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三古”文化 > 古韵人文 >
新门楼村: 诗书传家远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7-07-12 10:45
    烟柳画桥,绿树浓阴,如诗如画的新门楼村,矗立在寒溪河的支流花溪河畔。秀美的新门楼古村,充满古朴与现代并存的气息,犹如一幅静穆的水墨山水画,令人赏心悦目,遐思悠悠。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谢姓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曾经是最显赫的家族之一。东莞市东坑新门楼的故事还得从宋朝说起,根据谢玉成编《谢氏拱宸谱线流程》记载,新门楼谢氏始祖讳君玄、字崇德、号拱宸,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逝于宋宁宗嘉定七年(公元1214),享年五十七岁。原配崔氏,乃关庄崔宁彦公之长女,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逝于宋宁宗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享年六十岁,生一子廷秀,居莞城。副室伦氏不详,生一子毓秀,居望牛墩。

    拱宸乃纲槎公之次子。有说为胜熙之子,有君宇、君宙、君玄三兄弟,拱宸于宋南渡后,携子廷秀徒居东官(莞城)石崇巷(石涌巷)为家定居。拱宸约于公元1190年迁入东莞。之后,三世祖文可字章祥、号国祯,曾任职湖北汉阳府教谕,归里定居东莞京山属三都司草塘北门坊(今新门楼村之北门坊),定居东坑草塘北门坊第一人,从此开基后,至今后裔约有五六千人。发展村庄有新门楼村、蛤乸塘、井美村、岭贝坑(部分)、黄麻岭(部分)、早禾坑、火车围、竹山、田茔、甲岭,其子孙还遍布港澳海外国家。

    话说新门楼开基祖谢文可,曾任职湖北汉阳府教谕,离任后返回东莞故里,一次经过东坑草塘,看到这里山环水抱、风景宜人,便相中这块风水宝地,于宋朝宝佑年间(公元1253——1258年)由东莞石崇巷迁来,定居了下来。出身于中原名门望族的谢氏,历来重视耕读传家,耕是生存之本,读是立身之本。立村以来,人文蔚然,文风鼎盛。
  
     “举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缓;言语要诚实,毋欺妄躁率。内外亲族,无论尊长同列,皆当以礼接之。毋得简傲笑谑,不恭不敬。治家之余,日取经史传记三五百言读之,以养德性,以长识见。毋博弈嬉戏,虚费时日。”这是谢氏

    世代相传的祖训。每天从新门楼牌坊走过的谢氏后人,将此作为家规,世代相传。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宗祠是维系血脉与亲缘,牢记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建筑,东坑镇新门楼谢氏宗祠位于村仁和里,建于明朝万历(1573——1619)年间,为三进院落式布局,通面阔12米,通深进32米。祠坐西北向东南。主体建筑为硬山顶,面宽,进深均三间,大门上方以幼细红石镌刻“谢氏宗祠”。前门左右包台,红石台基,祠内抬樑斗拱,主柱均用上等楠木雕琢而成。

    每年高考成绩公布,村里都会为考试成绩优异的学子发放奖学金,有的还在宗祠里“请学酒”,邀请全村人举杯庆贺,耳濡目染之下,村民均以读书为荣。为了鼓励村民读书,新门楼村对优秀的学子奖励有加。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新门楼村就设立了奖学方案,为是全镇最早设立奖学方案的村之一,足可以知道新门楼村对读书的重视。
   
    新门楼村主要有谢、卢、周、刘四姓氏,其中谢姓人口占据全村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谢姓于南宋年间立村,卢姓始祖卢进万于南宋末年迁居新门楼,周姓于抗日战争前寄居于新门楼,刘姓于抗日战争后迁来新门楼。张铭恩(1876—1950),字遂平,清末秀才,原籍东莞高涉(埗)人。后因避兵灾逃难到东坑新门楼村。其父是中医生,在新门楼居几十年。他少年好学,博览诗书,所作文章诗词俊逸清新,书法在本邑有名。民国时,曾供职北京陆军部,在当时达宫贵人家当家庭教师。l930年代从北京去香港,曾任圣保罗、圣士提反等书院中文教员及东莞县立小学校长、师范教师。东莞沦陷后,他在东坑设馆教书。他为人忠耿,淡泊名利,乐于助人,有陶潜之风。他教导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素为当时士林所推崇。其所传诗稿于抗日时散失严重,今存《敝帚集》部分。张铭恩从事教育几十年,学生甚多,他平生为人谦虚,从不夸耀自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许多政要学者如徐景棠、李杨敬、罗瑶等都称他张老师,新门楼人、暨南大学教授谢耀文都是他的学生。

