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三古”文化 > 古韵人文 >
东坑卢氏面面观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6-03-16 11:51
    东坑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有一句流传了好几百年的民间谚语:“东坑最大卢、谢、李”。把卢氏放在首位,自然是指东坑卢氏的人口最多,是东坑最大的姓氏之一。的确,过去的不说,单说现在的常住人口:东坑村有两千九百五十人;寮边头村有一千五百六十八人;长安塘村有一千八百三十九人;社区居民七百多人,约占全镇人口的四分之一。

    东坑卢氏的来源怎样?它的始祖是否卢廷柱?卢廷柱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奉他为合族始祖?东坑卢氏为什么合族?合族后的后辈去向如何?不要急,请君听我慢慢讲起,东坑合族谱云:“始祖廷柱,讳敦义,皇宋岁进士,卢母孔氏孺人。今奉主祀於樟村宗祠正龛第二级,相传为东坑草塘之合族始祖。”

    合族之长子卢进万(其后分布草塘、井巷、药勒、黄草朗等);次子卢创基(其后分布塘唇、东冲、水围、石狗前、东门等处);三子卢全贵(其后分布寮边头、忠心巷、长安塘等处);四子卢运通(其后分布岭贝塘、新门楼、黄草朗等处)。

    如果讲卢廷柱亲生四子而落籍东坑,这样认为那就错了,甚至写在东坑镇志里,那就迨误后代!其实根据本人编写族谱,遍访市内各地卢氏长者,调查全国各地卢氏族谱四十本。东坑村家谱十四本,长安塘家谱三本,井巷村家谱三本,药勒村家谱二本,大朗黄草朗家谱一本等资料,每本家谱开头都,明明白白地写着:“合族家谱。”民间的历代传说也是如此。东坑的卢氏只不过是合族,是同宗兄弟的四支卢,并非亲兄弟。

    关于合族之始祖卢廷柱,本人曾几次到东莞樟村调查,樟村的族谱於文革时已遗失,至于宗祠问题,村中的父老也无印象,查阅全国各地的卢氏族谱宗谱。只发现卢思宗宗长主编的《范阳卢氏宗谱》(193页)所载的进士卢廷柱:“常嗣公号廷柱,字副阳,原籍山东青州府,于元至正(公元1341—1368年)间,到广西任边蓬巡检司事,在钟山县奉政乡招珍坊昂立寨立籍,妣氐,生庆一、庆二、庆三。庆一任湖广永明县丞,立籍马江。庆三为贡生落籍钟山县洞心。庆二,号月存,任梧州府教喻,后落籍藤县十五都同心。”不知是否这个廷柱公?因为当是社会攀附之风严重,认为这样能光宗耀祖,不仅卢氏时这样其他姓氏也是如此。是也好,不是也罢!反正这支卢的合族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宋朝末年,卢氏陆续到达草塘、东坑、寮边头等地,其每支卢的人数不多,人丁稀薄,易受异姓人欺侮,常有贼人打劫村庄。合族后兄弟间互相照应,可以解决实际困难,于是在元朝的后期,前辈们商议合族,奉进士卢廷柱为东坑卢氏的合族始祖。

    一、东坑草塘之卢氏

    合族兄弟中的大哥卢进万,讳雄,字进万,妣陈氏。其生父是卢文秀。卢进万於宋末宝祐年(约1253—1258年)间迁居草塘。其四世孙卢福在元初迁居寮步药勒下围村,卢福,字禾传,为药勒下围村的始祖。福公生二子:长子元真,次子培贤。福公到药勒不久,外岀远游他乡,不思返家,抛妻遗子在药勒,其孺人王氏在药勒勤俭持家,纺织抚子,使后代能繁衍发展,枝繁叶茂,全赖王氏之功。药勒发展到现在有五百多人。(药勒先祖卢福去向,经卢惠田参加第五届,第六届世界卢氏源流研讨会所得的资料知,福公落籍汕尾,他们的后人双方经过考证,已确认为同宗兄弟)。

    卢进万的六世裔孙卢细嫡,世居东坑草塘,於元朝末年(约1368年)从东坑迁居寮步井巷村至今有六百多年历史,卢细嫡为井巷村之开基始祖。据井巷村家谱载:“六世祖细嫡,原居东坑草塘,后因见井巷风水之美,土地之肥沃,可为后代子孙安居之所,遂由东坑草塘迁来井巷而居,卢细嫡遂为井巷之始祖也。”从东坑迁居井巷之卢氏繁衍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人。另有进万祖的一支人於明朝初期从东坑草塘迁居大朗黄草朗繁衍生息,也有五百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具体人数不详。

