。”在(小屯南地甲骨)六六七片甲骨有文曰:“卢方白漅王派•大吉”。意思是“在商王武丁时,卢方于殷商的关系一直很好。”〔(殷商文子甲编)三六五二〕记载:“甲戌卜,翌日乙,王其没卢白漅。”即甲骨文则说:商王康丁抓住卢白漅以作人牲祭神。表明卢方国于殷商的关系已是敌对仇国了,卢白漅将被用作祭品杀掉。又如属于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文,有一片卜辞:“戌子卜,宾贞,今夕用三百羌于丁,用,十二月。”意思说:“十二月戌子那天占卜,贞人宾问卦,今天晚杀三百名羌奴祭祀祖丁(即祖丁王)可以吗?“用”字是“验辞”,意思是“按原计划执行了”。商康丁王一次抓住三百名羌族人(很有可能其中也有卢方国人),用来对其祖宗祖丁王的祭品,何等残忍!这也是姜子牙要协助周武王,联合羌族八国(其中主力之一有卢方国)起兵灭纣的原因。从甲骨文的铁证,说明在公元前1250至公元前1150年间,已出现卢方国,卢方国的卢白漅原来与商廪辛、康丁王交好,商王还请卢伯饮宴,但杀人如麻的奴隶主王国,始终不将异族人当作人,称之为“卢狨”。这些物证说明卢姓人在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1150年之间,已是有姓氏存人。并非高傒所赐,因为高傒出生大约是公元前740至公元前728年之间,比卢白漅的出现还迟五百年哩!

    据福建永定《龙潭卢氏宗谱》载:“卢氏得氏于商朝或商朝以前。在商朝有卢方这样的方国,且有卢白漅以卢为氏的人物。我卢人和庸人,蜀人,羌人,髳人,微人,彭人,濮人是周武王亲自统率的伐商联军的西土之人。灭商建立周朝后,我卢人受封于泰山之西,古平阴西南的济水之滨,建立子爵的卢国,称之为卢方国,后被齐国吞并,人们称卢方城为卢邑。周朝之时,卢邑为卢氏聚居之地。卢氏比春秋食采于卢的高傒至少早四、五百年。高傒不是卢氏得始祖。”

    四、姜尚为周武王军师率卢方等八国伐纣东迁于齐

    周武王究竟何年伐纣?只知道是周武王十一年甲子这天早晨起。占卜的结果定能于当天将商纣王消灭,但究竟是公元的何年?始终是个谜。二十世纪末,国家集中了许多地质学家、天文学家、甲骨文专家、计算机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几百人综合进行研究,已正确推算出周武王伐纣是在公元前1027年,正月甲子这天早晨,姜子牙任周武王的军师,并率领八个伐商联军的西土之部族,共同讨伐商纣王,参加牧誓,据《史记》牧誓之后跟着书曰:“誓已,诸侯兵会者四千乘,陈师牧野”。商纣王(商辛)亦拼凑了十七万军队,决战牧野。由于商纣王十分残暴,早为子民所痛恨,双方交战开始,商纣士兵即出现“前徒倒戈”,商纣的士兵出现掉转矛头,与周武王士兵一起反攻商纣。商纣王遂逃回殷都,自焚而死,武王来到商纣王自焚的地方,举箭连射三发,并砍下商纣王的头,悬挂在白旗上示众,商朝已亡。

    据《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武王尊姜子牙为师,尚父,故又称吕尚”,是为齐国。与姜太公前往征战伐商纣的卢方国部落人,亦随姜太公到了齐国之地,并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18公里,作为定居之地,构筑起“卢城”。卢城的居民即是卢方国人,即卢城部落的一部分,并非因卢城而得姓,而是卢方国部落的人,创建起“卢城”。也说明卢姓的卢戎族,他们以卢为氏,是早于公元前1027年的事。

    五、卢方国人创建卢城与高傒食采于卢

    周王国建立之后,原居西北游牧为生的卢方国人,相当部分人参与推翻商纣的斗争,而后随姜太公到了齐国,这支卢人开始融入华夏民族的团体之中,是为中华卢姓的主体。自从姜太公为齐国之国君开始,一直至姜太公的十一世孙为止,虽然仍属于奴隶社会时代,在史书上仍未发现姜族人以“卢为奴隶”的记载,总体上讲姜族与卢姓人还是和谐共处的,可以说是“卢氏人休养生息,养精畜锐”的大好时代。不过自姜太公为齐国国君之日起,在史书上并未见有“以卢城部落之领袖,为齐国大夫”的记载。尽管如此,卢城乃人物极盛之地,《史记卷150•列传45》载:“扁鹊者,渤海郑州人也,姓秦氏,名越。又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可见先秦时代,卢城此邑,人物之盛矣!

