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本土人文 >
《亭岗古迹八咏》注释与赏析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8-07-18 14:46
    东坑是东莞著名的古镇,在八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了,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记忆,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鱼歌,省级“非遗”“卖身节”,市、镇级“非遗”更难以胜数。古迹中,以彭屋亭岗岭所承载的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民俗和宗教文化信仰,最具典型意义。亭岗岭的文化“遗产”甚多,其中清末秀才张铭恩《亭岗古迹八咏》就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见证。

    《东坑镇志》记载:“张铭恩(1876-1951),字遂平,清末秀才,原籍东莞高埗,于走‘黄兵’时逃难到东坑新门楼村。其父是中医生,在新门楼居几十年。他少年好学,博览诗书,所作文章诗词俊逸清新,书法在本邑有名。民国时,曾供职北京陆军部,在当时达官贵人家当家庭教师。30年代从北京去香港,曾任圣保罗、圣士提反等书院中文教员及东莞县立小学校长、师范教师。东莞沦陷后,在东坑设馆教书。平生为人忠耿,淡泊名利,乐于助人,有陶潜之风。他教导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素为当时士林所推崇。张公所传诗稿于抗日时散失,今存只有《敝帚集》。张公从事教育几十年,学生甚多,他平生为人谦虚,从不夸耀自己,三四十年代时,许多政要学者都称他‘张老师’(如徐景棠、李杨敬、罗瑶等),待他很敬重。中山大学工学院教授王孟仲,暨南大学副教授谢耀明都是他的学生。”

    张铭恩是典型的东坑才子,其诗格调高雅意境优美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根据他的《亭岗古迹八咏》组诗的落款,以及《佛庵瑞石》一诗中“不踏亭岗四十年,今朝忽到寺门前”这些诗句可以推知,民国廿八年,张铭恩回到阔别四十年的故乡登临亭岗,写下《亭岗古迹八咏》这一组诗,对亭岗当时的风貌、民风、民俗,以格律诗的形式描绘得栩栩如生,并对当时庙会的盛况作了如实记载。

    《亭岗古迹八咏》总共八首,每首诗写一景,由于辗转传抄,现行的版本错字不少。为了尊重历史、重显原作风貌,以及方便读者欣赏阅读,笔者对相关明显的错误作了谨慎的订正,同时做了比较详细的注解和赏析。由于水平所限,错误难免,就教于有关方家。  

神庙香烟
葛衣①藜杖②上亭岗,庙会③中秋气候凉。 
演剧鼓箫闻角社,进香裙履过彭塘④。
满山酒馆连牌馆,彻夜灯光与月光。 
此是乡民行乐处,太平点缀也无妨。
  
    注释:

    ①葛衣:用葛布制成的夏衣。《韩非子·五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葛衣,简单来说就是夏天穿的衣服,这里指薄衫。

    ②藜杖:用藜的老茎做的质轻而坚实的手杖。

    ③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这里指的是,亭岗岭一年一度的“大金钟戏会”。

    ④彭塘:彭屋村的一个小地名,原作“鼓塘”,据考证为“彭塘”。

    译文:穿着薄衫拄着坚实藜杖登临亭岗岭,又是中秋时节,天气凉了,一年一度的“大金钟戏会”又开锣了。演剧的鼓乐声连遥远的角社村都能听到,来庙里进香的妇女从鼓塘那边走过来。庙会期间,遍山都是酒馆和牌馆,灯光连着月光通宵达旦,这是村民娱乐的好地方,太平盛世时也不妨点缀下。

    赏析:这庙会就是亭岗七娘庙庙会。这个秋节祭祀盛典同时举行大金钟戏会,连演九本大戏,其景观之盛,可想而知。诗首联并不迂回,直接道明,从庙会的节候展开,参加庙会时穿着薄衫(葛衣),柱着藜杖,心情愉悦清爽。这是诗人当时赶庙会的感觉。如果是体力劳动者,读此诗,对中秋时节悦人心脾的凉意会特别地感同身受。颔联则是反映听觉和视觉。上联是视觉,作者步上亭岗之后,看到进香男女也因为听到了角社的开锣之声,赶会的心情更加急切了,颔联是概述,是对庙会盛况的表述,透过诗化的意象表述。满山的餐饮场所和娱乐场所连接,彻夜的灯光与月光相辉映,是多么的美!这是写诗模式中“转”的概述(起、承、转、合)。尾联就是“合”了,合,就是综合评述,这是乡村民众娱乐的场所,如果是太平盛世时的点缀也无妨,引人深思。全诗从平淡中见韵味,从简约中见功力!
       
