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本土人文 >
晚晴下的诗情与诗意——评李逸津诗集《夕阳杂咏》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22-01-19 10:48
    李逸津祖籍广东东莞东坑,出生在天津,童年在天津度过,高中恰遇“文革”,1969年10月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下乡,1972年才回城上大学。他的血素里流淌着南方的细腻敏感和北方的豪放豁达:童年的坎坷与大风大浪,造就了他坚韧放达的个性。即使后来他退休了,依然无拘无束地旅游各地,探友人,访古迹,游山玩水,这些自然而然地投射在他诗中,形成诗歌的意象或景致、情节、情绪,而他人生的沧桑感和悲悯意识在审美观照中便转换成淡泊、静穆、宽容、博爱的坦荡情怀。而这些,就是诗集《夕阳杂咏》创作的基本姿态、格调和风采。

    《夕阳杂咏》汇集了200余首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以古体诗居多。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到《古诗十九首》《汉乐府》,再到唐诗宋词,一直到如今的现代诗,语言形式不断变化,审美结构不断更新,形成一条清晰而绵延的线索,可谓源远流长。何为诗?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实诗就是抒发内心志向的言辞。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由沈约等人,开始创作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成型,律诗的集大成者,应首推“诗圣”杜甫。律诗的要求极为严格,比如押韵、平仄,写律诗就好像写对联,需要合辙押韵,需要对仗工整。律诗发展成熟之前的都是古体诗,对格律要求不那么严格,只要求押韵,发挥起来比较自由。纵观诗歌发展历史,唐以前的古诗,不管是四、五、六言,不管是歌行,还是杂诗,都可以归结为古体诗,或者称为古诗、古风。李逸津的诗大都可纳入古体诗这一传承脉络范畴,他的诗挣脱格律的枷锁,随心所欲地表达,直抒胸臆地抒写,值得赞许。正如梁朝诗评家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说:“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诗歌体制本来应该吟诵,不可滞涩,只要音调清浊相间贯通流畅,念起来谐调流利,这就够了,至于分平上去入那可不必费神。以《诗经》为例,三百篇中有一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又有谁来制定格律呢?清代诗论家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一第二部分曾谈论格律与性情,认为“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最后还引述唐代诗人许浑的话“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阐明自己的观点:“诗在骨不在格也。”这一点我十分赞同,李逸津就是这一脉诗歌清流的继承者。

    翻阅《夕阳杂咏》,一种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诗集所收最早的一首是他2000年3月在俄罗斯访学期间所作,退休之前仅两首,及至2011年退休之后诗作才渐渐多起来,整个集子创作时间跨度整整21年。跟随他的足迹一路寻找,我终于发现了他诗作的核心意蕴,那就是在岁月的江边,夕阳晚霞中的诗情与诗意,我想本书名为《夕阳杂咏》,与此寓意也不无相关吧?在《登镇江北固楼口占》中,李逸津吟咏道:

北固山上北固楼,
北固楼上望江流。
千古兴亡多少事,
白云苍狗念悠悠。

    他登临古迹,超然地凝视着整个世界。北固楼就在北固山上,登楼可望见浩渺江水滚滚向东流,千古兴亡多少事,天地苍茫,为诗人心灵铺设一条由感性而理性的觉悟之路……显然,这是借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古意,脱胎换骨,化出新意来,抒发了“白云苍狗念悠悠”的感叹。所谓“白云苍狗”指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灰色的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在这里,“山”“楼”“亭”对“江流”这个核心意象来说,都是伴随意象,所有这些意象共同构筑了诗人的审美空间、艺术架构和话语境界。
清代评论家赵翼论诗,有“少时学语苦难图,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之说。诗乃文艺上的极品,其高深造诣之难,有如此说。何况变化气质,岂能一蹴而就,而得其图中之妙哉。李逸津的诗写得很自然,很少斧凿痕迹。譬如《观扬州东关马可波罗像口占》一诗:

千年运河通广陵,
马可波罗来此行。
东关古渡连四海,
不愧扬州天下名。

    他的诗短小精悍,一气呵成,慢慢吟来,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钟嵘《诗品序》中又言:“观市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他认为写景抒情应有真切的审美感受。表达不假雕饰,生动鲜明,有自然之美。钟嵘不满当时有的诗歌大员搬用典故,以致作品板滞晦涩。感情表现暗味无力。他认为实用性文章,如诏策奏议之类,可旁征博引以证今。李逸津的诗深得钟嵘秘旨,他的诗以意象传情达意,很少用典。事实上,诗歌是感于外物、吟咏情性之作,不应以用典为贵。在《游扬州个园》中,他吟咏道:

