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三古”文化 > 古韵人文 >
何可丁的故事真相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6-03-16 10:49
    近日,得到了一本《东坑》报2012年的合订本。认真翻了一下,发现由于很多期我没有看过的,其中有谢彭钦先生的《探源金砖大圳埔》,(副题是《何可丁故事揭秘》)。捧读之后,发现谢彭钦先生在文中谈到有一处不明白“草塘谢氏井美六世祖谢克铭娶东莞伯何真公之妹为妻,”后族谱中又记叙:“时公以外氏被祸受累,卒于京师,失塚所在”,于是提出:“为什么卒于京师,失塚所在,难道何左丞真的造反?”最后认为六世祖克铭的死,“与何真反对元朝,归降朱之璋有着直接关系”,由此认定,诛何氏的是元朝皇帝。

    另一处是误会。说何真胜了被封为“东莞伯”,王成败了为贼为寇。但王成家族做了惠民的事,所以“无论明史怎么颂何真为俊杰,但老百姓还是编出了何楚成造反,大圳埔金砖,皇帝追杀何氏的故事”。

    我看过一些有关何真的史料,认为这些史料可以解答谢彭钦先生的这处疑问和澄清这个误会。事实上,何真家族是被明朝皇帝朱元璋追杀的,不是老百姓编出来的。
下面是事情的真相。

    何真,是茶山镇圆头山村人。如果从角社村这边到茶山,经过圆头山附近时,问一些老人,可能会告诉你圆头山有一处地方叫梅花地,这处地有五个山岗,摆成梅花花瓣图形,是出将相人才的风水宝地。何真八岁丧父,受母亲叶氏严格教育,自小喜欢读书,又善击剑(《明史》称何真少英伟,好书剑。”),可谓文武双全。因为何真本人对武艺重视,因此在培养何氏子弟时,除读书习文外,对武艺要求也十分严格,从而培养了一批武艺超群的何氏子弟,为其日后的统一事业准备了足够的征战人才。

    元至正元年(1341年),何真出任河源县务副使,希望通过仕途来发展个人前程。但是当时元朝的统治已到了末期,中原烽火连天,到处树起反元义旗。广东也受影响,盗匪纷扰,一些地方势力乘机割据一方,为害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何真归隐家乡,见治安混乱,也组织义兵,一心负起保境安民之责。

    当时,东莞石冈(排)巨绅王成也“捐资募士”,多次聚兵平息作乱盗贼,在乡里颇有声名。

    至正十五年(1355年),王成与陈仲玉起兵作乱,据县城,成为东莞境内最大的两股割据势力。何真率义兵攻打王成、陈仲玉,杀了陈仲玉,但“举兵攻成,不克”。这时元朝叛将黄常占惠州,“贪暴肆欲,民不堪命”。何真应惠州百姓之请,率义兵功占惠州,赶走了黄常,被元朝廷授惠州府判,后又升为惠州路同知、广州道宣慰司都元帅。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南海人邵宗愚聚众拘乱,自称元帅,打进广州,元朝官兵弃城而走。邵宗愚据城纵火,烧掠居民,百姓死之甚众。何真获讯,率众收复广州,邵宗愚败走,退归南海。何真入城后,严格号令,禁止部属滥杀无辜和劫掠财物,省城秩序得以安定。当时,陈友谅据江西,陈友定居福建,张士诚据浙江,入京的陆路完全阻断,何真“命造舶,遣省都事鲁献进表贡方物于朝”,令元顺帝大为感动,说:“地方世臣尚跋扈,岂期岭海自能克复藩镇奉表来闻”。因此,元朝廷授何真为广东参知政事,擢右丞,进江西行省左丞阶、资善大夫、分省治广。何真之弟何迪也被授中奉大夫,广东道宣尉使都元帅兼佥枢察院事,并推恩二代,连去世的祖父母、父母都加官进爵。这时元朝已奄奄一息,这样做无非是要何真为之效命,守住南方一隅。后江西、福建两行省合并为一省,何真改拜资德大夫,江西福建行省左丞,仍治广州,这就是何真被民间传说称为“何左丞”的由来。

