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卖身节 >
在传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传承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09-11-17 12:01

——从东莞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谈起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挖掘、整理、传承、发展民俗文化,是我们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所有民俗文化工作者、群众文化工作者共同任务。

    民俗民间活动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构件。民俗民间活动如何传承,如何发扬光大,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为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这是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尤其是基层文化工作者非常关注的理论问题。

“卖身节”开幕式盛况

    东坑镇的传统民俗民间节日“卖身节”历史悠久。几百年来,延续不断。为什么叫“卖身节”?“卖身”就是出卖自己,在封建社会里,农民把自身出卖给地主当长工、短工。近年来,在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在文化站的策划、组织下,着力打造“卖身节”劳动光荣的核心文化价值和内涵。使节日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民俗特色更突出,形式更加生动活泼。08年“卖身节”参加人数超过30万之众,除本镇外,珠三角地区、东莞及周边镇区20多万人云集东坑。同时实现了与商贸活动有效地融洽,并取得了累累硕果。2005年“卖身节”期间,招商引资19个项目,合约投资3300万美元;2006年“卖身节”招商引资22个项目签约,投资总额达4亿元人民币之多;2007“卖身节”投资招商项目签约,来自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民营企业,签订了11个投资项目,投资金额达6270万美元。2005年游客达20万人次,2006、2007年游客超过30万人次,群众购物,不计其数,形成了春节后的第二个的购物高潮。其引发的人流、物流所带来的无限商机,节日活动期间的消费总量达1500万元以上。另外,巨大的人流和物流也推动了东坑酒店饮食等服务行业经济效益的攀升,精明的商家在活动期间可谓赚了个盆满钵满,即使是小摊小档也红红火火忙得不亦乐乎。初步实现了“卖身节”民间节日与旅游节日、文化与经贸的结合。

“卖身节”开幕典礼

    民俗民间活动是传统文化活动,传统是基础,传承是关键。如何传承“卖身节”的民间传统呢?根据“卖身节”的三个内涵,我们主要在三个传承与三个发展上下功夫。即:第一,传承“卖身节”买卖雇工的传统,发展招聘人才的人才市场;第二,传承“购物祈福”的集市买卖的传统,发展现代商贸;第三,传承“万民同乐”传统,发展现代文化。

    一、传承“卖身节”买卖雇工(即卖身)的劳务市场传统,发展招聘人才的人才市场。

    越有特色的东西就越有生命力。东坑的“卖身节”由买卖雇工而发展起来,已有几百年历史,是中国最早的劳务市场之一。这种独特的节庆特点是中国任何地方、任何节日所没有的,是独一无二的。

上世纪80年代“卖身节”实况

    据《东坑镇志》记载:东坑区二月初二日为“卖身节”。明清朝间东坑地处大朗、大岭山部分乡村人往来石龙的水陆交通中转站,来往人颇多。万历年间,塘唇村大户卢同锦需雇长工耕作,山区人闻之,便来受雇,虽来人不多,但同锦雇不完,当地有的大户也需雇长工,余下的便被其它的大户雇用了。此事一传出,每年开耕前出卖劳动力的人都来东坑找雇主。由于多于二月初二订立雇佣关系,逐渐形成了二月初二的节日,而后人就称这日为“卖身节”。

每年二月初二开耕节前,附近想出卖劳力者,头戴竹笠,肩披布巾,前来受雇。

    1928年《民俗》第十五、十六期载李建青《东莞风俗的一斑》说:“卖身节,各乡贫苦的人家,都携着儿子来这里找寻雇主了,而各处的雇主,也就来这里找寻雇童了。如果大家讲得允肯,那雇童就跟那雇主回家去做工,那些雇童的工作,总离不了耕田看牛这几种,除了赚得饭吃之外,完全没有工钱,只是到了年尾的时候,由雇主给他一套新衣服和一双鞋,就算报酬了,所以叫做‘卖身’。 卖身者头戴一顶‘鱼鳃甲’的竹帽,肩搭一块‘蒙巾’(是一块方巾,平时可擦汗水,扛东西时可以护肩,下河洗澡时可以遮住下身换衣服,购物时可以作包袱),等财主来买。来此地出佣的人,坐在塘唇围面前的围篱下,任雇者挑雇。如被挑中,一旦合约讲成,雇主请雇农上茶馆吃饭。雇农‘卖’了身,得了定金,当年工作有着落、生活有着落,也就在墟上买些家庭必需品和东西回家庆祝。同样地主、富农也纷纷来东坑,挑选合意的雇工。他们身上有钱,也愿意在集市上吃吃喝喝,并购回一些农具、日常用品”。

 

各式各样的小农具、什物摊档及小食摊

    由于是日各地来往东坑的人很多,小茶摊,小食摊随之适应而设,继之小农具及什物摊档亦应时而立,逐步形成热闹兴旺的东坑特有的集市日。每到中午,人山人海,挤迫得很,不能开步走,只能跟随人流拥挤前进。据说是日来趁热闹者总要买点东西回家才吉利。二月初二这个传统节日,至今仍很兴旺繁荣,但已不是雇佣关系订立的日子了。