    合族之四弟卢运通,其父是卢元勋,是草塘的另一支卢。於元朝末年由广州冼村迁居东坑草塘。广州冼村有一条一公里的范阳大街,冼村卢氏人才辈出,有卢氏后代的位南公祠,御南公祠。坐落在范阳大街35至36号的有肖林书社,为卢位南之玄孙修建的,此处南临鱼塘,凉风习习,清雅幽静,设为私塾,是卢氏子孙读书之所,抗战时失火后重修。还有“天后庙”,坐落在范阳大街2至4号。卢运通到达东坑草塘后,其后分居东坑岭贝塘、新门楼,大部分外迁。新门楼剩二家人,东坑岭贝塘剩几十人左右。

    运通祖的十五世裔孙卢彦宾於康熙年间迁居大朗黄草朗,发展至今有二百五十多人(不含海外)其他的具体情况不详。

    二、 东坑村之卢氏

    合族之二哥卢创基(约1235~1321年),字开业,号七郎,妣刘氏,创基之生父卢明达。公于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携子文逵、国选,孙云沛、云液、云泽(粤东)等人,从顺德羊额出发沿河牧鸭进峡口入寒溪一路顺风而来,因见塘唇村前河面宽阔,水中鱼肥虾壮,水下河蚌繁多,村后有50多米高的围仔岭作为屏嶂,且围仔岭周围一马平川,各种荒坑适宜开荒种植,遂在塘唇村前搭棚牧鸭,边牧鸭边开垦荒地,繁衍后代。

    至于东坑村名的来历:立村初,东坑村的老围塘唇围,围后种满簕竹象城墙一样围住塘唇,以防贼人从后面洗劫村庄,簕竹围起的旁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水溪,由东向西走向,即从东门那边流出,经花生园后的假柿树下,过塘唇、岭贝塘、东冲、大水田注入神山河支流的东坑河,这条溪人称坤水。加之围仔岭周围有着大片未被开荒的荒地,东坑人叫“坑”,顾名思义,那村名曰“东坑”。以前东坑村建有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并非“因村子建在一水坑之东,故名东坑。”《东坑镇志44页》
  
    卢创基为东坑村的开基始祖,元末建有卢氏宗祠,堂号“百顺堂”。东坑村各种家谱均载:“卢创基平生精通奇门遁甲之术,能呼风唤雨以救旱,时人号感应施主。”东坑村有着七百多年畜牧养殖和农耕文化的历史,其人口发展迅速,“百顺堂”子孙(不含海内外),已有四千人之众,成为东坑的一个大家族。至于《东坑镇志.44页》载:“东坑村民国37年(公元1948年),属横沥第29保,共6甲,61户,271人,其中男147,女124人。”其实东坑村宗祠里的“灯头部”准确记载:1948年,有父亲姓名,孩子姓名的男丁,在宗祠里点灯登记的男丁就有70多人(不计算女孩、和一些未点灯的男孩在内)。难道这年147个男、124个女的,能生到100多个小孩吗?写这样的事入镇志的人,谎谬!简直不经大脑,乱说一通。讲实在的1948年东坑村已有人口1000多人。

    话回正题,创基祖之三世孙,讳云泽,字业生,号粤东(公元1272—1336年),赠中议大夫,元配游氏生四子:念堂(公元1314年—1385年)、礼堂(公元1318年—1393年)事堂、仁季。副室徐氏,生二子:元祥、怀德,於元至正年间(约1346年)迁居常平卢屋村,有600多年历史。元祥、怀德为常平卢屋的开基始祖。繁衍至今有五百多人,其堂号“百顺堂”,门联和内堂联均与东坑宗祠一样。

    东坑东门村属百顺堂子孙,是礼堂祖位下裔孙,发展到现在有三百多人。

    东坑新围村,於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立村。当时东坑村的土地面积大,东南与苏坑相接,西南与黄麻岭、竹山土地相邻,离塘唇、东冲、石狗前村较远,种下的农作物经常被破坏,成片被偷割,有些土地颗粒无收,与邻村问题比较麻烦。此时,东坑百顺堂的族尊与父老商议决定,由公家集资在新围建公偿房四十间,每间十七桁瓦,分三排,每五间留一条巷,俗称“横不过十五家,竖不过三条巷”。由村中各分支,派已婚青壮年前往居住,管理这边远的农作物。当时前往的有:诺金、洪灿、秩仔、陈炫、观茂、观全、偶口、贞希、春雨、效文等24家人携妻带子,镇守“边疆”。繁衍至今有400人(含海内外)至公元2013年,新围立村的时间有86年。