    作为岭南重镇,广州是南方各路人马垂涎争夺的目标。以后几年,何真率兵东征西讨,杀敌无数。尤其痛感惠州一带根基不稳、决心进行清理一番。这次他“率清塘、扳石、江边诸镇街兵攻王成乌湿营”,双方战斗十分激烈,王成退据福隆。何真再率兵“分道攻其石涌、横沥”等营,王成再退到茶山。双方在水南城下展开恶战,王成派人向其他割据势力求救,当时,援王成的“楼艚数百,”相持数日,双方都有重大伤亡。何真部将曹叔安“额中火筒死,”又正逢大雨,于是退兵,转征依附王成的其他土豪。这场征战一直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才彻底打败了王成。其间,何真命大儿子何荣攻海丰,命弟何迪征梅州、河源、兴宁等地。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完全肃清了东莞境内的反何势力,保证了何氏家族的安全,巩固了惠州根据地之后,再次打回广州,实际控制了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大部分地区,势力强盛。这时,中原大乱,而广东五岭阻隔,自成一个小天地。《明史窃》称:有部属“陈符瑞劝真效尉佗故事者,真即戮之”,何真作诗说:

    鼎沸图存仅十年,平生忠义在安边。

    表示了对元王朝的一片忠心。元朝廷亦再次对何氏家族进行褒奖封赐,“制授公荣禄大夫,自左丞升右丞”。

    后来,中原逐鹿终于尘埃落地,朱元璋于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于是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率舟师从水路南下,命陆仲亨从陆路江西南下。当时何真因刚受元朝廷封赏,派使者刘尧佐携表进京,遇廖永忠平定福建。擒陈友定后再征广东。“遂改表文请降,且请人回报真。”(《明太祖实录》),并带回廖永忠的《谕元左丞何真书》,书中说:

    尝谓识天时者,谓之俊杰;全民保家者,谓之才能。方会攀龙附翼,佐佑圣贤,诚千载之良遇……倘能翻然输诚纳降,则泽被后昆,功盖当世……或有异图,兵动祸成,伊谁之咎,是以驻师境上,伫听佳音……

    何真此时已处于无可奈何的境地。本来是向元朝进表,却被属下改为归顺明朝的降书,再加上当时朱元璋已即帝位,明兴元亡,已成定局,(《明史窃》说:真得书,知天命有归,元祚已尽。)再加上廖永忠屯兵潮州,陆仲亨自梅关而下,如若率军抵抗,带来的只可能是祸国殃民的战争,如不抵抗,则是叛元降明的“贰臣,”经过反复考虑,何真痛苦地选择了“失臣节”而“救生灵”之策。他的《上廖平章书》说:

    “区区乃布衣之士”,“遭逢乱世,无自存身,强出头地,聚兵集士,徒保乡邑而已。岂意前元赐爵,位于二品。为人臣之道,未尝不以忠节为先,岂期天不佑元。”“顾我广东撮土,尚复谁争,况山河社稷,不过终归明主”。“伏惟阁下以生灵为念,戒师善临,抚而慰之,”“则区区虽失臣节,以救生灵足矣。”

    于是将核定的所部郡县户口、兵马钱粮,造册遣使奉表以降。对此,朱元璋大加赞扬,说:“顷者,师临闽越,卿即输诚来归,不烦一旅之力,使兵不血刃,民庶安堵,可谓识时达变者矣。”

    但是,朱元璋的猜疑心是很重的,对跟自己一起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功臣都尽行杀戮,所以对降臣何真,也一样没有放弃怀疑。降明初期,一直没有委以重任。何氏家族无一人得到授职,都在家赋闲。洪武三年(1370年),何真才调任山东参政。让他远离经营已久的老家。这期间,广东出现多次大规模的“盗乱”。“时朝廷以真部落在乡邑,恐生变。”曾三次命何真回广东收集旧卒,可见何真在地方还是很有势力的,这是对何真的考验,又是对未获官职的何氏家族和旧部的收编,以清除广东的隐患。

    何真三次都圆满完成使命,此时才获得朱元璋的信任,先后授何真为山东布政使,四川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湖广布政使。洪武二十年(1387年),何真退休时,朱元璋才感到自己亏待了何真及何氏家族,于是封何真为“东莞伯”,还在《御赐封东莞伯何真铁券制》中重提何真“罄岭南诸州,具载表文入朝,全境安民,岂不识时务者哉!”的功劳,并表明自己“事务繁冗,有失抚顺之道,致真职微,有负初归之诚”。所以在何真致仕(退休)时给予补偿,“今特命尔为东莞伯,食禄一千五百石,使尔禄及世世”,“并兹与尔誓,若谋逆不宥,其余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推诚之心。”