    齐国到了姜太公12世孙齐襄公时代,因失德无道,骄奢淫逸,被臣下连称、管致所杀。二大夫拥立公孙无知为齐君,无知封连、管二人为正卿,亚卿,引起齐国诸大夫不满。齐襄公有二子,为公子纠和小白,皆因襄公无道,早已避祸鲁国和莒国。而公孙无知,及连、管二大夫,亦为齐国其他大夫所谋杀。姜傒因知公子小白,有治国之才,遂与其他大夫商议,将小白从莒国接回,立小白为君;这时鲁国知道无知已死,也要发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即位。公子纠手下人管仲,另带一批军队,阻拦住莒国至齐国的道路,与护送小白的队伍发生战斗,小白被管仲射中带钩,装死躺下,被护送人员载在车内,装死躺下,快速驰入齐都。管仲上当派人报鲁,鲁急送公子纠赴齐,待公子纠到齐后,小白内有姜傒等大臣做内应工作,早已被拥立为君,称为齐桓公,时在公元前685年。

    公子小白被拥立为君后,因姜傒自己虽为齐大夫,认为是“国之世臣,素有为人信服”。但自己坚持仁让,力主侄子小白为国君,深得齐桓公的尊敬,所以封姜傒“食采于卢”,并以其祖之名“高”为傒之姓。此后称为“高傒”。

    由此可知:高傒被齐桓公封以卢邑作高傒的食邑,时是公元前685年以后的事,此事比姜太公率领卢方国之族人到长清县内缔造“卢城”又晚了342年,说“高傒肇卢”未免本末倒置矣!

    六、卢城人与高傒子孙的关系

    自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封高傒“食采于卢”开始,卢城的卢戎人自然要向高傒或高傒的子孙提供俸禄,此乃不言而喻的事。自高傒起,不仅高傒改姓高,为齐国大夫者高无咎、高厚、高固、高弱、高强等,均见于《史记》、《左传》、《春秋》等书中。並未见“高傒肇卢”一类之传记,莫非某些卢人一厢情愿之所为,豈不为人讥:“卢人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卢方国之卢戎人,生活于卢城之后,从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574年,即高傒食采于卢后,这段时间还是相安无事的,但到了公元前574年,高傒之远孙高无咎出奔莒,其子高弱以卢叛。“卢城”的卢人所以叛齐,是受高弱指挥;《左传》清楚解释事件起因:“是因齐灵公听信谗言,遂高无咎离开齐,而赴莒国,高弱借卢城之力叛齐,齐国派大夫崔杼为将,庆克佐之,“帅师围卢”。后来国佐(大将)自外远征回齐国之后“遂如卢师”(即同情高弱加入卢城队伍),国佐杀庆克,以谷叛。齐侯无奈,“只得于之大夫盟誓徐矣,而复之”。齐侯与大夫盟誓,赦免了他们的“叛乱罪”,到了十二月,“卢降”,一场历数月的对持局面,才终于得到解决”。这是卢城的卢人,第一次抗齐之举。《左传》载: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鲁襄公会合十二国之师,同围攻齐国,齐国的京兹和邿两座城邑接连被攻下,唯独晋将赵武和韩起所率上军,“围卢弗克”。可见卢城卢戎人军事力量之强大。

    《左传》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齐大夫高止,因专横,好自以为功,被齐国大臣放逐到北燕。固高止之子高坚,“再据卢叛”。齐景公即命闾邱婴为将,帅师包围卢邑,兵临城下,高坚声明:“吾非叛,惧高氏之不祀也”。于是提出以保存高氏后裔,允许奉祀先祖为条件,归还卢邑”。齐君接受高坚的条件,立敬仲(高傒)之曾孙高燕,以守高傒之祭,于是高坚归还卢邑。自身率其宗族之人,出奔晋国。自高傒受封食采于卢以来,经历三朝(齐桓公.孝公.景公),在高氏手中,卢邑之卢人至少经历140年,卢戎人成为保护高傒裔孙的屏障和工具。