    据资料显示,另有两支东坑村卢氏迁居广西。事堂祖后裔,十七世孙卢华善(公元1764—1850年)与礼堂祖后裔卢沃畴,堂兄弟俩等於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同到广西十万大山南麓的那勤墟做小生意,华善公边做打银生意,还和沃畴公一起收购木材,通过西江河,响水潭水路运到防城卖。沃畴还帮人家睇风水,过几年沃畴得了“痢疾”病,病死那勤,葬那勤墟背岭。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沃畴的祀孙:祯泰、琼泰、庆泰、铭泰等为其祖父沃畴公立碑纪念。那勤:“是当地壮语,意为勤劳者的田。”那勤居住着汉族、壮族、苗族、侗族、京族等,人口众多,逐渐形成墟,先辈到那里搵食是有其道理的。华善公后代昌盛,至今200多年的历史里,人才辈出,较突出的有二十世孙卢玉麟,官名卢崑山《东莞县志有记载》,是龙门右营都司,因公牺牲,光绪皇诰授武功将军(属从二品官),此支人发展到现在有300多人。时隔200年后的今天,卢国安从广西那勤回东坑打拼,艰苦奋斗多年,终于成为东坑出色的民营企业家。

    另一支落籍广西梧州夏埕泗马乡的百顺堂裔孙卢帮姓,其父卢池混,父逝后,卢帮姓和几位宗亲於清朝康熙年间从东坑正兴街出发,远涉山河,几经艰辛,迁居夏埕泗马村。卢帮姓为开基始祖,繁衍至今有一千多人。宗亲连接:2007年4月21日,泗马村兄弟卢志光携妻带子卢超华,拿出家谱,专程从深圳赶到东坑寻根问祖,经编谱人员调查印证,确定百顺堂是卢氏裔孙。名人卢超华属东坑迁泗马村的第17代。

    (一)、东坑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坑村之卢氏,立村700多年,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月初二“卖身节”,东坑阴菜等,是众多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缩影。

    生于康熙时代的卢龙广,属事堂祖位下十六世孙,他在茶山举人邓廷喆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北上两湖地区,大做生姜生意(因两湖地区多人得了“畏寒”症,需要大量生姜)和在石龙大做蚕丝生意等,身缠万贯,成为富甲东坑的商人,康熙中期他决定在水围建造2000多平方米的私人别墅和建筑卢氏小宗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决定在二月初二这天招收长工、短工,吸引着东坑周围大量的闲散劳动力,历时三年建成具东坑特色的水围别墅和卢氏小宗祠。他是二月初二“卖身节”的雏形,日后演变地主等农耕招“福记”的二月初二“卖身节”,是东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东坑阴菜,又是东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坑种植耙齿萝卜,阴干成菜,俗称“阴菜”,有着悠久的历史。村后那些独特的“龙气地”,种出来的粑齿萝卜堪称上品。阴菜风味独特,含有葡萄糖,氢化果酸,精胺酸,腺嘌呤,胆碱,莱菔脑,维生素B、C,碘和催化酶等,功能健胃消化,止咳化痰,顺气利尿,清热解毒,凉血降压等作用。阴菜海内外驰名,美称“东坑人参”,常有人高价收购东坑的耙齿萝卜,回去挂屋檐下阴干成“阴菜”,作为珍品,寄赠海外及港澳亲友,有些群众常有阴菜煲汤饮用,用来治疗尿糖病和高血压。农耕时代的东坑,耙齿萝卜种植相当普遍,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时至如今,选种,选地,播种,间苗,除虫,除草,施肥,收获制作等,有些已经失传,但是大部分还是传承下来,八十多岁的卢善波继承祖传种植经验,种植耙齿萝卜七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是东坑阴菜的传承人,享受着传承人的政府津贴。

    东坑的甘蔗种植技术在全省也相当出名的。话说1958年,30多岁的卢善波有着较高的甘蔗种植技术,被推荐到省参加顺德的沙窖会议,会上介绍了东坑的甘蔗种植经验,受到省甘蔗研究所科研人员的重视,觉得东莞东坑种植甘蔗有天时地利,决定把甘蔗的科研项目放在东坑,由卢善波任试验小组长,特派甘蔗科研人员邓绍棠和东莞县农业局甘蔗技术员叶植源前来协助试验。东坑村党支部书记卢合田非常重视,派出三名得力青年配合搞科研,拨出20亩地给试验用。农业八字宪法云:“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土、肥、和种是很重要的一环,东坑的土还是好的,有很多是“龙气地”,土壤团粒结构疏松,不易干旱。选种的问题:除了引进的良种进行培育,还在东坑本土的甘蔗花上採种,把土地测量好酸碱度后育种定苗,并做好施肥除虫工作,经过筛选种植,各种的甘蔗品种相继定形种植:华南5621,华南512,华南5742,3016,台糖134粤糖57423等甘蔗品种,高产稳产。卢善波试验田的甘蔗亩产平均四万斤,粤糖57432这个优良品种亩产五万斤。甘蔗长到有二层楼那么高,当时的打油诗:“东坑甘蔗高过天,要用飞机捉蔗螈”。