    第二年三月,何真病故。朱元璋“亲为文祭之,令在朝百官素服三日,命以侯礼葬京师城南八里冈。”并让何真长子何荣袭爵东莞伯。何真以“高年善终於家。”并得到朱元璋亲自为文祭之,也可谓备极哀荣。

    但不久,何氏家族灭顶之灾随即降临了。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何真旧属林振在广东犯事,被押上京时,告何真是胡惟庸党。胡惟庸案件从洪武十三年(1380年)起,连续查了几年,被杀者超过一万人。但当时朱元璋刚封何真为“东莞伯“,又赐铁券,而何真又刚刚死去,因此没有深究此事,给了何家一个天大的面子,但这笔账朱元璋是记在心里的。在后来的《逆臣录》中,就有何真的第四子何贵对何荣说的话,“只怕之后不饶我这一家儿。”何荣说:“我心里也只为这件事常常烦恼,不知怎地好,又没躲避处,由他,看久后如何。”即走一步见一步吧。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洪武四大案的最后一案,“蓝党”案发,“族诛者万五千人”,“元功宿将相继尽矣”,何真在京任职的三个儿子“皆坐蓝党死”,在东莞的何真家族也遭到“抄提”。朱元璋新帐旧账一起算,对何氏家族进行一次彻底清洗。

    在东莞的何真之弟何迪,在元朝时跟着何真平定岭南,每一场大仗都有参加,元朝封他为“中奉大夫广东道宣尉使司都之帅”,但入明朝后,未授一职,赋闲在家,如果不是碍于何真,可能早已反了,现在何真已去世,家族又遭冤狱,“疑祸及己,遂作乱”,“击杀南海官军三百余人,后在笋岗被擒,械送京师诛之。”

    当时,何真的第五子何崇住在山鸡朗,事变时发一恶梦,梦见被锦衣卫拿刀砍头,四兄何贵说不关他事!才释之。醒来想必四兄已丧,自此寝食不安。过三日,半夜,家人彭康寿敲门,说白天有内官数员带官军到莞城,有公差出城说是抄园头山何族,因此奔回报告。当时寒溪河水大涨,何崇忙指挥用艇送长女往邻村,幼儿女由各个乳母抱背,各自逃生。这时官军已到,何崇等人牵马奔逃,至大朗、至莲塘,当晚至冈谷岭,后乘船抵白沙澳,出塔门,至大浪澳(即现在香港塔门南面的大浪湾,当时是荒无人迹的地方)。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些编成了“大圳埔建皇城”,“黄旗岭顶射返京”何氏家族改姓可,又改姓丁来逃避追杀的故事。

    这次随何崇逃出的除自己的四个儿子外,还有何真的第二个儿子何华的二子一孙。他们几年来一直东躲西藏,不敢露面。直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诏赦内大辟以下咸赦之”,何崇父子侄孙才得以重见天日,回乡祭祖。

    以后,何氏子孙分两支相传,一支是何华的后代,居深圳笋岗;一支是何崇的后代,分居东莞的江头、大莆。

    在“蓝党案”中,受诛连的何真部属和姻亲也不少,如有记叙的娶何真姊的杨威仪一家,何迪女婿邓洪贽一家等都或被磔死或者戍辽东,娶何真妹的谢克铭“以外氏被祸受累,卒与京都,失塚所在”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离谢彭钦先生发表的《探源金砖大圳埔》已有一年多了,况且彭钦先生说曾翻过《庐江郡何氏家记》,这是何真的第五子何崇在宣德九年撰的,记事应当详细,(但流传很少,至今我还无缘得见,)可能他早已弄懂了那些疑问了。我现在从零星的资料中整理出来,让爱好这段历史但又缺乏资料的读者们了解一下吧,希望不是多余的。(作者:文 / 苏广明)

    参考资料:

    1、陈泽泓《保民达变知所归》
    2、汤开建《元明之际广东政局演变与何真家族》
来源:东坑镇“三古”办 编辑:钟少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