佛庵瑞石
不踏亭岗四十年,今朝忽到寺门前。
寻僧①一路浑忘倦,与石三生旧有缘。 
米芾见时应下拜,女祸炼石尚留传。
为顽为瑞呼都可,莫遇秦皇受挞鞭②。


    注释:

    ①寻僧:寻访僧人。原来写作“录僧”,主录僧为领头的和尚的意思,此处无解,应该为传抄或打字错误。

    ②这里借用秦始皇“鞭石成桥”的典故,《汉书·艺文类聚》卷七十九灵异部下有记载,传说秦始皇想要造一座桥,以过海观看日出处。当时有神人以鞭打石头入海相助,石头皆流血。

    译文:不来亭岗岭已经四十年了,今天早上偶然来到佛寺前。寻访寺中僧人,浑然忘记了路上的疲倦,也许多生以前就与这瑞石结下了甚深的因缘。米芾非常喜爱奇石,看到这个石头,应当下拜了;这石头,可能就是女娲炼石补天时留下来的。称呼它是顽石也好,瑞石也好,还是让它就是石头吧,千万不要遇见秦始皇,被鞭石成桥就不好了。

    赏析:此诗前四句写与亭岗阔别四十年,一朝再造访。从“忽到”、“浑忘倦”等结构,我们感觉到迫切待见那种惊喜。“寻僧—路”并非“一路寻僧”的倒置,而是为了和下句与石三生成对仗。否则,“寻僧”二字就要重新考证了,因为一路寻找僧人是说不通的。这句的意思只是造访这个佛庵而已。急切重访这庵堂,一路忘记了疲倦。“与石三生旧有缘”句则蕴含禅意,借三生石的典故表达与瑞石结缘之深。“三生石”典出袁郊《甘泽谣园观》,传说杭州天竺寺后山有三生石,就是圆观来生与李源约见的地方。诗下四句是对瑞石的美化和神化——喜爱奇石的大书法家米芾见到此石,必然为之倾倒,这瑞石,也许就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剩下来的奇石!末二句诗人又把瑞石赋予生命,它是顽石也好,是瑞石也罢,重要的是不要遇上秦始皇避免了受鞭打之苦!全诗从与瑞石四十年的阔别,写到瑞石的灵瑞神圣。诗人与瑞石之间确有不解之缘。从三生石的典故出处看,诗人这次重访瑞石庵,也正是乘着此次庙会之机。唐代李源与惠林寺和尚圆观同游三峡,遇一妇人汲水,圆观忽对李说:“是某托身之所。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君相见。”后李源如期到杭州访问果遇一牧童喝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相远访,此身虽异性长存。”牧童就要是圆观的后身。张秀才用“三生石”这典故写出他与瑞石的因缘,耐人寻味。

难人古墓
阴风飒飒①卷骷髅②,荒草斜阳土一丘。 
乱世做人身命贱,名山为鬼地方幽。
年年野祭③逢时节,夜夜磷飞作火球。 
国难④未平增感喟,郊原白骨有谁收。


    注释:

    ①飒飒:象声词,形容风吹动树木枝叶等发出的声音。

    ②骷髅:死人的骨头。

    ③野祭:在野外祭祀。

    ④国难:国家的患难,这里指由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而造成得国家深重的灾难。

    译文:飒飒的秋风裹卷着骷髅,荒草夕阳里难人已经化作土丘,乱世中人的生命贱如蝼蚁,在名山化作鬼魂使这地方也显得更幽深。每当春秋二祭时节,人们就会来这里祭祀,夜里幽灵之光就像火球一样飞舞和闪动。面对着难人古墓,使人平添感概,如今国难当头,这郊野的白骨会有谁来收拾呢?

