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本土人文 >
世事洞明皆学问——读李逸津诗文集《逸津集》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9-11-20 11:15
    李逸津诗文集《逸津集》即将出版,作为本书的第一读者,我内心充满了激动和期待。当读到第一篇《<两大邻邦的心灵沟通——中俄文学交流百年回顾>自序》时,我就被其深深吸引住了,文章开篇写道“上世纪 80 年代末,我受中国国家教委派遣,赴苏联列宁格勒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作者以回忆的形式说起,细致叙述了他前后两次赴俄交流的经历,很自然地引出他对文艺理论的研究和对汉学的思考。这篇序言虽短,却信息量很大,可谓文约字丰,环环紧扣,体现学者散文的深厚学养,轻松阅读之余,让人的精神世界不知不觉之间得以升华。

    《逸津集》汇集了百余篇(首)文本,分作“文集序跋”“文史纵横”“往事如烟”“夕阳心曲”四辑。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学功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之美,为我们展示出百年中国知识分子学术心灵史,这是一条来自学贯中西,以及情感深处的朴素、真诚的心路历程。在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学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对学术研究、世事沧桑进行深刻观察和内省,彰显出人性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本真诉求,体现了他传统的家国情怀,强健的学术人格和诗意栖居的大自然伦理意趣,具有强烈的书卷气和时代感。

    “文集序跋”和“文史纵横”是全书中最具学术价值的两辑,分别收入了15篇序跋和13篇学术论文或译作。作者以动静相生,中外相融的建构,以多元的视角、客观的描述和诗意的延伸,增加了文本的色彩、深度、可读性和感染力。以泱泱大度的胸怀和不拘一格的形式,以收放自如的笔墨和灵动、豪放、空阔、精深的创作手法,另辟蹊径,一改通常学术论文板刻的形象,写得生动有趣而有学术厚度,既深入浅出又灵动飞扬。28篇序跋和论文,就如28个路标,把为学之道写得痛快淋漓淋,缤纷的色彩赋予他研究的领域盎然的情趣,具有超乎寻常的生命质感。譬如在《探索<文心雕龙>走向社会的途径探索》《适时•史笔•引人入胜》等篇章,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学术意义。

    乡愁,是一种精神上的生命寻根。李逸津祖籍广东东莞东坑,出生于天津,对于家乡一直怀着眷恋之情。在《记忆中的第一次回乡》中,他回忆了自己早年回乡的一段经历。1977年底,他获得一次到广州出差的机会,顺便回乡一行。为了这次难得的故乡行,事前他和当时在东坑公社文化站工作的哥哥已经通过很多封信。那时,通东莞的火车还是老旧的慢车。走走停停,早上七点多从广州出发,居然下午一点多才到横沥。当时的横沥火车站,还是立于稻地蔗田间的乡村小站。有趣的是,“我正茫然四顾,忽听有人用普通话喊我的名字。再看是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站在一堆石子上向我招手。我不认得他,正在发愣,这时哥哥迎上前来,向我介绍这是同村的李姓兄弟,同在公社工作。”这里连续用了“忽听”“再看”“招手”“发愣”“迎上”等几个动词,着墨不多,却犹如电影画面一般,有很强的现场感。最感人的是对他哥哥李逸江的外貌描写:“从他脸上的皱纹、粗糙的手掌、破旧的衣衫,我看到了当时农村生活的艰苦。而从他那已现斑白的秃顶、因睡眠不足而布满血丝的眼角,我又看到了哥哥彻夜笔耕的勤奋。”素描般的几笔,却让人过目难忘,手足之情,跃然纸上。接着,他回忆道:“哥哥亲自踏一辆北方称作‘大铁驴’的加重单车,把我驮回了塔岗。到了家,我终于见到了父亲生前魂牵梦系的祖屋。虽说是砖瓦房,但屋里连粉刷的白垩都没有,露着青砖。桌椅板凳大约还是爷爷甚至老爷爷一辈传下来的,全都破旧不堪。当晚,本家几位亲友加上哥哥的同事、学生陪我吃饭。姑姑、嫂子忙着做了一大桌子家乡菜,粗瓷大腕,盛着红烧鹅、清蒸鱼、炖猪肉、白斩鸡,还有芋头、豆角之类的南方冬季蔬菜,粗犷、实惠。现在想来,仍有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夜似的’好味道。”寥寥几笔,写得生动传神。李逸津说,那天正赶上停电,饭后哥哥、嫂子,还有几个同族的年轻人,陪他秉烛夜谈,听他神侃。接着话锋一转写道“说来惭愧,当时作为城里人、大学教师的我,在故乡人面前还真有几分得意。乡亲子侄们似乎也把我当做见过世面的大人物了。据哥哥说,侄儿们在我走后,还表示要向我学习呢。谁想几年之后,当我于1983年再度还乡的时候,我就成了需要家乡人开导教育的土老冒,现在就更不用说了。” 在他笔下,一幅中国改革开放的沧桑历史图景就呈现在眼前,让人在感慨万千,“20多年过去了,故乡的变化无异沧桑。其间我多次回乡,每次所见都有新变化、新发展。去年春节回乡,是大侄子开着自家的松下越野车到广州接我的。家乡小小的塔岗村口,居然也有了相当气派的大酒楼,东坑镇则更不必说了,而据说这在东莞还算‘贫困地区’。望着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故乡,我感到振奋、感到陶醉。”短短的篇幅,写得一波三折,体现他通透的人生感悟和娴熟的写作力道。

