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宜居生态 | 精品文化 | 投资创业 | 影像东坑 | 阳光热线 | 东坑发布
微博 | 今日看点 | 视频新闻 | 东坑周报 | 专题报道 | 文明东坑 | 生活资讯
您的位置:阳光东坑 > 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 > 流动儿童 >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的困境与对策
阳光东坑  http://dk.sun0769.com/   2013-05-30 10:53
    【摘要】流动儿童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国各个城市,国家社会与政府也越来越关心流动儿童的生活状况。但是,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的现状并不乐观,原因包括相关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当地社会的排斥;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等多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当地政府、市民、儿童家长、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流动儿童 农民工 城市社会 身份认同 社会交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兴起了打工潮。发展至今,打工者当中,以家庭为单位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带着十四岁以下的孩子。这些孩子一般被称为流动儿童,他们能否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实现身份认同,是其个人发展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社会现实问题。

    我国流动儿童融入当地城市生活的现状

    流动儿童与城市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指在族群交往中,一个人如何定位与该族群的关系,一个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最能代表他是否融入某个群体。族群的概念的产生,在与其他和自身有差异或利益冲突时才会出现。身份认同是通过一个人在确定自身与接触的群体的边界而构建出来的,因此,一个儿童的身份认同就是指他本人是否与当地人划为同一类人,自己是否与所在城市的人有区别,比如说语言是否相通,文化是否相近,生活习惯、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是否一样等。据一份关于中国某城市的民工儿童身份认同的抽样调查显示,其中认为自己是城市孩子的占21%,是农村孩子的占58%,不知道或者说不清的占2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有21%的孩子说不清,或者说感觉自己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农村,因为与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太大,对这个城市接触的太少,而自己长时间没有回到农村去,老家里的事情也已不太熟悉,从而成为农村与城市夹缝之间的第三种群体。另据一份关于孩子平时生活状态的调查问卷显示,在问及“放假后,你和谁一起玩”时,有53%的孩子表示自己呆在家里,有28%的孩子表示自己会跟周围和自己一样的外来孩子玩,只有12%的孩子表示会跟城市孩子玩,其他的7%孩子选择了帮助父母干活。从这些调查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没有融入到当地城市的生活当中去,不认同自己的城市身份。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结构性融合。城市与流动儿童的结构性融合是指流动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交往中与城市社会中的人群建立比较亲密关系,能够进入城市群体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否被城市群体所接受。①这种接受要有比较频繁的往来,因此,流动儿童要想融入城市社会必须满足一个前提,即要有充足的机会与城市群体相接触。影响儿童与城市社会群体交往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儿童的生活居住环境;儿童是否有与城市群体交往的动机;儿童是否有与城市群体交往的中介。②三者缺其一,都会影响流动儿童与城市群体之间的接触。

    目前我国流动儿童的父母大都是来城市打工的农民,经济生活都不是很富裕,因此,其在城市中生活大都是租房住,或者自搭简易棚,以及一部分由雇主提供房子。位置上则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与城市社会相隔离,城市小学的学生又遍布整个城市,住的都普遍比较远,因此儿童只能与周边和他们一样的流动儿童接触,很少有与城市里的孩子接触的机会。另外,即使有机会与城市孩子接触的机会,这种接触也是不深入的。也许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这也突出了孩子与城市群体交往中介的重要作用。

    但是,就一般的孩子而言,他们的父母一般都是农民工,因此很难有好的中介。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城市的公办中小学是不接收外来民工子弟的,尤其是城市里的一些重点学校。一些本地政府指定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孩子上学的学校,很多也是将本地城市孩子与来城市务工孩子分开教学,这种分班制严重影响了流动儿童与当地城市儿童的接触。

    此外,也有许多学校是接收流动儿童的,可他们之间能否建立起亲密的友谊关系,这取决于孩子的交往能力,也取决于老师是否能在其中充当良好的中介。但是,因为老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加之精力毕竟有限,所以能够帮助流动儿童接触城里的孩子,只能占少数。