    赏析:《难人古墓》一唱三叹,发人深省。读来触目惊心,遐思澎涌。诗一开头就以惊心动魄的意境呈现与读者——在荒草斜阳的土丘之中,阴风缠绕着骷髅(不是卷起)。“荒草斜阳”这种特定意境使人戚然而叹,做人于乱世,身命之贱矣,然而能于名山幽雅之地作鬼,也算贱中有幸!五、六二句“年年野祭逢时节,夜夜磷飞作火球”,看似轻描淡写,信手拈来,细读甚有深意:年年野祭,人间有怜悯之心;夜夜磷飞,地下有感思之意?“夜夜磷飞作火球”使人设想为野鬼幽魂在飞舞欢乐!诗人艺术手法高明可想而见。结联由难人古墓联想到国难当头,使读者平添无限慨叹:你们这些幽魂野鬼,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现在国难当头,战祸连连,战场上的白骨有谁拾?“未敢忘忧国”的志士情怀显而易见。

半山小亭
半山亭在半山中,来往游人此憩踪①。 
鸟语喧天弄弦管②,树荫布地走蛇龙。 
最宜对奕③消长夏,恰好凭栏纳晚风。 
古往僧归樵对语,寒松落日一声钟。


    注释:

    ①憩踪:休息。

    ②弦管:弦乐器和管乐器,泛指乐器。弄弦管,这里形容小鸟啁啁好像在歌吹弹唱。

    ③对奕:下棋。

    译文:半山亭建在半山间,来往游人都在这里憩息。小鸟啁啁好像在歌吹弹唱,树木浓荫蔽日,郁郁葱葱遍布地上,好像龙飞蛇行。白天最适宜在这里下棋消暑,晚上还可在这里凭栏纳凉。古往今来,僧归樵对语被传为佳话,落日的余辉照在松树上,寺院传来悠扬的晚钟。

    赏析:《半山小亭》起联平淡,渐入佳境,颔颈二联,对仗工整,意象巧妙。“鸟语喧天,树荫布地”,“最宜对弈,恰好凭栏”是多么工整美妙!喧天鸟语若管弦之音;浓荫布地似龙蛇之态。夏暑难消,最宣对弈;晚风送秋,正好凭栏。这些奇巧美妙的意象,读来如临其境,身心愉悦。尾联以“樵僧对语,落日闻钟”作结,引起无限遐思。半山小亭至今日已是另一番光景,但通过诗人的妙构,我们依然能领略到当时无穷的风韵!
黄氏书楼
黄叟书楼昔筑成,楼中几净也窗明。
酒樽北海联朋辈,丝竹东山①悦性情。 
无事焚香朝读易②,有时燃烛夜谈兵。 
於今断壁寒蛩咽③,尤胜当年咕哔声。

    注释:

    ①这里是借谢安的典故。《晋书•谢安传》记载,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做官之前曾在东山(今浙江上虞县南)隐居。朝廷几次召用,他都不去就职,只是成天游山玩水。每次游玩,他都要命从人带上乐器,走到哪里,音乐丝竹之声就响到哪里。因此,人们把他带着乐器游玩的事,叫做“东山丝竹”。

    ②易:指《易经》,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③寒蛩咽:深秋蟋蟀悲戚的鸣叫。

    译文:黄隐士天胤公的书楼很久前就建成了,窗明几净非常整洁。主人热情好客,时常开酒会招待朋友。人到中年,就像当年谢安隐居东山时一样,用声韵之事作为消遣,愉悦性情。早上时候最空闲,净手焚香读《易经》,晚上有时与朋友一起秉烛谈论兵法。现在断壁残垣中深秋的蟋蟀鸣叫着,应当胜过当年的鸟叫声。