    省甘蔗试验在东坑获得成功,卢善波居功至伟,省内外出了名,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本地的有常平、大朗、横沥、大岭山等,外地的有英德、四川成都等,他们慕名前来,邀请卢善波作经验介绍,东坑的甘蔗老农被邀请到全省各地作技术指导。提起种甘蔗,人们忘不了东坑,忘不了卢善波身后的那些优良品种。他是一个平凡的村民,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二)东坑村古代名人

    弹丸之地的东坑,地方平常,古代出现过许多不平常的名人:

    卢满江(公元1830—1896年)东坑塘唇村人,是念堂祖位下十七世孙。清朝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八月,他在东坑旧市场卖牛肉与对面猪肉档发生口角,被迫忍辱投军,自入行伍,屡征勍匪,身经百战,相当骁勇。从开始当一般的“队目”,后荣升江浙百胜水师前营战船江左大帅的副帅,管辖几十万人。最出名的战役是指挥江浙嘉兴一带的战役,历时十七昼夜,斩馘者十几万人,威震江淮《东莞县志.有传记载》。光绪五年,授儋州游击札副。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授广东水师提标前营都司,最后晋升为参后副将(属从二品官),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诰封武功将军。卢满江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他转战江南大部地区和两广地区,是莞邑名将,光绪皇奖励他,准他回乡建造“将军府第”和建筑刻有光绪皇鎏金印鉴的“将军家庙”,卢满江是东坑的优秀人才,有清朝翰林院编修潘宝琳的诗为证:

    少年忍辱奋从戎,   平虏荣归镇粤东。
    肖像神清无俗态,   蒼颜气概尚豪雄。
    邑人称颂多排难,   国史留名喜建功。
    大树及今饶美荫,   贤孙肖子有家风。
   
    还有东莞人探花、江宁提督、翰林院编修陈伯陶的诗为证:
   
    雄心杀敌快挥戈,   士卒威威秦凯歌。
    一旅旌旗平壁垒,   千军鼓炮定山河。
    平年马上观书少,   此日身中带甲多。
    肖像英风今尚在,   龙泉不负十年磨。

    卢辉邦(公元1854~1897年)字朝宗,号玉泉,官至龙门都司,(属正四品官)《东莞县志.有载》,是卢满江的长子,天生资质聪颖,尚文尚武刻苦用功,先后在本村的文社,平康社以及东莞明伦堂书院读书,文童应考,名列前茅。家人认为他会向文方面发展,但他偏重练武,为振兴国家,使母亲的生活过得舒适些,他弃文讲武,投笔从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投效在潮州总兵邓安邦麾下,任隊目,随隊开赴稔山剿办“会匪”,辉邦带领小隊人马,冲锋在前,勇敢战斗,挥刀杀敌,活捉匪首,受到邓总兵的表扬和赞赏。二月底调往管带勤字营守备叶良部,乘坐水师巡船,开赴越南援越抗法,叶良带辉邦抵镇南关前与冯子材将军会合后,挖沟筑墙,扼守要塞,与几千人的法军大战镇南关,大获全胜。此役卢辉邦作战勇敢,带队指挥出色,经冯子财、叶飞保奏,升千总,著戴蓝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两广总督张树声,验得辉邦谙熟海道,水师枪炮纯熟,保奏他上京参加考试验证,在场上连发十多枪,枪枪中的,震动考场,震动京华,受到主考官一致好评。

    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恩准并受两广总督调遣,任龙门协右营都司,镇守钦州湾之龙门关。光绪十九年任期满,调回广东后营游击、副将卢满江军营,管带飞电船巡视洋面。

    卢辉邦这只在风雨飘摇下的清庭“海燕”,历练狂风暴雨的生死搏斗,奋力向前,为了清庭,为了广东老百姓,他鞠躬尽瘁,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死于任上,享年43岁。他是东坑难得的人才。