    我国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合困境形成的原因

    相关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动儿童分享城市的教育资源。③而这种限制其实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与排斥,由于长期以来城市居民都享有着城市的各种公共设施,总是以一种主人的身份来看待外来务工人员,仿佛城市里的资源只是为了他们而存在,拒绝与城市农民工分享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同时我国教育制度是根据户口、工作单位而实行学区制,而农民工的户口不属于这里,因此,这更加让城市居民想当然的认为,流动儿童更不应与他们一起分享城市资源。

    当地社会的排斥。国家政策所导致的城市居民不愿与民工分享社会资源只是流动儿童难与城市社会融合的原因之一。由于农民工的经济状况普遍比较薄弱,因此,他们常常居住在城市的脏乱差地带,远离城市,这种地理上的隔离也造成了情感上的隔离,从而造成城市群体与农民工群体之间的断裂,导致他们生长在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环境下。这也让城市群体对农民工形成主观的刻板印象,即认为农民工群体肮脏、偷盗、不文明、素质差。

    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大部分是农民工,他们因为经济条件有限而主要生活在城乡结合部或城中村等地区,这造成其子女与城市孩子交往的空间隔离,这种隔离对孩子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由于孩子的父母都是民工,流动儿童在认知、生活习惯等方面与父母趋同,从而与城市群体形成了较大差异。

    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合困境的解决对策

    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我国民工与流动儿童的出现应该说是由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所造成的,解决这个问题,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打破这种二元化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政府应降低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门槛,尊重他们进城工作的权利,对于进城买房和租住房屋的农民工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统筹社会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享有相同的教育资源。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城乡人流量不断增大,一些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适龄儿童逐渐增多,给当地的中小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些公办学校不接受外来流动儿童入学,对一些被政府制定要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孩子的学校则实行分班制,这种隔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流动儿童的一种歧视,严重影响了流动儿童融入当地城市社会的可能性。因此,国家和政府应放眼长远,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身上,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学生居住地政府和城市政府在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应承担的责任,并责令财政及相关部门给予积极配合,将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和流出地教育资源统一组合,以保证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当地城市人民要主动接纳包容。留守儿童要想融入城市生活,仅靠国家政策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当地人民对外来人员的接纳与包容,需要当地城市全社会的参与,发动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为流动儿童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我国的流动儿童占全适龄儿童的很大比例,他们是中国的合法公民,因此有权利享受接受教育。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当地城市纳税人之一,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当地政府应该让其享受应得的国民待遇。只有当地居民不歧视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孩子,给他们树立一种人人平等的社会观念,孩子在与城市的孩子交往中才不会感到自卑。

    鼓励流动孩子融入当地城市,培养孩子交往技能。流动儿童作为我们研究的主体,在我们为其提供尽量好的融入城市生活环境的同时,应不断鼓励流动儿童加大与城市群体的交往,尤其是与城市孩子的交往。这需要流动儿童的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培养。比如家长不能总是向孩子灌输自己是乡下人,自己总是遭到城里人歧视,不要与城市人交往等观念,而是应该鼓励孩子与城市孩子交往,通过与城市孩子的交往来加大彼此的了解,消除隔阂。另外,流动儿童自身一定要努力学习,并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适应当地的语言、风俗习惯,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解决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社会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帮助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社会生活,这需要当地政府、当地市民、儿童家长、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也只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可能有效解决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社会的问题。

    【作者为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政治学教研室副教授】

    【注释】

    ①史晓浩,王毅杰:“流动儿童城市社会适应结构与策略选择—以个案叙事中时间指向为视角”,《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52~58页。

    ②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困境、问题、优势及建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13~18页。

    ③尹书强,马润生:“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困境及对策”,《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年第1期,第16~18页。
来源:人民论坛 编辑:李晓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东坑融媒体中心”、“阳光东坑网”、“东坑发布”、“东坑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阳光东坑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如需转载或建立镜像的,须经本网授权或注明来源,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同心战“疫” 东坑在行动
常用电话 部门电话
公交线路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 东莞美食
电话:0769-83865507