    赏析:由《黄氏书楼》结联看,作者写诗时书楼已经残缺荒废,前六句是作者对黄氏书楼当时的喧闹场面的怀念,也许是想当然,也许是黄隐士当年的真实流传。黄隐士的洒脱豪放性格清晰可见。樽酒联朋,箫琴作乐,这是黄氏书楼主人善交豪放;朝读易经,夜读兵法,这是黄隐士博学多才。大有诸葛孔明隐居卧龙岗时的态势。值得留意的是最后一句“尤胜当年咕哔声”首先是“胜”字,这胜并非超越优胜之意,而应作更清晰解,是今非昔比的感叹。其次是“咕哔”,可能是“咕哗”之误。按“咕”是斜纹的纺织品,故咕哔是无解的。而“咕哗”是喧闹的象声词,于今断壁残垣的秋虫声远比当年的谈笑喧哗声还要清晰!这是作者对黄氏书楼时过景迁的感叹。

仙人脚迹
亭岗自昔号名山,中有神仙日往还。
石上巨人留雪迹,峰巅玉女耸云鬟①。 
一拳鸿印形凹凸,五趾蜗缘色驳班。
疑是紫霞遗履②后,支筇跣足③到人间。

    注释:

    ①云鬟:高耸的环形发髻。原作云“鬃”,意为云鬃马,此处无解,应为传抄错误。

    ②遗履:指遗失了鞋的意思。

    ③支筇跣足:撑着竹竿光着脚。

    译文:亭岗岭自古号称名山,山中有神仙每天往返。一块石上的仙人脚迹好像巨人踏雪留下的一样。亭岗岭的峰顶就如同玉女的云鬟。这边石上的手印,让人看到仙人手形,那边石上的脚印留下了斑驳的色彩。是不是乘着紫霞而行的仙人遗落了鞋了,撑着竹竿光着脚来到了人间。

    赏析: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张秀才在《仙人脚印》这首诗中把亭岗岭“幻作神仙福地,听写成山水清音”了!看,“中有神仙日往还”!都说“难过遇仙”,在亭岗岭这座名山,“遇仙应是易过借火”!在张秀才的笔下,亭岗岭充满仙气。“是不是紫霞仙人遗失了鞋,柱着竹竿,光着脚来到这里?”设问语气作结,显得更真实。作者写诗时距今已经70余年,当年已是仙人穿梭往还其间,今日亭岗岭更是“这神仙处处有”了,语出康生题《庐山仙人洞》一诗。

山岗药草
凡草拈来当紫芝,世人迷信本堪嗤。
山灵默佑都无据,物性相宜或①有之。 
萱草②忘忧堂以北③,菖蒲④延寿水之湄⑤。
离离遍岭皆灵药⑥,功效神奇那得知。

    注释:

    ①或:或许。原作“物性相宜物有之”,无解,肯定为传抄错误。

    ②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传说萱草可以忘忧。

    ③堂以北:指在树的背面,即北堂。

    ④菖蒲:延寿的草药。

    ⑤水之湄:水边。

    ⑥皆灵药:都是灵芝妙药,原作“绋灵药”无解,特订正。

    译文:在亭岗岭,人们把那些平常的小草也当作紫灵芝来珍惜,这种迷信的做法本来是可以当作笑谈的。那些山灵默佑的说法没什么根据,但是“万物同源,天人一体”,人与动植物之间存在着物性相宜、物类同感的共同规律或许是有的。传说食萱草能令人忘忧,在树的背面就能找到这种让人忘忧的萱草,菖蒲是延寿的草药,在水边可以找到草蒲。山上水边亭岗岭遍地都是药,那些神奇的功效不是所有人都能知道的。