独坐幽篁赏阳春,
古园桃李竞缤纷。
遥想当年繁华季,
十里笙歌烛影深。

    诗歌既细腻地描画扬州景物,同时又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此诗虽短,人却深得“直寻”之妙,他牢牢抓住了扬州的古今,思接千载,浮想联翩,诗意盎然。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所论述的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清靡,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风格。而且刘勰还认识到风格与人的一致性。并且从艺术风格上评价艺术作品。他说:“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沈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这就是说,由于人的“情性”不一样,每个人的作品,也就显现出不同的风格。

    1998年夏,作者曾与老同事邱即永山君在蓟县授课8天,18年后的2016年盛夏,二人又相约旧地重游,赋诗一首,流畅的词意中尽显诗人的旷达:

老友携手又同来,
两鬓皆斑白。
尚喜人老心未老,
山水娱情怀。

住山庄,品村菜,
宠辱皆忘怀。
不羡仙,不羡富,
布衣老叟最自在。

    这首《夏日蓟州山行咏怀》以情感为基调,既写出了他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也写出了退休后寄情山水享受生活的生存状态,这份悠然自得的洒脱性情,令人向往。在《长相思(蓟州行)》中,他吟咏道:

同学情,同事情,
花甲之年结伴行,
蓟州喜相逢。

山更清,水更明,
倘佯山水忘年龄,
诗酒慰生平。

    文如其人,作品的风格就是作家人格的显现,诗的风格,就是诗人的人格。诗人走到哪儿看到哪儿,就写到哪里,没有过多的铺垫和刻意的抒情,仿佛诗句就这样顺着呼吸自然而然地流淌而出。诗人写历史遗存,则表达贯通古今的渺远;诗人写山水,则表达山水与人共在的诗意栖居;诗人写乡愁、写爱情,则表现出尘世的无常和人性的永恒……总之,他的诗的主题导向,是在天人合一境界中探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隐喻一种淡泊明志、六经注我的精神向度。李逸津交游广阔,他常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自况,笔者多次陪他喝酒,有幸领略他的直率性情,“诗酒慰生平”是他最好的写照。李逸津的古体诗以思想性和情趣性见长,师古而不泥古,体现了他独到的生命体悟,同时也隐喻着一种对普世价值观的认同、承诺和期许。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启迪与觉醒,正是作者创作的宗旨,也是读者审美心路的终点。

    除了古体诗,李逸津也写现代诗,他写的现代诗都非常适合朗诵,这得益于他是一个朗诵高手。20世纪90年代,他曾兼任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客座编辑,对播音主持工作有切身体会,及至退休后在天津市老年人大学当文史系主任时,担任过四个朗诵班的班主任。他的朗诵诗大多短小精悍,寥寥数语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时间去哪儿了?》中,他写道: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在满头的白发里,
时间在眼角的皱纹里,
时间在佝偻的身躯里,
时间在蹒跚的步伐里……

时间在一本本证书里,
时间在一张张奖状里。
时间在儿女成长的欢笑里,
时间在孙辈稚嫩的呼唤里……

眨眼之间,
从路人招呼哥哥、姐姐,
——到叔叔、阿姨——
——再到大爷大娘,
老叟、老妪……
从扶人上车、给人让座,
到上车“你好”,享受免费待遇!

岁月无情,
人生有意!
曾经的雄心壮志,
化作老骥伏枥……

时间如梭,白驹过隙;
时间如鞭,声声激励!

点一盏渔火,
照一簑烟雨;
修一颗文心,
炼一身正气。

时间在文化的承传里,
时间在晚霞的金晖里……

    短短的几句话将时间体验生动地刻画出来。随着诗行,读者仿佛能走进时光隧道:漫步在夕阳无限好的黄昏里,走着走着就能感悟到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诗人李逸津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以最精简、简朴的文字暗示世界的丰满和复杂,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自由想象和感悟诗人的意图。

    李逸津的诗歌美学,浸润着“渔火”“烟雨”“文心”等自然唯美的生命底色,内心充满“正气”,他深爱闲云野鹤的生活方式,其诗兼具南方温润细腻和北国自由、奔放、豪迈的气质。其诗学视野是一种开放式、立体式的多维性结构,从北方到南方,从国内到国外生活场域的置换,其实是他诗歌家园的一种精神诉求和生命图腾诠释。总而言之,我认为李逸津承继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资源,并针对现实和结合自己的体验有着独特的创造。其次,它的审美思维方式,多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交融合一,不分彼此,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谓“以物观物”,就是以超功利、忘物我的物化心态观物,这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独树一帜的重要流绪;再者,与此相适应,话语体系,多具有直指事相的及物性,并以直觉抵达事物的本质,其艺术手法多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而词语构成,不管是古今融汇,古典浸淫还是现代口语入诗,都能传达出一种独到的人生体验。也正因此,李逸津的诗在素朴而光华、平淡而浓郁、优雅而不乏刚健的艺术风范中,成就了他自己诗歌的独特晚晴风景。(文 / 杨维建)
来源:东坑广电站 编辑:李晓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