    可见,“卖身节”源于雇工买卖,由劳力买卖成市进而发展成商贸、娱乐、探亲访友的民间节日,比过春节还热闹。民俗民间节日是群众自己的节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解放后,地主打倒了,农民翻身了,不“卖身”了,买卖雇工的现象消灭了;但是,“卖身节”照样进行;不过,已是商贸集市为主,娱乐为主了,所以人民政府曾把它改名为“翻身节”,后又改称“欢乐节”。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节日被禁止举行,勒令取消,并派民兵把守进入镇中集市的道路;可是,群众照样过他们的“卖身节”;不过是改变了地址,化整为零,转为田边地头买卖,偏僻村边交易。可见其顽强的生命力。

    尽管“卖身节”的“卖身”性质早已根本改变,尽管节日名称改了又改,但民间一直称之为“卖身节”。可见,群众对这个节日的观念没有改变。正是基于“卖身节”作为中国最早的劳务市场而出现的事实,基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买卖劳动力作为这个民间节日的主要内容的历史现象,基于民间对这个节日观念没有改变的实际,结合今日东莞东坑新兴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不断涌现,需要不断招聘外来工人的客观需要,我们把人才招聘会作为节日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样做,既传承“卖身节”的传统,又符合现实的需要,顺理成章。从2003年起每年的“卖身节”,我们都在东坑文化广场上开辟了2000平方米左右的“人才招聘会”,每年都有上百家企业在招聘会上设摊招聘人才。2008年“东坑新春人才交流、招聘会”,吸引了全市各地的知名公司、跨国企业到东坑招聘,安排的100多个展位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据统计,有138家 企业参加,进场求职人员27000多人,有16953人填表求职。昔日,农历二月初二为农村开耕初始,正是地主雇买农民雇工的重要时日;今天,也正是工厂春节后招聘工人之良时,又是一个巧合。所以,近年来,在这个传统节日上,东坑的大部分企业都招到不少应聘的工人。

    《南方日报》早于2004年2月11日就对此作了客观的报道,称“东坑镇《传统的‘卖身节’变成人才交流会》。” 这正是我们既传承民间节日的传统又切合现实需要所做努力达到的客观效果。

    二、传承“卖身节”“购物祈福”、集市买卖传统,发展现代商贸。

    在东坑“卖身节”的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卖身节”是由雇工买卖而发展成集商贸、娱乐、探亲访友于一体的民间节日的。值得探究的是:为什么这个民间节日能够延续几百年?为什么在雇工买卖消灭之后,东坑周边的乡村,甚至远至惠州、番禺、佛山、广州等城镇民众也乐意乘车搭船到东坑来参加这个“卖身节”。

“卖身节”“购物祈福”、集市买卖传统。

    原来,在节日形成的过程中,还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叫“购物祈福”。这里有非常丰富的民间传说。有许多遇仙得福的故事。如《直鱼钩》的故事。说的是邻村有个温老汉与东坑的塘唇村卢老二交情甚好,每年“卖身节”都到卢老二家访友。道光二年,“卖身节”这一天,温老汉带着孙子又来了。在集市上,他们顺着人流挤到卖针线杂货档前,孙子指着针嚷嚷要买鱼钩,爷爷说鱼钩是弯的,这是针。孙子吵着非买不可,爷爷只好顺其意。回到家,孙子拿着针系上线到河边钓鱼,一针下水,一条大鱼便钓了上来,如此三次,钓上三条大鱼。此后孙子每天都可以钓到三条大鱼,绝钓不到第四条。于是,温老汉天天都有大鱼进餐,日子过得十分甜美。村里有个恶棍叫李大麻子闻讯,抢走了小孩子的神钩,也想钓大鱼,结果钓上一条大毒蛇。毒蛇一口把李大麻子咬死了。《金色锄头》的故事,说的是东坑有个穷汉子叫卢龙广。有一年“卖身节”那天,到集市上买锄头。因身上钱不够,只得买来一把缺角的残锄。然而,该锄锄地,深达尺余,毫不费力;锄过的地都成肥沃之土,锄头所至,杂草枯死。龙老汉在地上种生姜,长势茂盛。那一年,东坑附近发大水。灾荒之年,水肿病患剧增。那年代,生姜是治疗水肿的特效药。当地已传出俗话“查到老隆(今龙川县)无两姜”,一两姜都买不到了。卢龙广老汉运出一船船生姜换回了一船船的白银。卢龙广变成东坑的大财主。

    还有《东仔的故事》,说的是广州增城仙村有个九代单传的青年,娶妻九年仍未生育。其妻不辞辛苦,步行几十公里到东坑参加“卖身节”,回家后便“喜得贵子”。传说是仙人所赐。为纪念东坑的“卖身节”,故取名为“东仔”。还有为“卖身节”放晴半天的《天必放晴》等仙踪道迹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凡此种种都给“卖身节”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购物必遇仙”,“买物买好运”。这反映了农民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祈求吉祥的心理诉求。于是,“购物祈福”成了“卖身节”的精神支柱,成了“卖身节”的灵魂。正因此,每个参加“卖身节”的人都要购物回家;正因此,东坑周边成千上万的人都要赶来东坑参加“卖身节”;正因此,集市贸易与雇工买卖与万民同乐成为“卖身节”的三个主体内容延续了几百年。及至买卖雇工消失之后,集市贸易仍然红红火火。
今天,我们在组织“卖身节”的系列活动中,把商品展销会作为节日的重要内容,正是既传承“卖身节”“购物祈福”的民间传统,又发展现代商贸,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传承“卖身节”“万民同乐”的传统,发展现代文化。

