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三古”文化 > 古韵人文 >
东坑民谚中的节气与生活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6-03-16 15:32
    当卖身节过后,离开耕的日子更近了,这几天倒春寒,家里都是农民的护工们都在抱怨:这鬼天气,泡谷种都不发芽!经她们如此一说,才想起,对哦,不知不觉,节气已经走过了雨水,是到了该泡谷种的时候了!东坑现在已经远离了这种按时节耕种的日子,相信现在的东坑人,特别是没有耕种过的80后、90后们,虽然还顶着个农民的身份,却一定不会知道,廿四节气曾经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关,为此,祖先们还创作出不少关于节气的民谚(民谣)。
     
    [督湿春头皮,百日微]。立春当天下雨,东坑人称之为督(淋)湿春头皮。立春当天,最怕就是下雨,因为这天一旦下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日子都会下雨的,这绵绵不断的春雨,不仅影响到农耕的正常运作,甚至可能会因此而影响收成。
    
    [未曾惊蛰开龙口,落个九十九日九夜不开云]。开龙口,就是第一声春雷。中国人一直以来都认为龙是掌管四时云雨的神,响雷就是龙开口了;而一般的第一声春雷都是在惊蛰之后才会响起的,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在东坑的农民眼里,如果在惊蛰之前就响起第一声的春雷,这一年的雨水就会特别的多,而且比督湿春头皮更让人担忧,因为惊蛰前后就是播谷种育秧苗的时候,这个时候下大雨,而且下得这么长久,谷种就不能完全沉淀到泥土中,就会影响到秧苗的质量和数量,长久的下雨,也会把地里的其他庄稼淋坏、淹死。故此,未曾惊蛰开龙口,是农民最不愿意看到的自然景象。
    
    [不过春分春不暧,不过秋分秋不凉]。东坑人有:正月冷牛,二月冷马,三月冷死莳田阿嬷的说法,意思是不到农历三月,天气就不会完全的转暧,其实正如民谚里所说的,时节过了春分,天气也就不会太冷了,春分与秋分,都是天气冷与热的一个分水岭。

    [小满田唇满,吾满天大旱;小满莳田芒种趟,芒种莳田两路空]。东坑人种田是种两造的,所以按时耕作是非常重要,第一造的秧苗必须要在小满之前插下,否则,不仅谷穗不饱满,而且会因为延迟了第一造的收割,而令第二造无法耕作,落得两造皆空的下场;如果说在育秧阶段雨水是农民的敌人,这时候,雨水就是农民最好的朋友,而且农民都觉得,如果小满这天,天能够下一场大雨的话,就代表这一年都会风调顺,是一个好年辰,如果这天滴雨不下,那么这年就是一个旱年,收成也就令人担忧了。

    [吾食五月粽,寒衣吾敢送;食过五月粽,吾够一百日又冻]。这首民谣概括的是东莞的气候状态,虽然说东莞四季不太分明,但每年都有一个非常炎热的时段,不过,也就顶多三个月而已,而且在这三个月里也不是持久的炎热,热几天,天就会下一场雨,让天气稍为凉快下来。
     
    [小暑大暑,有米懒煮]。天气热了,人的胃口也跟着变差,即使是家里米缸常满,也不想做饭。这时候的东坑人就会煲粥,蔬果粥、豆类粥,都是这个时候东坑人最行之有效的养生食品,特别是小暑和大暑当天煲的七样豆糖粥,集合自家种植收成的七种豆类,加上粽干、冬瓜、莲叶,煲得稠稀适宜,既养生又解暑,冰冻后食用,味道就更是妙不可言。
     
    [八月秋风阵阵凉,各人修补旧衣裳]。节气过了处暑,夏天的炎热算是走到了尽头,昔日只能靠田地里的那一点收成过日子的农民,衣服往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所以完成了收割和秋播,吃过中秋节的月饼,妇女们都会翻出家人冬天要穿的衣物,浆洗缝补好,让家人可以安然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天。
     
    [霜降三朝,行路寻桥]。霜降,代表着冬天的到来,就连过一道很浅的水道,都不想趟水而过,得寻找一条可以不湿脚的“桥”而过。秋冬的到来,不仅仅是代表着寒冷,也代表着干旱,因为此时的雨越来越稀少,所谓八月落金,九月落银,说的就是雨水的珍贵,如果此时的傍晚时分能够来场短短的小雨,都是让农民欣喜的秋淋,据说,秋淋是最养庄稼的。
     
    [干冬湿年,禾谷满田]。尽管冬至和春节(过年)在东坑人心中是同样重要的,可是在冬和年的天气上,东坑的农民持的却是迥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如果冬至这天下雨,他们这个冬至过得可就不那么开心了,事关,又得为明年的收成而担忧,反之,春节下雨他们就非常的高兴,感觉一定会有个好年辰在等着他们。有趣的是,在冬和年上持不同态度的,除了天气,还有孩子的理发问题,冬至之前,家长一定会带孩子去理一次发,可是过年就不一定非理发不可,因为他们认为:担冬担矮细,担年担富贵。觉得冬至不理发,孩子就会长不高长不大。
     
    时代变迁,不知不觉之间,东坑已经有许多人大概有二十年没有莳田了吧?这些关于节气的民谚现在别说是没有农耕经历的人不知道,就算是曾经把这些民谚奉为农耕圣典的昔日 农民,也许,也会因为远离农耕生活太久了,而有所遗忘了吧?不知怎么的,总觉得先祖们创作留下的这些民谚,就是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是值得我们好好去珍惜的与保护的,如果就这样子被淡忘在历史的风尘中,未免太可惜了,也感觉对不起这些在先祖实践创作出来的民谚,所以,今天不自量力的整理出来,是希望也让孩子们也有一个认知的机会,让他们去决定是否值得去保留与珍惜。 (作者:卢巧玲)
来源:东坑镇“三古”办 编辑:钟少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