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素有种植耙齿菜,并将其做成阴干产品的习俗,其产品俗称“荫菜”,有着悠久的历史,远近闻名。
荫菜是用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耙齿菜”的萝卜,采用阴干的方法制成的一种驰名特产,是极补之物。荫菜素有“东坑人参”的美誉。
据当地介绍,耙齿菜其实是一种长不大的萝卜,一年一造,体形细长,约拇指般粗,10~20厘米长,全身白色,形状酷似农耕的耙齿,故称“耙齿菜”。
聪明的东坑人将收获的耙齿菜先在阳光下暴晒两三天去其大部分水分,然后又转用阴干之术,将其吊挂在阳光晒不到的屋檐下,让干燥的秋风将耙齿菜内的水分抽干,在这过程中使其内在的营养精华浓缩、存储下来。
据说,保存得当的荫菜可达数十年之久,而且药用和营养价值也呈阶梯状增长,价钱也越高。
东坑荫菜的种植和制作技艺沿袭数百年,经无数代东坑人的传承,累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历史和传统文化价值。
现年82岁的东坑荫莱代表性传人卢善波说,在其曾曾祖以前东坑就有种植和制作阴莱的习惯,从前外出卖身谋生的东坑人,在离乡别井之际,都想方设法带上一大把荫莱,以解乡愁。

菜农在地里收割成熟了的耙齿菜

收割回来的耙齿菜还要放在院子里暴晒两三天

晒干后的耙齿菜还要挂在屋檐下阴干一段时间才成为真正的荫菜

经过多道程序后,新鲜的耙齿菜被阴干成荫菜

通过层层筛选,包装后的荫菜与白菜干、萝卜片并称为“东坑三宝”
主角: 东坑荫菜
威水史: 东坑镇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卖身节”源于明未清初,根据以上两点,由此可推算,明代东坑就有种植和制作阴莱的习惯,并一直沿袭至今。
2007年6月,东坑荫菜入选为东坑镇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1月,荫菜更是入选为第二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