    在具体策划、操办“卖身节”的过程中,东坑镇委镇政府深刻地认识到发展地方文化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强调要通过组织“卖身节”的系列活动,有效地推动东坑镇现代文化建设。在具体实践中,提出了以“东坑风情、万民同乐、文化博览、经贸活动”四大板块构成历年“卖身节”活动的主架构,在努力传承“卖身节”“万民同乐”传统的同时,积极地发展现代文化。把城市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与乡村的民俗民间文化结合起来,融合起来,构建起新时期的现代文化。通过组织开展“卖身节”系列活动,加强了文化设施建设与文化队伍建设,为东坑镇的文化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东坑现代文化的进程。

    众所周知,民俗民间活动基本上都有“万民同乐”的特点,东坑的“卖身节”也不例外。这个节日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就有不断充实、演变着的群众娱乐的内容。由演木偶戏、唱大戏、观看粤剧表演到群众相互用水枪射水祝福、射水娱乐等等。

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表演使人目不暇接,令人耳目一新。

    2005年起我们确立了以重点突出“民俗风情、东坑特色”为办节的立足点,将“卖身节”系列活动主题定位为“民俗风情大荟萃、二月初二展新颜”,强化以民俗风情荟萃为 “卖身节”的特色,并将这一主题贯穿于活动的全程。在具体操作上,强化以民俗风情荟萃为特色,吸引了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广州长隆夜间动物世界的优秀民俗风情和华南MALL颇具异国情调的节目;还有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吴川飘色、汕头英歌、乳源瑶族歌舞以及市内樟木头的麒麟、石排的醒狮、清溪的客家山歌、大朗的哭嫁和道滘的粤曲等精彩节目来到东坑,将东坑“卖身节”变成一个吸纳民俗风情,荟萃华夏文化的大舞台,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表演使人目不暇接,令人耳目一新。

瑶族风情

    东坑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的区域,外来工占总人口80%,而且基本上都是青年工人。根据现代青年的活动特点,2006年“卖身节”的篝火晚会上,我们组织了近万企业员工与乳源瑶族演员冒雨互动演绎了一场颇具民俗特色的瑶族歌舞篝火晚会,掀起了“卖身节”活动的又一高潮。2008年“卖身节”我们设立了“关爱新莞人•创业英雄会”的励志活动,邀请了百名事业成功的新莞人现场互动,畅谈创业心得,活动凸显了劳动光荣、劳动实现财富人生的核心价值。

    近年来,东坑镇的企业文化的发展也形势喜人。我们把部分企业的文艺队伍组织起来,健全起来,帮助他们培训演员,组织专业文艺人员给他们作辅导,把他们的节目组织到“卖身节”的晚会上来演出。

2007年“卖身节”开幕式。

传统“卖身节”农民的形象。

    在“卖身节”上,我们组织特色巡游活动,更呈现了传统特色与现代风采相辉映。如07、08年的主题方阵,由百名青年身着旧社会黑色民族服装,肩扛扁担,肩搭幔巾以及传统农耕道具,再现传统“卖身节”农民的形象;由百名妇女身着单襟黑色民族服装,腕挎花篮,也是旧时代妇女们在“卖身节”赶集的形象,活脱脱地再现当年“卖身节”的景象。特色巡游的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和梁山108好汉的造型以及后续的载歌载舞的青年方阵都无不体现着民间色彩浓郁、现代气息不减的特色。通过这些活动,我们组建或健全了一批农村的文艺队伍。

 

    为丰富“文化博览”“万民同乐”的内容,我们组织“东坑文物、历史图片展览”和东坑、丁屋、彭屋村史展览。再现东坑农耕时代的风貌,也展示了今日东坑辉煌。起到了“民乐”的传俗民间文化与旅游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客观效果。总之,通过举办“卖身节”系列活动的实践,我们既传承了“卖身节”这个民间节日的“万民同城”不可支,又使乡村的民俗文化与城市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融合起来,发展了我们东坑现代文化,也壮大了我们东坑的文化队伍,加强了东坑镇的文化建设。

    几年来,我们通过传承、发展、充实与提高,不断丰富“卖身节”的內涵,从而提升“卖身节”这个民间节日的品位,使这个民间节日老树发新芽,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了民俗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良性循环。使它既为今天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服务,又使这个民间节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2007年东坑镇的传统民俗节“卖身节”被列入了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重视下,在社会各界大力的支持下,东莞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一定会打造成为省内外有传承、有品位、有影响的特色民俗民间文化的品牌。 (作者:刘 焕 伦     编辑:李晓琴)

来源:东坑广电站 编辑:东坑广电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