    还有念堂祖十七世孙卢瓒玉,号宝峰(公元1774-1849年),乃愈式公之四子,妣谢氏,生有二昭(辑昭、凤昭),民间流传二招(昭)十八子,意思说辑昭、凤昭两人生下并能养育成人的十八个儿子。卢瓒玉是东坑四大耕种户之一,拥有岭贝塘前鱼塘一口,“水鬼”塘鱼塘一口,杉塘一口等水塘80多亩,还有社滩下的大水田40多亩,九斗种水田四亩,二斗种水田一亩,共有水田100多亩,还有果园等。为了颐养天年,修心养性的瓒玉公于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入道罗浮山黄龙观,道光四年儿子辑昭、凤昭相继入道黄龙观。道号目标。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孙子卢锡仁也入道黄龙观,道号然平。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卢瓒玉被推选为黄龙观主持,为了增加观内经费,进一步改善道士们的生活,瓒玉在黄龙观附近购买二十二亩水田,收入归观内之用。瓒玉公当上主持不够一年,黄龙观发生了一件轰天动地的大事:山贼纠集多人,包围黄龙观,妄图洗劫。扬言烧毁黄龙观,主持和他两个儿子辑昭、凤昭,在家乡均学过少林武术,发动众道,众志成城,决心与贼人战斗到底,众道威风凛凛,与贼人杀成一团,辑昭率众勇敢冲入敌阵,杀贼如斩瓜切菜,把山贼打得落花流水。官军得知消息,及时前来杀贼,山贼沿山路慌忙逃窜。这次在瓒玉的带领下,挫败山贼的阴谋。卢瓒玉虽然当了主持,但他行善好施,家乡宗亲有难到黄龙观找到,他来者不拒,二餐一宿招待,好言相慰。还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以前家乡的大路,巷道许多都是泥路,下起雨来,道路泥泞难走,瓒玉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富裕起来的他,不忘为宗亲做善事、好事。他命人从外面买回大量的麻石条,每条长约一米三左右,请人从塘唇边的深巷一直铺到铁打冚,全长三公里多,这一善举赢得宗亲一致赞扬。他还给在家的子孙后代建造一座宏伟的宝峰家祠,人称“东冲家祠”,旁边开挖一口井,方便附近群众汲水饮用。东坑的“卖塘地”码头,是东坑以前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一直都是自然的泥岸边,湿了路很滑,大船上落很不方便,他又慷慨解囊,用水泥和红石铺好石级,并埋上大铁环,便于大船抛锚。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他还在石龙水南中围建造黄龙观祠。名曰:金沙别院,於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入伙,便于道士活动。卢瓒玉是行走一方,做一路好事的黄龙观主持, 受到家乡人民的称赞。

    (三)东坑村近代英雄及名人

    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法西斯分子大举侵华,在南京杀害我三十万同胞,并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激起中华民族的愤恨。全民行动起来抵抗日寇侵略,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东坑人民积极参军抗日,涌现出许多的抗日英雄,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卢仲夫:又名卢步云(1913-1940年),东坑石狗前村人,东莞早期抗日领导人之一。“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粤军陈济棠部队当文书,1933年离开国民党军队回东莞当小学教师,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参加中国青年同盟(简称“中青”)任中青东莞分盟组织委员积极发展盟员,并参与组织东莞爱国学生青年的“一二;六”游行示威,193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月任东莞县工委委员,1938年4月任中共中心县委委员,兼任东坑区委书记,领导着大朗、东坑、石龙地下党工作。10月中旬,根据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指示,率领黄家山和东坑的游击小组共28人12支枪,连夜赶到飞鹅与抗日模范壮丁队汇合,任整编后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小队长。1939年初,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成立,任中队长。同年四月该部队改编为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任第一中队中队长,参加该大队第一次攻克宝安县城南头城的战斗。1940年春,率部队东移海陆丰时被国民党顽军以谈判为名扣押,同年9月14日,同何与成等几名干部在惠州西湖边的五眼桥被杀害,时年27岁。

    卢动:字兆成,东坑塘唇村人,1915年出生,大学毕业,父早逝,家贫,好体育,尤擅篮球。1932年参加广州救亡工作者协会的领导工作,在青年学生中宣传救亡工作,代表广州学生向西南行署主任李宗仁请愿,要求抗日救国。1936年他被选入省篮球队参加旧中国七届全运会,后被邀进广州大学读书,又随校迁香港,成为香港篮球代表队的中坚人物。在香港读书时宣传抗日,曾发起组织“红红”歌咏团,并任团长,该团后成为共产党在港青年运动的堡垒。1941年,卢动在香港加入共产党,任中共香港青委书记。

    1942年返内地,任东莞县路西地下县委宣传部长,以莞中、莞师教师作掩护进行地下工作,1944年从黎村返东坑,合三条村为东坑小学,任校长,继续进行党工作,被徐东来部队发觉,被迫再度到香港創办香岛中学,首任校长四年,为国培养一批批优秀人材。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学生回国观光,香港当局惧怕他搞爱国运动,1950年1月竟无理将卢动逮押出境。回广州后在广雅中学任校长至1955年,对学校进行改革,使该校升学率达百分之百,新华社曾七次报道其经验。1955年至离休前,任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1959年带职下放锻炼,回东莞横沥公社任党委书记。1960至1962年任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中国游泳协会和中国体操协会以及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省体育科学会理事长,广东省篮球协会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