    七、对东西虢及北虢卢方国人的考古中发现早以卢为氏

    《辞海》(1989年9月第一版5239页)虢国条载:“虢国为古国名,姬姓。有东西虢,及北虢之分。东虢和西虢开国国君都是周文王之弟。根据出土文物显示北虢在西周时已建立。东虢在今河南荣阳东北,公元前767年为郑所灭。西虢亦称城虢,在今陕西宝鸡东,西周灭亡后,支族仍留原地,称为小虢,公元前687年,为秦所灭,北虢建都上阳(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占有今河南三门峡,及山西平陆一带,公元655年,为晋所灭。周文王乃周武王之父,而卢方国的卢氏在姜子牙的感召之下,随姜太公协助周武王灭纣,证明卢戎与周周文王、周武王的关系上是友好的。商纣王被消灭后,卢方国人不可能全部跟随姜太公东迁,相当部分的卢戎仍留于西部。一部分辗转迁徒于今河南西部的崤山,熊耳山一带定居下来,故周代称这两座之间的人为卢氏人,建有卢城。此城在春秋时属西虢所治。《竹书纪年集证》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晋韩龙取卢氏城,卢氏转属韩国,秦代在此建“卢氏县”。出土的青铜戈,亦有铭文“卢氏的”,说明卢戎人已经掌握冶炼青铜制造武器。秦晋兴起之后,势力强盛,卢戎被迫向西南迁移,抵达陕西河南、河北交界地。《括地志》云“序州竹山县及金州,古卢国”。即指今湖北竹山县与陕西安康一带。春秋时期,他们又从森林地带往东迁移。于今之襄阳、南漳村等平原沃野地带定居,从事农耕,建立卢子国,河南邓县境内有卢阳乡之名,在这些地区先后出土过,春秋中期的“卢氏币”和“卢氏湼金”(即金版币)。楚国的黄金货币,已发现的共有六种,其中之一为“卢金”。在今安徽寿县东津乡花园村,该地区是古卢国境内。这证明古代卢方人知晓制币技术。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先生在论述“中国古代金错工艺”时指出:“1956年河南陕县出土的铜匜、铜盘各一件,都刻有铭文“卢金氏孙作宝匜(盘),子子孙孙永宝用”。《见卢氏得姓考》。据中国科学院考古报告,发现这两件铜器的地方,是在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由于出土文物墓地距上阳甚近,说明“卢氏金”很可能居住在上阳,並直接由北虢君主统率的,专营手工业的高级官吏,在西周、春秋时期,卢金氏能够为自己的家族的“子子孙孙永宝用”而铸造铜匜、铜盘,在当时绝不是寻常之事,也是一般家族难以做到的。唯有于北虢君主关系极为密切,并且具有一定权势的家族才可以做到。

    史树青先生认为:“卢金氏孙,当是子孙三代人都从事这种官手工业,是就当是监督铸造那两种铜器而言的”。这里需要补充一点,即铜匜、铜盘上的铭文,均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的字样,说明卢金氏是比较大的家族;第二,卢金氏是当时专门从事管理手工业的官吏;第三,卢金氏是以职为氏的;第四,卢金氏源于鑢金氏。

    据《卢氏源流》7页载:“卢氏县,置于汉代,因山而得名,春秋时为西虢邑”。卢氏县之西北有卢氏山,县以山为名。实际上非《元和郡县志》所云“或言卢敖得道于此”,而名此山,应是西周时,姜太公率八国助周武王伐纣,商纣王灭,建立周朝时,周武王依功论赏而分封。据史载:首封姜太公和有功将领,而后为王室。卢国部落人,为报一箭之仇,亦在姜太公率八国中之一国,参与伐纣王,功成之后,卢方国部落人,不可能均往东向跟姜子牙走,有部分跟周文王弟弟往东西虢方向而去,西虢都邑后为卢氏县,卢方国在卢氏县西北山地而居,名其山“卢山”才合乎史实。西汉时设置卢氏县,完全顺其合理。而北虢亦为西周之封地,少数卢人,以职业为氏,並不见怪。“鑢”, 挫磨铜铁骨角等物的工具曰“鑢”。

    《释义》古慮、盧通用,故史,汉隆慮县,亦称作隆盧县。是故“鑢金氏”,亦可称“盧金氏”。究竟是姓盧名金,还是姓“盧金”复姓呢,梁玉绳与杜预理解就不相同。反正“卢金氏”此人子孙三代都是铸造铜币的。“卢氏币”“卢氏湼金”,青铜戈铭文为“卢氏的”。证明卢戎族人已以“卢”为标志,即承认自己是卢人,也就是汉代之后的卢姓。

