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本土人文 >
故乡的艾叶粑粑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20-06-24 11:07
    今年春天很是特别,虽然外面已是风和日丽,到处是繁花景象,由于疫情的影响,却不能外出逛逛。春之脚步来匆匆,去也匆匆,留不住春天的景色,想留住春天的味道,于是想起了故乡的艾叶粑粑。它是一种记忆里的味道,也是一种难忘的味道。

    故名思义,艾叶粑粑就是用艾叶作为主要原料做成的糯米粑粑,新鲜艾叶榨出的翠绿汁液,与绵软的糯米粉均匀混合,会透出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每年一到春天,故乡的小溪、河沟、田埂、土坡、地垄边都长满了艾叶,一丛丛,一片片,满目翠绿,虽不能与繁花景象争齐斗艳,却能增添一缕清香。细看完整的艾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

    据《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艾叶还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那时我们瑶山里常于端午节在门前挂艾草或者用来洗澡,一来用于辟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在传统中国民间医药学中,艾叶用于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属于极易就地取材的一味中草药。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还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它对多种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能平喘、镇咳、祛痰,能止血、抗凝血、镇静、抗过敏,能护肝利胆,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叶,又称艾草、香艾、蕲艾、艾蒿,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能散寒除湿,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及腹痛,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也是一种妇科良药。

    除开药用外,艾叶还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食材。在中国广阔的南方及西南地区,素来都有食用以艾叶为原料制做的面食、汤品、菜肴的习俗。在我们那里,最典型的传统民间小吃就是艾叶粑粑,俗称蒿子粑粑,是一道清明节前食用的食品。外表深绿色的、里面的馅或是豆沙或是碎花生的甜,也有做成咸的,入口即闻一股艾叶的清香。食之,可祛风驱邪。

    艾叶粑粑的做法比较简单:

    1.艾草摘回家清洗干净,减掉坏叶杂草和老枝,清洗干净,烧开小半锅清水,将艾草放入煮沸2分钟至稍软(焯水)去苦味。然后冷却去掉清水,进行揉搓成浆,再加入适当的水将艾草浆烧开。

    2.趁热把艾草汤浆与糯米粉混合均匀,进行揉搓,如和面团。揉搓中可继续加入适量的糯米粉与开水。注意艾叶不能放多了,太多一是太苦,再是颜色会更深,成深墨绿色,不好看。搓好的艾叶浆一定要烧开,揉搓出来的艾叶粑粑才会更柔软,更有黏性。

    3.准备馅料:一是甜馅料:花生或芝麻在锅里炒香,压成碎末,再加入白砂糖或者红糖继续碾成略碎,装入小碗,拌匀。二是咸馅料:一般用五花肉和香芋、竹笋,大头菜加五花肉切细。可做两种馅料,也可做一种,甜的不敢多吃,很容易腻,咸的不会。

    4.将揉搓好的艾草糯米团分成30克左右一个,在手里捏成扁圆形,中间微陷,放入少许馅料,然后用虎口包住,四边向中间合拢,一点一点把馅料封口收紧,不让馅料露出来,将接口处捏实,做成中间高,四周低的扁圆形。熟练的大姐、大妈2分钟可做一个艾叶粑粑。

    5.将制作好的艾叶粑粑放在柚子叶上,一个艾叶粑粑下面放两片,稍错开,再放入蒸锅里大火蒸15分钟左右,关火连叶取出,就会看见大小一致,油绿如玉艾叶粑粑,让人食欲大振。柚子叶需要提前洗干放入锅里用油炒一下,避免艾叶粑粑蒸熟后粘蒸笼或者粘在柚叶上,柚叶清香,也可为艾叶粑粑增味。

    艾叶粑粑放的时间长了,会变硬,可以放在油锅里煎香。烙好一面,再烙另一面,直到两面微黄,也可放入蒸锅里重新蒸软再食。

    过去,每年快到清明节的时候,母亲都会采摘不少新鲜的艾叶回来制作艾叶粑粑,微苦带甜,软糯可口,好吃极了,全家人都喜欢吃。记得读小学五年级时,一次放学回家,我一口气吃了8个艾叶粑粑。

    由于艾草有平喘、消火、抗菌、驱寒、除湿等功效,在湿热的天气里,吃艾叶粑粑非常适合。蒸熟后,艾叶粑粑外形晶莹剔透,外皮软糯可口,皮薄馅厚,清香扑鼻,温润弹牙,味道好极了。在湖南江永瑶乡,用艾叶粑粑配油茶喝是绝配,食之油而不腻,糯中带软,吃后齿颊留香,既可享受美味,又祛湿降火。糯米团里包裹着香甜的红糖花生馅、芝麻馅、香芋五花肉馅和少许的艾叶苦味加油茶混合在一起,可谓人间美味。粑粑在嘴里随着舌头快乐地翻转,随着一口油茶入口,喉咙畅响,进入胃里一片温热,良久仍余味无穷。(文 / 曾凡忠)
来源:《东坑》报 编辑:李晓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