    卢耀康(1920—1942年)化名卢江强,出生东冲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2年入小学读书,1939年初参加东宝惠边抗日游击大队,1941年调任“五大”任手枪隊隊长,同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到香港组织30多人的武装组织,化名卢江强。1942年任宝安大队第一中隊副中隊长兼第一小隊长,12月为掩护总队领导机关和非武装人员安全转移,卢耀康奉命率领25人的小分隊,埋伏在黄田的珠江大堤上,英勇狙击国民党顽军和伪军一千多人的夹击,战斗异常惨烈,阵地前横七八竖地躺着200多具顽军的尸体。由于弹尽粮绝,战斗中卢耀康献出22岁的年轻生命,17名勇士壮烈牺牲,这是东纵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狙击战,受到东纵司令部的嘉奖,并载入了东纵史册。卢耀康是党的好干部,东坑人民的好儿子。

    卢淦明(1916年—2005年)东冲村人,1931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在东坑训练壮丁,私密组织自卫隊,任塔岗乡社训练副隊长。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东坑党支部书记,同年10月参加东莞模范壮丁队,1939年春任东莞抗日救亡工作团副团长,6月任大朗区委书记。1941年调到梅塘负责地下党工作,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水乡队)代理政治指导员。1943年底日寇占领广九铁路调回东江纵队第三支队任大队统战代表,兼仲夫队中队长,活动于大朗、东坑、常平、横沥、寮步一带,为支援前线部队积极筹粮筹款。

    1946年6月卢淦明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烟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后勤部和政治部工作,南下解放广东后,1950年4月专转任东莞县第八区委书记,1952年任第六区土改队中队长,7月任第五区(寮步区)区委书记。1953年6月调任石岐市政府秘书,1954年至1960年任石岐市委书记、监委书记,后历任中山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市人民代表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山市人民政府顾问。

    卢当,1919年7月出生于东坑江坑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年轻时就接受革命思想,积极参加革命。1938年入党。后经介绍,参加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女队员之一。

    她参加过交通员,经历过著名的大岭山百花洞战斗。1946年北撤山东烟台,在山东烟台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习。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多场战役。解放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团指导员,后转到江门、肇庆、恩平等地任主任。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忠于职守,备受上级好评。

    还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国牺牲的东坑儿子:卢柏林、卢树林、卢伍宁、卢运昌、卢秋发,它们的英雄行为同样受到东坑人民赞颂。

    名人卢济生,是卢泽尧长子,塘唇村人,1928年出生。他1947年毕业于广雅中学,1953年中山医科大学毕业,1980年初移民澳大利亚,1985年获澳洲理博士(PHD),1988年获澳洲医学博士(MD)。曾任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助教(1953-1957年)讲师、高级讲师(1957-1976年)、副教授(1976-1980年)Dearin大学营养学研究员(1985-1986年)。蒙纳殊大学医学院内科高级研究及博士导师。曾任澳洲侨友社主席、副主席。世界象棋联合会副主任,澳洲象棋总会主席,澳洲广东会馆副主席。

    卢济生处事专一、勤奋,在超过50岁之年完成双博士历程,论文是《动脉硬化与糖尿病》。在1985年首先提出人应多吃鱼类,能减少人血管疾病和动脉硬化,提出食物应多种多样,特别植物食物,同样可减少心血管疾病。这两个膳食要点,目前已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及中国等),并列入国家膳食指导中。他把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多次回国在天津、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等大学及研究机构巡回讲学,促进澳中医学交流。在澳洲积极推广中国象棋,提倡这种益智及健康的文娱活动,藉对抗赌博坏风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1999年),他被中国政府邀请回国参加庆典,在天安门广场观礼及人民大会堂国宴。他1993年获澳洲太平绅士衔,他的事迹被编入《澳大利亚华人名人录》(1993年),中国出版的《海外华人名人录》(1993年),《澳大利亚太平绅士名人录》(英文版)(1998年)。

    三、寮边头和长安塘之卢氏

    (一) 寮边头卢氏

    合族之三哥卢全贵,字秦重,号敬安。(公元1352-1432年)卢全贵为寮边头始祖,谱载:“其为四郎,人称感应施主,其父是卢廷柱。”卢全贵於元朝后期迁来寮边头,历代相传是由东莞樟村迁来的。

    全贵祖的五世孙卢弘远迁居东坑忠心巷,其子祚光、祚深的后裔大部分迁居茶亭楼及其他地方,忠心巷剩下少数的几家。全贵祖的十三世裔孙子伋、胤藩於明朝崇祯丁丑十年(公元1637年)迁居长安塘。