    赏析:《山岗草药》是八咏中思想含义最深的一首,如果机械地单从字面上解读,这首诗很多地方都脱节或者无甚意味。如果反复颂读,然后连贯思维,就觉得其意义深远了。我是这样解读的,试把这首诗译成白话文:凡间的草药不是灵芝仙草或灵丹妙药,不可能百病能除。如果太过迷信草药的功效,是非常可笑的,就像毫无根据地依赖山灵神佛庇佑一样。只有明白物性相宜的原理,为人做事才可以功效显著。草药可以忘忧,就像我们忘不了伟大的母亲(古人在北堂植萱草,因以“萱堂”指母亲的居室,亦指母亲);菖蒲最能益寿,正如蜗牛离不开亲密的爱人(《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整个亭岗岭都长着茂盛的灵药,人们就是不知道这些灵药的神奇功效而已。这首诗最具深意的是颈联(五六二句),用典精确,对仗工整,此二句足可带活全诗。  

堤畔画船
山麓盈盈一水通,画船齐泊岸西东。
中天飞出一轮月①,大野吹来万里风。 
旗帜远遮芳树绿,灯笼低映碧波红。
游归夜静推篷卧,一曲霓裳②到枕中。

    注释:

    ①一轮月:一轮月亮。原作“一半月”,不合韵律,改了这个字,声律合了,但重字多了,可能传抄有误。

    ②霓裳:指《霓裳羽衣舞》,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音乐舞蹈史上当之无愧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在南唐时期,李煜和大周后将其大部分补齐,但是金陵城破时,被李煜下令烧毁了。到了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译文:这是一首优美的写景诗,麓寒溪河如像硕大的蓝玻璃,画船齐泊,灯笼低映,如水中荷花,如诗如画。诗的意思是,在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在山麓水边,看到画舫齐泊,这时天空升起一轮圆月,清风送爽,芳树葱郁,灯笼的光照射在碧波里呈现出一片橘红色,游倦归来,夜深人静之时便回船休息,犹如在《霓裳羽衣曲》中安然入梦。

    赏析:《堤畔画船》是压卷之作,写得甚为美妙。首联起句“山麓盈盈一水通”乃是对水的修饰,《古诗十八首》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句。山麓就是山脚,意为:山脚下一水相通清澈澄碧,画船齐泊于东西两岸,形成一道绚丽风景。颔联“中天飞去一轮月,大野吹来万里风”。诗人写“明月当空”用一个动态的“飞”字,格外传神。可能由于山的遮挡,月挂中天时,好像突然飞出来。与下句“大野吹来万里风”构成一幅美妙而快意的秋光夜图。颔联“旗帜远遮芳树绿,灯笼低映碧江红”,深化江景之美。“旗帜”大抵是指画船上的标帜,把远处的芳树都遮住了,而画船上的灯笼把澄碧的江水辉映得通红。“远遮”与“低映”相对,不但工整,而且使诗中意境更美,这是修词炼字的手法,使江中夜景的跳跃的动感更加突现。结联“游归夜静推篷卧,一曲霓裳到枕中”,谓游乐至夜已深沉,推蓬而卧,仿佛还听到霓裳羽衣舞曲传来,美梦又将延续……品尝全诗,我们不能不被《堤畔画船》中美妙场景感染。试想在清风明月之下,画船旗帜、彩灯、江水相互辉映,江中泛彩流金,歌舞升平,能不使人身心畅快?想当年秦淮夜景也不过如此!

    《亭岗古迹八咏》大都通俗易读,于通俗中我们更觉韵味十足,雅俗共赏。《神庙香烟》的壮观场景令人惊叹,《佛庵瑞石》的不解因缘惹人联想,《难人古墓》的深沉感慨,《半山小亭》的美妙景光,《黄氏书楼》的无限怀想,《仙人脚印》的神化仙踪,《山岗草药》的揭谜教化,《堤畔画船》的民俗风情,我们读后思潮起伏、长久难忘。《亭岗古迹八咏》记载了百多年前的东坑民俗文化,使东坑镇的上古文明得以传承和延续,其功绩是无可估量的。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舞榭歌台的“风流”可以被“雨打风吹去”,但是民俗文明的风流,决不会被雨打风吹去!在太平盛世的今天,在《亭岗古迹八咏》的见证下,东坑的民俗文明、东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更好地传承和延续。(文 / 谢楼风)
来源:《东坑》报 编辑:钟少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