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精品文化 > “三古”文化 > 古韵人文 >
饮水思源东坑井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6-04-01 11:11
    暴雨给东坑的伏天带来了冷意,舒服的日子才过两三天,暴雨过后的这两天,天气又再次恢复了让人窒息的酷热,稍一运动立刻汗流浃背,令人恨不得像小时候那般提一桶清凉的井水兜头浇下,寻求那刺激的快意。

    石狗前有两口水井,一口位于被叫作众厅的村中心位置,麻石为栏,直径一米有余的圆井,一口位于村尾笔者老房子所处的小巷之中,粉红石为栏,直径不足一米的圆井,栏高若三四十厘米,井栏上有两个小儿手碗般粗的洞眼,据说此井曾有井盖,洞眼便是上锁之用,井栏靠外一边呈一弧形凹陷,那是早当家的穷人孩子打水时力量不够,把绳子压在井栏边上,借助井栏之力往上拉那对孩子来说沉重的水桶,年深日久磨蚀而成;井壁为青砖彻就,砖缝间长有茂盛杂草,井深若四米左右,井水常年清澈甘甜,而且冬暖夏凉。此井开凿于何时,为何人所凿无从考究,笔者记事起它便是如今这副模样,春水不溢,冬水不干,默默地为村民奉献着一份夏日清凉及寒冷冬天里守护着当家孩子们的稚嫩小手;此井平日里只有上下几条巷子的乡邻在饮用,但到冬天涸水期时,却几乎供应了整个东坑村的村民的饮水。

    水井,古已有之,应是有人住的地方便有井,井,这个说法起源于何时,因何而起源,笔者虽历一番周折,却仍未能考证。据载,至今出土的中国最早一口井位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中,福建武夷山闽越王城遗址内出土的一口水井,亦被自称为“华夏第一古井”;岭南明珠的广东,也曾于2011年元月,在有广州古代水井天然博物馆之称的南越王宫博物馆,公开展示自1995年以来所发现的500多口水井,这些水井曾经看过秦时的皎洁明月和汉时南越国的鼎盛辉煌,也见证过二千多年来南粤大地的沧海桑田,见证过二千余年来朝代的不断更替。

    东坑水井多,曾经是每隔两三条小巷便有一口水井,或深或浅,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或古或今,或麻石为栏,或红石为圈,或用青砖筑彻井壁,或以水泥圆筒作为井壁圈,或是伴着各村庄的建村之始而来,或是村人新建房子时为方便自家饮用而于门前挖掘而成,总之水井是曾经遍布于东坑这一片土地;曾几何时,水井边上是东坑每个村落里最热闹的地方,每一个天刚吐白的清晨,大姑娘小媳妇们便会一根扁担两头钩,两个木桶晃悠悠地来到水井边,一边排着队等候打水,一边说着笑着,然后挑着满满当当的两桶水稳稳地回家去,用这冬暖夏凉的井水给虽则简陋,却温馨的家庭洒水打扫,父母翁姑及弟妹亦可一起床即可用上这新鲜的井水梳洗,开始新的一天;而到了落霞满天的傍晚时分,结束一天的劳作,这些姑娘媳妇再次挑着水桶,端着家人换洗下来的衣服到水井边上来,一边洗衣服一边和大家开着或荤或素的小玩笑,融洽而和谐。

    东坑水井虽多,这些可能孕育了不知道多少代人的水井却大都无人知晓它们的“出生”年份,在东坑这众多的水井中,有“出生证明”的,笔者仅知道三个。其一是井美村大井:美村大井位于东坑镇井美围中心135号旁,此井建于明嘉靖年间,据说是立村时开挖。大井是用青砖砌筑井壁,麻石为井栏。井为圆形,直径96厘米。井栏宽为15厘米,高约40厘米,恐怕是东坑最老的一口古井。其二为凤大古井:井位于东坑镇凤大凤鸣岗村162号旁,右侧为大队部旧址,该井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为青砖砌筑井壁,麻石垒筑八棱形井栏。井深约4米,井栏高32厘米,最宽1.7米,井栏内边长45厘米,外边长68厘米。该井是凤鸣岗村建村时所建,其形制具有当时古井的特点,见证了凤鸣岗村发展,对于清代古井及凤鸣岗村史具有一定的价值。若论在东坑人心目中的名气,那非位于东坑镇井美村内的井美沙井莫属。沙井建于清朝同治元年(1860年),据说是与井美文阁同一年间所建;井美村人有文阁是笔、沙井是砚的传说,此传说有着建筑风水学的色彩在其中。井美沙井是用青石砌成,形似墨砚。沙井涌出的水因其甘美,清凉而出名,尤其是暑天饮之,顿觉两腋生风。从泉口流出的水,遇大雨而不浊,遇天旱而不竭。清澈的水从泉口流出,先流入一个用麻石砌成的圆洞里,再由圆洞溢出流入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大池,池内的水当蓄至20厘米深时,就从池的出口潺潺东去。井美沙井深受四邻村庄人民的喜爱,因而得到及时保护,多次修整,至今井况良好。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毛泽东的这首《吟天井》是父亲教给笔者一首与井有关的诗,儿时以为那是描写水井及井中游鱼的,及至长大才知道此诗所描写的乃古老民房中的天井,诗人不过是借井比喻,批评自己的启蒙老师毛宇居教学古板,会误人子弟而已。不过纵览一下古诗词,笔者还是发现许多与水井相关的诗句:“灵橘无根井有泉,世间如梦又千年。乡园不见重归鹤,姓字今为第几仙。风泠露坛人悄悄,地闲荒径草绵绵。如何蹑得苏君迹,白日霓旌拥上天。”元结的一首《橘井》,借井怀人,意境幽远,令人仿见一位道骨仙风的才子伫立于僻静橘井旁,久候故人而不至,继而提笔狂书的情景。“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代诗人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中这其中一首,则借井喻人,写尽闺中人苦候丈夫不归的凄苦无奈。“携锄秋圃自移来,畔篱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相对于前两首,怡红公子的这首与井有关的诗就颇具风花雪月的意味。

    东坑也是文风颇盛之地,是否也曾有诗人为东坑的水井留下靓词丽句?虽然笔者无从知晓,但仍坚信是有的。东坑水井如今不如当年风光,许多井甚至出于安全考虑而被人为填上。当东江之水顺着管道流进每一个东坑家庭后,曾经热闹的水井边上是门庭冷落车马稀,只有几个怀念井水味道的老人会颤巍巍地提着一个小水桶到井边吃力地打一小桶水回家做饭,倒是井美村的沙井,因其水质有名,时至今天仍有人驱车接水回家沏茶做饭用,籍此回味当年路过沙井之时,奔赴沙井旁以手掬水一解饥渴劳累的幸福时光。   (文 / 卢韵颖)
来源:东坑镇“三古”办 编辑:钟少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