    近年备受广州神山《卢氏族谱》许多不符史实的影响和神山某些长者不妥的说法,讲樟村卢氏是少九公的后代,顺理成章寮边头也是少九公的后代,受到很多卢氏宗亲和学者的反对,本人认为广州神山卢氏族谱有许多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如把增城大墩那支卢,讲成是卢肇元(生于公元1159年)的第三代少九公的儿子卢尚志的后裔,那是明显错误的,据增城大墩的宋朝《卢氏族谱》载:“卢永昌(公元1094-1164年)南京幽州府人、进士,中宪大夫,来南雄,历升广东按察使司,因见增江龙田风土之美,遂卜居。”还有云:“公隶直于南雄府保昌县,惟夫人徐氏乐增江龙田之美,遂偕次子二郎定居焉,时北宋宣和癸卯五年(公元1123年)。”东莞虎门大宁村头的卢宗礼,白濠的卢宗义,深圳弓村的卢宗智均是其四世孙,东莞水乡其大部分卢氏都是其后裔,如道滘小河、万江、望牛墩等。卢永昌(公元1094年)比卢肇元(公元1159年)早出生65年呀!一个甲子多,怎么可能是卢肇元的裔孙?!

    还有卢肇元的十世裔孙卢洞溪迁居樟村之事,也是神山某些人的“杰作”,洞溪迁居樟村不合时间,不合情理,更不合史实。现把神山谱之世系如下: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肇元——志和——少九——丹公——少三——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十世
    茂珍——仕宏——宣仪——革相——洞溪(“迁樟村”)

    洞溪是樟村的始祖?据我们调查樟村长老和比较熟识樟村历史的人,都说不知道。我们不妨推算一下,根据专家和我们卢氏宗亲、宗长等人研究得出的结论,每25至30年为一代人,按这样计算:卢肇元於宋朝建炎三十三年出生(公元1159年)到洞溪迁樟村的时间应在明朝正统年间,明朝正统年间,樟村已经人才济济,人口众多。在明朝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樟村人卢祥高中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少卿,为东莞编篡出《东莞县志》,成为东莞名儒。卢祥、卢宽村中也有他兄弟俩的“两朝赐命”的牌坊,封赠卢祥之父—卢宾“科第流芳”牌坊。还有卢皞、卢为、卢士廉、卢升等名人雅士受到表彰。难道洞溪刚到樟村脚跟未稳就出了这么多名人雅士吗?不可能!如果明朝正统年间洞溪到樟村的话,那比全贵到达东坑寮边头的时间,要迟上差不多一百年呢?

    还有神山族谱搞错的地方:卢明远在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因“天灾地劫,”所谓“天灾地劫”:是在宋钦宗(赵恒)的靖康元年,即金朝完颜晟的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俘虏宋徽宗及钦宗两帝北宋灭亡。不久金兵又转战河南、陜西、山东等地。

    靖康二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上帝位(名为宋高宗),南宋建立。在金兵步步进迫下,宋高宗倉惶渡江,逃窜到镇江,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市)明州(今浙江宁波市)定海温州等地。

    金兵在灭亡北宋和追捕南宋皇帝宋高宗的过程中,对中原和江南大片土地掳掠,民不聊生,全国动乱。南雄珠玑巷常有大量逃难人群,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经常有人饥饿或病死,十存四、五。珠玑巷人被迫思迁,寻找安乐之地,於是在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卢明远随罗贵组织的三十三姓,九十七家,从珠玑巷南迁,到达冈州大良后分居觅食。并非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因“胡妃事件”而南迁的事,它们之间相差142年呀!据蓢底《罗氏族谱》载:“彦怀,宋忠翊郎由祥符县徏居南雄珠玑巷,七传孙罗贵,于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挈眷及里人三十八姓,九十七家南迁至冈洲蓈底(新会)。”

    东莞英村《罗氏族谱》载:“罗贵居南雄珠玑巷,宋绍兴元年,组织九十七家,三十三姓南迁。罗贵居冈州大良都古蓢甲蓢底村。罗贵生子清之,清之生翔徙东莞英村。

    另有《赴南雄府告案给引词》:“始兴县牛田坊十四图珠玑村岁贡生罗贵,居民麦秀,李福荣,黄复愈等,连名团为逃难,俯乞文引蚤救生灵事,贵等历祖辟住珠玑村,各分户籍,有丁应差,有田赋税,别无亏缺,外无违法向恶背良,为因天灾地劫,民不堪命,十存四五,忧虑难周,及今奉旨颁行,凡民莫敢不遵,贵等思近无地堪迁,素闻南方烟瘴地面,田多人少,堪辟住址,未敢擅自迁移,今开居九十七人,团情赴大人阶下,伏乞立案,批给文引,经渡辟津岸陆,度众生早得迁移,安生有址,沾恩上词。”