    时光荏苒,往事如烟。本书收入写故乡的散文还有《逝去的滋味》《亲历广东民间婚礼》《老李家的文学缘》等,字里行间便散发着如醉如诗如梦如幻的人文色彩。其他回忆性的散文,诸如《我谈“我的青春阅读”》《童年的文化圣殿》等,也同样有一种感人的力量。在《童年的文化圣殿》中他感叹道:“怀念当年的十月影院,不是一味地抱怨和怀旧,而是要继承十月影院积极面向人民大众传播先进文化的高雅和高尚的精神。有这种精神,我们的文化传承就能找到新的路径,就能走向新的辉煌。” 记得古罗马的柏罗丁说过:“眼睛如果还没有变得像太阳,它就看不见太阳。心灵也是如此,本身如果不美,也就看不到美。” 这种源于情感与智慧本身的感染力,传递给读者的不只是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还有与心灵的深度契合和交流。当心灵的感悟取代了尘世的喧嚣声时,作者的文字就能净化读者的心灵,提升读者的智性。

    李逸津不但是学者、散文家,还是诗人。在“夕阳心曲”这辑中,收录了他八十余首诗。在《登镇江北固楼口占》中他写道:
  
北固山上北固楼,北固楼上望江流。
千古兴亡多少事,白云苍狗念悠悠。

    显然,这是借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古意,化出新意来,抒发了“白云苍狗念悠悠”的感叹。所谓“白云苍狗”指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灰色的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也。”诗人者,必有至真之性、至悯之情、至旷之怀也。正如南开大学许祥麟教授所说:“用树来比喻诗的话,感情是诗的根。”“逸津的每首诗篇都有情之根,知此者才能很好地欣赏其诗。”1998年夏,作者曾与老同事邱永山君在蓟县授课8天,18年后的2016年盛夏,二人又相约旧地重游,赋诗一首:

老友携手又同来,
两鬓皆斑白。
尚喜人老心未老,
山水娱情怀。
住山庄,品村菜,
宠辱皆忘怀。
不羡仙,不羡富,
布衣老叟最自在。
   
    这首《夏日蓟州山行咏怀》以情感为基调,既写出了他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也写出了退休后寄情山水享受生活的生存状态,这份悠然自得的洒脱,令人向往。李逸津的古体诗以思想性和情趣性见长,师古而不泥古,体现了他独到的生命体悟,同时也隐喻着一种对普世价值观的认同、承诺和期许。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启迪与觉醒,正是作者创作的宗旨,也是读者审美心路的终点。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逸津集》描绘作者心中的学术气象和人生体悟,既体现一个学者的家国情怀,也透露出他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担当,更传达他回归自然诗意栖居的审美意趣。读完本书,我忽然感到豁然开朗,想来人生不过这样,来无来意,去无去意,一切如在梦中。只是在这来去途中,我们都曾努力地活过。(文 / 曾海津)
来源:《东坑》报 编辑:钟少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