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 > 流动儿童 >
不要让心理问题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障碍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3-11-13 11:11
    核心提示:

    最近几年,随着出外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的群体越来越大。在这些孩子中,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14%,亲情缺失,教育条件和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

    ◎编者按:

    最近几年,随着出外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的群体越来越大。在这些孩子中,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14%,亲情缺失,教育条件和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留守儿童的现状,声声叩问着人们。今年1月4日,教育部连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中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的要求,同时对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法制安全教育做出了细致明确的规定。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期教育专刊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以期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视,不要让这些心理问题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障碍。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陶素娟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亲情缺失,导致他们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从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

    ●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孤独无靠心理。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外出打工,认为是对他们的不负责,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在一些留守儿童中出现的成绩下降,厌学、逃学和不良习惯以及触及法律底线的现象无不与他们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和有效地消除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感情缺失是心理问题产生主要原因

    □屈海波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父母的远离所导致的情感和教育管理的缺失。

    据不完全统计,仅埇桥区就有留守儿童23000多人。这些孩子大都跟随着爷爷、奶奶生活,有的甚至交给姑姑、叔叔等亲戚看管。在这样的环境下,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便成为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亲情缺失是关键。父母外出打工,与孩子聚少离多,使孩子心灵成为一个空旷的山谷。他们需要父母的爱抚,需要父母的呵护,需要父母的鼓励,需要父母的教育。然而,这一切都因为父母的外出而失去。因此,幼小的心灵里由于缺少亲情而封闭、而冷漠、而自卑、而无助,而自弃。

    ●隔代教育代沟深。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知识,新观念,新潮流不断涌现,不要说爷爷、奶奶们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就是父母也会和孩子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隔代教育,让他们之间难以找到共同的语言,这让许多留守儿童不接受爷爷奶奶的教育,也不愿意和爷爷奶奶交流,从而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化解,越积越多。

    ●溺爱孩子成监护最大问题。爷爷、奶奶往往认为,孩子父母不在家,要对孩子“好”一些,对孩子学习成绩孬好不过问,对孩子错误行为不制止,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的问题,他们无力对孩子实施更多的管理和教育,从而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在做错了事情后,因为没有父母的及时纠正和批评使得他们是非难辨、良莠不分。

    ●社会不良风气侵染。在农村经常出现婚丧嫁娶之事。父母在外打工,就让孩子前去随礼。他们同成人坐在一起吃宴席。在宴席上,一些成年人有意或无意教孩子吸烟喝酒。渐渐地,大一些的孩子经不住诱惑,学会了吸烟喝酒。另外,集镇上的网吧对孩子诱惑也非常大,他们拿着爷爷奶奶给的钱,跑到镇上通宵上网,夜不归宿。这不仅影响孩子学习,对孩子品质也是最大腐蚀。

    ●单调生活烦学校。不少留守儿童厌学弃学,与学校生活单调有很大关系。不少农村学校有了寄宿制,免去了孩子上学来往奔波之苦。但是一些学校整天把孩子圈在校园里单纯上文化课,没有其它活动。文化课上得枯燥乏味。学校留守儿童之家成摆设,平时大门紧锁,电话和图书都在睡大觉。加之天天吃学校食堂那千篇一律的饭菜,使得留守儿童更加厌恶学校。

    关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全社会的责任

    □田园

    亲情、教育、安全,缺失了这些至关重要的环节,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只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全国5800万留守儿童的背后,是超过两亿背井离乡的“流动大军”。如何避免父母为生活外出打工挣钱,下一代却在留守中荒芜的发展悖论?如何让留守儿童在蓝天下健康成长?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和实践。

    ●返乡打工。父母不离家,孩子才不苦。由于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我们这里落户了很多大企业。这些企业用工量非常大,只要有劳动能力,都可以到这些企业去上班。在家乡的企业打工不仅一样挣钱,最重要的是能和孩子在一起,不使孩子亲情缺失,教育缺位,行为失范。