    三、寮边头和长安塘之卢氏
  
    (一) 寮边头之卢氏

    绍兴元年正月初十日,团词人罗贵等。

    这就是说明卢明远南迁这一年是宋朝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比卢肇元出生的公元1159年还要早28年!这个卢明远不是卢肇元的孙子。还有清朝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8年)神山举人卢芝湖为卢明远夫妇所在“罗裙铺地”之墓地写的墓碑为证:“妣黄氏历二世祖讳穆明远公之淑配墓原在大宋甲子岁迁墓于此山。”翻开宋朝三百二十年的统治历史,共有六个甲子年:第一个甲子年(公元964年),第二个(公元1024年)第三年(公元1084年),第四个(公元1144年),第五个(公元1204年),第六个(公元1264年)。最迟的一个甲子年比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还要早九年,所以神山《卢氏族谱》里有许多地方错误的,不能盲目乱信。

    寮边头全贵祖位下人才济济,为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笔者知道有限。虎胆英雄卢克华是比较突出的抗日英雄,卢克华,乳名卢汝坤(公元1920年—1999年),东坑寮边头村人,1937年考入东莞中学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参加东莞模范壮丁队任小队长,1943年12月在东莞侦察敌情时被敌人枪弹击伤至三级伤残。1944年9月率手枪小组,勇敢深入敌穴常平墟,机智活捉山本少佐。山本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日本宪兵队长,受过专门的特务训练,狡诈狠毒,暗杀我游击队干部及家属,他受到应得的惩处。1946年7月卢克华北撤山东烟台后,调入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作战科任参谋,参加过鲁西南战役,开封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1949年2月后调广东军区工作,1960年转业到新疆昌吉州人民政府工作。

    (二) 长安塘之卢氏

    长安塘之卢氏是在明朝崇祯丁丑十年(公元1637年)由寮边头村迁居而来的,现发展有一千八百人之众。卢子及,卢胤藩为长安塘始祖。
崇祯丁丑十年,全贵祖之十二世卢旋勋和卢裔昌两堂兄弟,为了耕种便利,带上子及(公元1637年—1693年)子信和仲叔.季叔,胤藩(公元1633-1684年)准备“安营扎寨”。相传刚上长安塘炉灶简单,房屋简陋,他们聚集一起煮饭团聚,子及刚出生不到一个月,父母用红头巾包着上长安塘,胤藩也只有四岁,吃饭时箸(筷子)不够,有些小孩只能用竹或木代替,古人迷信,认为有碗无箸,箸与“住”谐音,说不吉利,不能“住”。所以子及的哥哥子信,胤藩的两个兄弟:仲叔,季叔也没有上长安塘。卢旋勋和卢裔昌也很聪明,为了便利后辈记忆,把子及出生的这一年作为搬迁之年,子及和胤藩作为长安塘的开基始祖,从开基至今(公元2013年)长安塘已有三百七十六年历史。

    长安塘短短三百多年历史,人口发展迅速,涌现众多的优秀人材,现任东坑镇委副书记卢浩华是其中的佼佼者。卢金颖是广东省装裱学会主席,其装裱技术一流。卢周潜是中国国家水球队出名的守门“三杰”之一,多次代表国家出战,曾任省水球队教练。

    战争年代,较年轻的东江纵队队员卢容根,经过战争磨练,成为一名出色的共产党员。卢容根,长安塘人,1932年2月在香港出生,7岁回乡就读县立小学。中日战争爆发,他受爱国思想影响,未毕业就毅然参军,年仅11岁(1942年)。1942年至1946年,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独立大队勤务兵交通员,路东大队情报站分站长,联络总站副站长,新四区人民政府公务员,武装干部手槍队等职。
     
    1946年至1947年,在香港华商报编辑部工作并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49年广州解放后,由香港回广州接收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創办《南方日报》任编辑部干事。1960年到从化搞退赔共产风运动,1963年到阳江搞四清远动。1965年他写出一本五万字的儿童读物《东江纵队—少年》(笔名卢司敏)送广东人民出版社,印书二万五千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1959年他从事短篇故事,革命故事創作。1966年调回《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海外市场报》、《广东农民报》、《南方周末》等报发表三百多篇资料性,知识性的文章。1978年由于办报有贡献,被评选为先进工作者,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聘为广东革命报刊史料编篡小组成员,86年8月任南方书画研究会秘书长。曾任《南方日报》总编室办公室资料组副组长。为党的文化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东坑卢氏经过七百多年的农耕时代,干着脚踏黄土背朝天的农活。淳朴、善良、文明渡过漫长的旧社会。解放后翻身当家做主人,迎来了改革开放,从昔日的荒地和农田上竖起幢幢厂房,从一个文明古镇开始逐步迈向现代化城镇,人民生活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过着城市般的生活,相信东坑的明天会更好。 (文 / 卢惠田)
来源:东坑镇“三古”办 编辑:钟少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