    八、小结(祸兮福所依)

    卢氏在公元前1250至公元前1150年之间,商王廪辛和康丁期间,已出现卢戎部落的酋长卢白漅代表卢方国结交,后因商康丁王残暴,抓住卢白漅等卢戎三百人,作为人祭品,卢戎遂与商王朝交恶。此乃最早出现姓氏的卢人,证明卢戎的卢字,就是代表这个部落的姓氏。

    第一,由于奴隶社会的本质,当时居住于内地华夏族人,称西北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为“戎”,甚至称为“狨”,这些民族逐水草而生,文化落后,不懂得汉文。当时,造纸尚未发明,记事只能用竹卷或甲骨,且生活朝秦暮楚,不可能将十分笨重的竹卷书作为随身行李携带,这样一来,不仅个人的家族史没有办法记载,就是部落史亦难成书。更主要是中国的奴隶社会制度,一直延长至周末。春秋战国二百多年的历史,完成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度的转变。奴隶是毫无人权的,特别是姜戎、卢戎等等,游牧民族更受到歧视。非一国之君,或像孔夫子一样,世代诗书相传,可能能上溯到商代或其上以外,其它姓氏血缘关系上溯至三皇五帝时代,似乎是洋洋大观,其实亦不过自我安慰而已。就我们卢氏来说,在商代廪辛、康丁时代已出现卢白漅此人,商王康丁远请卢伯饮宴,卢白漅还给商王进贡玉戈。此事发生在公元前2250至公元前2150年之间,但姜太公在公元前1027年正月联合卢方国等八国,出兵灭商纣,说明:卢姓之得姓是在姜太公之后,显然有错误的。但在姜太公尚未封齐为国君时,卢方国人与姜族又相当友善,且听从姜太公之指挥。姜傒是姜太公的十一代孙他出生约在公元前740年至公元前728年间,受齐桓公封为高傒,食采于卢是在公元前685年,将高傒作为卢姓的肇始人,豈不矛盾重重而自打嘴巴,史学家均不谓“姜太公肇卢”,而今后人却谓“高傒肇卢”,何理之有?

    第二,周武王于公元前1027年正月,举兵灭掉商纣王,姜太公为周武王之军师,不仅为周武王运筹帷握,而且还联合西北八国戎人,卢戎是其中的一国,成功灭纣后,卢方国人,随姜太公到了山东,卢戎定居于山东长清县之西南,这是一件大事,姜太公确是卢人引渡迷津的大恩人,使大部分的卢戎人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脱离了以水草为生的生活,为卢姓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第三,在公元前484至450年间,田常篡齐,将高氏逐赶出齐,将卢氏从卢城逐走,使卢城卢人无家可归,散居于燕秦之间,的确是一件坏事。但是事物总是相辅相成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卢城的卢人却将此件大祸转化成为卢人的幸福,促使卢人更加强盛、光荣。卢城的卢人逃入于燕国之地后,该地处于交通要衢,素为繁华之地,为北燕重地,桑弘羊列举战国时的著名商业城市时称:“燕之涿,蓟;赵之邺郸;魏之温,轵;韩之荣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为天下之名都,皆因此地居五诸侯之衢。”由于卢姓逃难于此地后,涿郡称为卢氏培养后人之基地,特别对文化如饥似渴的卢氏子孙,经过几百年的努力汲取,涌现许多名人,有大儒卢植,“八采卢郎”卢思道,“大历十才子”之冠的卢纶,“初唐四杰”的卢照邻,有“立言垂范”的卢仝,引凤下楼的状元卢儲,有“理学名家”卢孝标,有通释易经的卢景裕。在政治上成名的有西汉燕王卢绾,东汉末大义凛然的尚书卢植,有清白廉洁的宰相卢怀慎,唐代时卢氏有“八相佐唐”。有抗击倭宼名将卢镗、卢歧嶷、卢述等等。卢氏自春秋战国至秦汉、隋唐,千馀年间,使卢氏在历史上成为享有名望的氏族,多出自范阳,人因地显,地因人重,范阳城为卢姓人的望郡。乾隆游江南经过范阳时,亦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文 / 卢惠田)
来源:东坑镇“三古”办 编辑:钟少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