    ●政府作为。首先是扩大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在我们这个地方,不少学校没有寄宿条件,这对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都是很大影响。要结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学生建设食堂和宿舍,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确保每名寄宿生有一个标准床位。其次要充分考虑留守儿童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合理设置学校或教学点,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能够就近走读入学。第三,拆除户籍制度壁垒。政府应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让农民工子女入学、医疗、就业都同城里孩子一样。

    ●学校担当。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要把学校办成学生向往的地方。要让学校生活丰富多彩,学校既是学园,又是乐园。要改造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留恋的地方。要想方设法改善学生伙食,变换花样,让学生既吃得暖、吃得饱,又要吃得好。其次是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农村几乎所有完小和初中都建有留守儿童之家。这个“家”配置有亲情电话、电脑、电视、图书等。利用好它,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很大作用。为此,留守儿童之家一定要有专人管理,全天开放。第三,心理疏导。各校都要建学生心理咨询或疏导室、主动回应留守儿童心理诉求,努力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温暖的缺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建立发泄吧,让孩子遇有不顺心的事,有倾诉和发泄的地方。第四,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要将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和监护人变化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并及时更新。要建立留守儿童家访制度,做到学校、监护人互相沟通,并定期向其在外务工的父母通报情况。

    老师要给留守儿童父母般的爱

    □陈爱武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你们知道吗,在你们离开我的日子里,我非常想你们,我每天都在盼望你们快点回来。你们给我寄了一件新衣服,可你们不知道我长多高了,寄给我的衣服弟弟都能穿了。谢谢你们对我的爱。爸爸妈妈,我爱你们。”这是我班的学生王坤写给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的新年祝福语。读起来多么让人心酸。像王坤这样的“留守儿童”,我的班里有十几个。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被迫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对于这些孩子而言,父母已成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在当前还不能一时解决他们父母在本地就业的情况下,作为老师要给留守儿童父母般的爱。

    ●以慈母的情怀包容他们,温暖他们的心灵。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针对留守儿童的这些特点,首先得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母亲,我要以慈母的情怀来包容他们的一切,帮他们走出孤独,走进快乐,要从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小事入手,让他们在老师这里能找到妈妈疼爱的感觉。比如,有的孩子好动,衣服经常有破损,作为老师可以自备一个针线包,随时为他们缝补。有的孩子不会整理内务,我们也要一个个的示范、指导他们。有的女孩子因为长期不在妈妈身边,个人的卫生问题处理不好,我就细心地教他们。在生活上细致入微的关爱,渐渐开启了他们的心扉,现在好多孩子都会主动和我谈心,遇到烦恼总是第一个找我倾诉。

    ●打造“亲情、合作”式班级,融他们于集体的温暖中。马克思说:“只有完善的集体,才能造就完善的人。”要打造一个“亲情、合作”式的班集体,让他们感受到团结与和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为了培养集体荣誉感,一定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本学期我和班里的学生参与了学校的朗诵比赛、秋季运动会、元旦文艺汇演、师生书画大赛等大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尤其是班里的十几个“留守儿童”,在性格、交往和主动学习方面更是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孙梦楠同学长期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她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往。刚开学的那段时间,她经常一个人默默流泪,有时还在课堂上愣神。我通过和她家长通电话,通过访问她的同学来了解情况,找她谈心,开导她,经常给她表现的机会。慢慢的,我和同学们都发现她变了,这个内向的女孩变得不再内向。

    ●注重“爱”的教育,让留守儿童在感恩中放飞梦想。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使众多留守儿童的内心充满寂寞与忧伤,加上生活上的不便与环境的歧视,有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产生不解,甚至怨恨。为了使这些孩子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老师要在心理疏导和感恩教育方面做大量工作。还要经常联系留守儿童的父母,告诉他们孩子的情况以及孩子对他们的思念,还对他们说说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要抽出时间,经常来看看孩子,即使不能经常回来,也可以随时与孩子保持联系。同时要经常以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增加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增进孩子与父母的亲情。在元旦前夕,我给班里每个同学都发了一张新年贺卡,让他们写上祝福语寄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真情流露的话语,很让我感动。在“感念亲情”的主题班会上,学生们列举了父母辛劳的事例,我引导他们分析父母这么做的目的,从而使他们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许多同学表达了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激之情。在感恩亲情的同时,他们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促使他们以后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生活。