    新门楼村文风鼎盛,中国当代放射学奠基人谢志光就是新门楼人,其故居,至今尚存,就像一个睿智的老人在无声地检阅沧桑。

    谢志光家境贫寒,出生于东坑镇新门楼村。他在中学时就经常白天上学,晚上到夜校兼任教师,以所得的微薄收入补贴自己的学杂费用。一直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他屡次跳级。1917年,谢志光考入位于湖南长沙的湘雅医学院,一直是班里年龄最小而成绩最好的学生。1922年,他从湘雅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1923年,谢志光被推荐到北京协和医学院随美籍教授PaulC.Hodges学习放射学。当时,西方国家已普遍采用放射线诊断和治疗疾病,但这在中国还是一个空白,只有外国人开办的几家教会医院才有放射科。念中国百姓之苦,谢志光暗暗下决心,立志要创建和发展中国自己的放射学。1925年,他到美国密歇根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随Hickey教授进修。一年后获美国医学科学硕士学位,成为第一个取得美国放射学会会员资格的中国人。

    谢志光对我国的临床放射学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而且更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医生。谢志光的首任妻子是美国人,在“九•一八”事变后,他的美国妻子要求他一同到美国去。国难当前,谢志光选择留在中国,与同胞共渡患难,拒绝去美国,唯有忍痛与妻子分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北平沦陷,北京协和医学院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两个月后,医院被改为日本军医医院。当时谢志光40多岁,身患高血压,经济很困难,但他宁可失业,也不为日本人服务,选择离开协和医院。

    1948年5月,北京协和医学院复办,他带领几个学生回到该院放射科,指导他们进行恢复整顿。谢志光胸怀大志,热爱家乡,深深理解众生之苦,他并没有把眼光只盯在北京的放射学界。他认为,北京已有一定的基础,南方的情况就差得多,那里更需要X线诊断和放射治疗技术,更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他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只工作了5个月,便只身回到阔别30年的广州,先后就任于岭南大学医学院、中山医学院,为开拓华南的临床放射学和肿瘤学付出了他后半生的全部精力。

    谢志光在放射学界首创多项科研成果,他是将放射生理、物理学与临床应用密切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他是第一个对中国人肠结核、长骨结核的X线表现提出全面、系统描述的专家,否定了国外长期认为长骨结核罕见的观点。他首创一个显示髋关节后脱位的特殊投照位置,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国外被称为“谢氏位”,一直沿用至今。肺与骨的寄生虫病的X线表现,谢志光也是国内首批报告的学者之一。他还首创了对白内障及角膜混浊的患者术前用X线来检查视网膜有无病变的方法。他又是我国首批报告原发性肺癌的X线表现的学者之一,从此,X线检查对发现和诊断肺癌的价值和重要性,引起了国内医学界普遍的重视。

    谢志光不仅在放射学上,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鼻咽癌,有深入研究,是华南肿瘤医院创始人、第一任院长。1967年8月,谢志光病逝于北京,终年68岁。临终前,他嘱咐家属将自己数十年珍藏的书籍全部捐献给中山医学院,谢志光的名字连同他的业绩,将永远载入祖国临床放射学的史册。

    新门楼村,除了谢志光之外,还有谢耀文等知名人物。谢耀文,1933年出生于东坑新门楼村。1950年考入广东广雅中学,1951抗美援朝应征入伍,转业后考入广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江门市任教。他中文造诣深邃,自学英语,努力钻研,苦学成才,后调至暨南大学外语系任教,为暨南大学教授,曾任《暨南学报》编辑,《世界文艺》主编。专著有《中国诗歌与诗歌比较研究》、《恼人风味阿谁知》,译著有《华兹华斯抒情诗选》(译林出版社出版)等。

    新门楼村,从古到今都有崇文重教的传统,从一位德高望重、家喻户晓的教书育人典范周秀英身上可见一斑。周秀英,1922年出生于书香门第,为清末秀才张铭恩的外孙女。她1944年起从教,曾在东坑新门楼小学、马坑一小(黄屋小学)、东坑中心小学、初坑小学和大朗中学任教。她在教育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工作期间,周秀英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仅有的工资常常入不敷出。虽然贫穷,但她认为“困难也要助人”,她所在学校的房间总是多放着几件男女学生都可以穿的衣服,特别是寒冷的冬天里,她会放一件绒背心,一件毛衣背心,主要给缺少衣服或少穿衣服的学生披上。除了为学生送温暖,她还常常拿出钱来,接济班上贫困的学生,或是交学费,或是买学习用品,帮助过多少学生,拿出过多少钱,她自己都无法计算了,也没想过要计算。

    新门楼人崇文重教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延续近八百年,到今天依然生机勃勃。这里既有中国传统古村的质朴宁静,也有诗书浸染的文化氛围,是很多人的安身之所。这种读书风气犹如寒溪水一样千年不绝地流淌,它带走了远去的苦难时光和纷纷扰扰的诱惑,内化为一种高贵的精神气质,滋养着一代代新门楼人诗礼传家。   (文/蕴辉)
来源:《东坑》报 编辑:李晓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