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三古”文化 > 古韵人文 >
东坑的那一把锄头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7-11-29 11:52
    东坑的那一把锄头,神奇,又有灵性,改变了卢家小伙子的命运,在东坑传为佳话。一把锄头的故事从明末清初流传至今,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

    史料记载,东坑镇在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7)开始设置,因时代久远,记载不详。直到后来,东莞人陈伯陶历经六载编写《东莞县志》,清晰记录,在清代,东莞县为五属管辖,设捕厅、戌厅、京山司、中堂司、缺口司。东坑镇地属文顺第三都,归京山司管辖。陈伯陶,1855年出生,五岁就读,六岁师从广东历史上有名的大学者陈澧。他少年勤学,生性聪慧,十岁便能背诵五经。一日,其父的两位朋友来访,夜饮,见伯陶夜读,就出上联为“半夜读书灯火细”的对联叫伯陶应对,伯陶应声说“三更饮酒月轮高”。听后,好友竖起大拇指赞扬。21岁,陈伯陶中了秀才,25岁时获乡试第一名,是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由此可见,陈伯陶编写的《东莞县志》,是研究东莞、研究东坑昔日历史的最重要文献,不可多得。

    明末清初,古老的东坑羞涩地拥抱寒溪河,钟情青鹤小河,犹如初春少女脱下外套后的娇艳、柔美。小溪缓缓流淌,像温柔的母亲,任你撒娇,从不发怒,最终融入东江,悄无声息。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可观。 人若要过河,只要吆喝一声, 渡船人就会应声而起,把铁环挂在废桩上,路人陆续上船。等人都站好了,老头吆喝一声“开船”!渡般就在老头的掌管之下,在寒溪河上一路小跑,清风作伴。船将拢岸,渡船老头一边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一跃上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羊全上了岸。寒来暑往, 寒溪河在交通比较落后的那个时代,成为东坑、寮步、横沥、常平以及上游居民的交通大动脉,成为当时贯通省城的运输大动脉。广州、东莞、石龙、惠州等货船常到东坑,东坑成为人货中转码头。于是,蚕桑种养、庶糖加工、谷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继兴起,尤其夏收夏种之后,一河两岸斗蟋蟀,场面十分壮观。

    当年的东坑,八方来客,商贾云集,赌馆、烟馆昌盛,省港粤剧频临东坑闹市,载歌载舞,灯红酒绿,人称“小澳门”。当时,卢家小伙子卢龙广,十分向往灯红酒绿,可是翻遍口袋,找不出几文铜钱。但见小伙子俊美绝伦,脸如雕刻般五官分明,有棱有角,额头圆润饱满,高鼻梁,眼里不经意流露出的精光让人不敢小看。单从外表看,此人很不一般。虽然小伙子穷得丁当响,但小伙子人穷志不穷,希望过上好日子,希望出人头地,主动追求幸福,心里相当阳光。于是,他横下一条心:买锄头,干农活,攒大钱,惠众人。这是行动目标,这不是军令状,胜似军令状!

    开弓没有回头箭。

    卢家小伙子一口气跑到墟上,东看看,西瞧瞧,一心就想买一把锄头开耕。凉风习习,冷雨绵绵,他打了个寒颤,倒吸了一口气,心凉了一下。无巧不成书,刚好在清镜庙旁看见了一档卖锄头的,他翻遍衣袋,仅得铜钱数文,凑不够买一把锄头的一半款项。

    他蹲下身来,只好瞄准一把次品锄头,死死盯着,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问卖锄头的老板,给这些仅有的钱能卖吗?卖锄头的老板没加思索,爽快地答应了小伙子的要求。旁边有一个老汉说:“这把烂锄头,铲草只能铲一半,锄地不得力,能有什么用处呢?” 卢家小伙子回答说:“有钱做有钱事,少钱做少钱事,我将就用着吧。”

    他手握锄头,一路小跑回到家,全家都开心地笑了,笑出了眼泪。大家明白,这一把次品锄头,意味着一种新生活即将开始,意义不同寻常。第二天,东坑山村的黎明,依旧在鸡笼里睁开了眼睛,随着“喔喔喔”雄鸡报晓,拥抱了一夜、亲吻了一夜的天和地依依不舍地松开了手,展现出一个全新的早晨。东坑的早晨美极了!他顾不上欣赏大美晨光,扛着刚买来的锄头就去下地干活,一锄下去,深达尺余,不需要怎么出力,更意想不到的是,锄地比平时快了好几倍。凡是锄头所到之处,都变成了肥沃的泥土,地里杂草一碰到他的锄头,自然枯萎。他心花怒放,认定这锄头就是神仙赐给他的宝贝,于是,起早摸黑,加倍干活,劲头更足。他开荒山,挖山石,依山靠山。一锄下去,山石开裂,变成粉末,变成沃土……

    他耕种的都是高山地,依山靠山。锄松的山地,统统种姜。不管风吹雨打,还是酷暑骄阳,每天都去精心打理,从不间断。人们笑说“姜就是小伙子的亲生儿子”。生姜长势喜人,他憧憬着收获,憧憬着希望……

    那一年,雨量极其充沛,到处闹着水灾。十里八乡,远村近邻种下的姜,都坏死了。唯独他种的姜,逃过一劫,因为他的姜种在高地,少了水之祸。

    那一年,雨量充沛,农作物失收,人们患起了水肿病。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姜就是唯一医治水肿病的特效药。姜,成了一时的紧俏货,家家户户都要买,因为人命关天。于是,卢家小伙子把姜从山地全部收回来,用船载往闹水肿病的地方去贩卖,一船船姜运出去,换成一船船银子运回来,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财主!

    他发财了,但他心里清楚,当初,如果卖锄头的老板不卖给他那把次品锄头,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不可能发生。他清楚知道,萤火虫的可贵,在于用那盏挂在后尾的灯,照亮别人、方便别人。于是,“感恩”两个字一直在他心里跳动、跳动,好像一团火在燃烧他的心……

    感恩是千百年来东坑人的本性。卢家小伙子自己富了,但没有忘记乡里乡亲,再次横下一条心:雇请没有田地的青壮年干活,发放报酬,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这不是军令状,却胜似军令状!

    卢家小伙子发了财,买来的田地不断增多,又要赶在清明之前开耕,人手不足,选在农历二月初二,在塘唇村前贴出雇请农耕长工启事,并且形成习惯。没有田地的青壮年都在“二月初二”这天,坐在塘唇村前的围篱上,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愿意“卖身”,愿意出卖劳力,等待财主、大户人家雇请。就在这一天,财主来到塘唇村前,挑选“卖身”的青壮年、放牛仔,一雇就是一年,名曰“卖身”。一人卖身,仙气降临,多家受益。“卖身”,从此流传下来,发展成为今天的东坑“卖身节”。今天的东坑“卖身节”,因为所处时代不同,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
东坑的那把锄头创造了东坑“农耕年代”的辉煌,改变卢家小伙子的命运,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东坑人的命运……(文/陈安嗣)
来源:《东坑》报 编辑:钟少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