    学校要成为留守儿童的“家”

    □万弢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教育和生活都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亟待社会各界的关心。就学校而言,应从现代管理角度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尽力为学生营造以校为家的氛围,让他们深切地感到在学校里生活和学习,如同在家里一样舒适和快乐。

    ●抓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管理作用。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凝聚教师,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而科学的人性化管理则是凝聚教师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要对班主任进行集中培训,提出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号召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因人而异,制定出育人目标,做好各层次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经常与学生们谈心,帮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排解心理上的苦闷;另外,还要主动配合各学科教师搞好学生的学习,探讨教育好学生的有效方法,共同管理好学生。

    ●抓养成教育,引导学生自我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集体,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那肯定是一盘散沙。寄宿生来自于四面八方,大多散漫。进校后,要先进行入学教育,可以安排参观军营及军训活动,并集中组织学习相关守则。班主任着重围绕四个方面抓好养成教育——1.良好生活、卫生习惯;2.良好学习习惯;3.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4.自我保护出行安全习惯。学校还可利用周一“国旗下的讲话”作正面宣传,抓好养成教育的落实,每月举行一次主题班会,表扬各方面习惯培养好的同学,指出存在的不足问题,提出今后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制定检查的细则,每周一公布,每月“星级班级”一评比,以敦促广大学生自我约束,养成处处讲文明守纪律的好习惯,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

    ●抓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寄宿制学校几乎采取的都是半军事化封闭式管理模式,吃饭、上课、就寝,时间统一,步调一致。对住宿生来说,这种生活极易感到单调乏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注他们的未来,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能急功近利,要从教育长期效应出发,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营造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如同家一样温馨,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借鉴别校经验后,学校对各班提出要因地制宜,既讲统一又求个性的主张,注重班级的文化建设,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量。比如可以集体过元宵节、中秋节,青年节,儿童节,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让学生尽情享受生活。举行校园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运动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得到锻炼,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到朱德警卫团、高科技农业园、宿州市开发区、宿州市污水处理厂、宿州市明珠公园等地参观游览,开拓学生视野等,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当代生活的多姿多彩,激发起对美好的生活憧憬与追求,从而更加努力去学习。

    ●抓心理教育,抚慰留守儿童心理。由于留守儿童平时缺少父母的疼爱,在心理上就需要他人的关心,尤其是遇到疾病或是困难的时候,就更为迫切。因此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殊需求,尽量克服一些不利因素,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比如,新生入学不久,往往会想家,学校请心理咨询师为学生作专题辅导,使学生学会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排解释放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进而化作学习的动力。学校和老师要及时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困难,想法设法帮助其解决,抚慰那些受伤的心灵,让他们无后顾之忧,能顺利地完成学业。

    ■相关链接:

    留守儿童渴盼五类关爱

    山西省妇联的一项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最期待五类关爱。这五类关爱分别是:情感交流,在征集到的“留守儿童”书信中,“孤独”和“思念”等字眼出现的频率最高;道德引领,处在道德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容易偏离健康的生活追求和道德准则,加重或催化其身上处于萌芽状态的一些问题;学习辅导,特别是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在书信里或接受访谈时提到,做功课遇到“拦路虎”时,爷爷奶奶和身边其他的人多难以提供帮助;生活照顾,多数“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存在困难;安全保护,撤乡并镇以来,不少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被撤并到中心校,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孩子上学困难很大,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年老体衰,接送就成了问题。
应用心理学专家筱丹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到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要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父母要树立起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责任意识,多利用现代发达的通讯工具,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多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除了尽量多争取时间回家与孩子团聚,父母即使在外打工,也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况,一方面利用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家长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或一方可择近在本地务工。同时,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应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减少留守儿童情感上的断层与真空。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此外,农村基层组织或社区组织应充分利用假期或家长回家的时机,采取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等形式,在管理机制上督促家长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共同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来源:拂晓报 编辑:李晓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